北宋时期,博州有位州官他为人十分清廉,他叫什么名字?

如题所述

宋代文人周紫芝所著《竹坡诗话》一书中,记载了北宋时期的一个廉政故事:博州有位州官,为官十分廉洁,一天晚上收到一封书信,这位州官以为是上司送来的公文,立刻命公差点上蜡烛阅读,谁知读到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蜡烛吹灭,把自家的蜡烛点上。公差很纳闷,难道官家的蜡烛不如自家的蜡烛亮吗?后来才知道,那封信有小半是关于州官留在京城中家属的情况,州官认为这是他家的私事,不能点官家的蜡烛。

为了半封家书,竟然换烛再读,在今天有些人眼中,这也许带着“做秀”之嫌,因为看半封书信浪费掉的那点烛油实在微末到不值得一提,何必换来换去?依笔者来看,州官半路换烛,不能仅仅从表面的经济价值去衡量此举的值与不值,而应该从为官之道的政治价值去评判该与不该。一只蜡烛事小,但是坏了为官从政的规矩事大。我想,那位廉洁的州官应该是想从一滴烛油做起,逼迫自己养成“不揩油”的良好习惯。在他的内心世界里一定保存着一双洁净如初的“新鞋”,他时时刻刻都在小心呵护、精心打理,绝不允许“新鞋踩泥”。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严格要求自己,就是坚守住了慎独如初的底线。

慎独如初,严守“公”与“私”的边界。“公”与“私”的边界本不容易混淆,但是很多人却偏偏喜欢浑水摸鱼从中渔利。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公宴私吃,甚至还有人发展到利用受贿所得养个人的“雅好”……由此可见,一旦突破最初的红线,“私心”与“公心”起了纠缠,“私心”就会很快占据上风,损害公共利益将成为必然。州官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虽然职位不是很高,但是他有做人、为官的底线,并且苦苦坚守,做到了不论何种情况都绝不越雷池半步。

慎独如初,严防“小”到“大”的隘口。一顿饭、一盒烟、一瓶酒在今天来看就像州官的一只蜡烛那样微不足道,但是凡事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日积月累的过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如果一时的占便宜思想没能及时得到发自内心的约束,那么就极有可能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正是深刻明白这个道理,州官才做到了对公家财物秋毫不犯,牢牢扎紧了自家的“篱笆”,防止了事态向不良方向发展的一切可能。

慎独如初,严辨“清”与“浊”的界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些做到了“为官一身轻”的好官、清官,都是依靠着惊人的毅力与清醒克制住了贪念,保持住了一颗克己为公的初心。州官的可敬之处,就在于他的意识中对“清”与“浊”有着明确区分。怀着一颗“惜鞋”“爱鞋”的廉洁之心,鞋不沾泥踏实走好每一步路,怀着一颗防止“白袍点墨”的警醒之心,不拿不占做到了两袖清风,小心翼翼维护着自己的官名官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