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末,当沙俄侵略中国的时候,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组织两次反击战打败沙俄?

17世纪末,当沙俄侵略中国的时候,中国历史上哪位皇帝组织两次反击战打败沙俄?A顺治帝B康熙帝C雍正帝D乾隆帝

顺治时沙俄入侵中国,大量屠杀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并入侵至黑龙江流域。但顺治帝正在大举进攻明朝,所以没有进行反击。到康熙即位时,
1681年(康熙二十年),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全部平定。从这时起,清政府即着手全面加强东北边防,储备粮食,建筑仓库,增加运输船和战舰,设立驿站系统,开辟沟通辽河、松花江和黑龙江的交通干线,并在瑷珲、呼玛尔和额苏里等地建立木城,置兵屯守,以防止沙俄的进一步入侵。康熙帝并于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春亲自出巡东北,视察盛京和吉林乌喇等地的防务,准备抗击沙俄侵略军。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2月,康熙帝下令由都统彭春、副都统郎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统兵,水陆两路进取雅克萨。5月30日,清军自瑷珲出发,7月24日抵雅克萨城下,当即向俄将托尔布津发出分别用满、蒙、俄三种文字书写的通牒,命令他们撤走。托尔布津不从。26日晨,俄军一股从上游乘筏赶到雅克萨增援,持兵器来犯,中国士兵“直跃上筏”,把他们全部歼灭。当晚清军开始攻城,一面“于城南进兵,设挡牌土垄,施放弓弩”,一面“潜进红衣炮于城北攻之”,并“于两翼设神威将军炮夹攻”。同时,彭春、郎谈等还在城东南江面密布战船,以防敌人从水上逃走。经过彻夜激战,沙俄侵略军死伤累累,力竭势穷。第二天清晨,郎谈又下令在“城下三面积柴,将焚城”。托尔布津走投无路,出城到清营乞降。托尔布津撤退到尼布楚。雅克萨收复后,清军焚毁堡垒后撤出雅克萨,退到了瑷珲等地。俄军获悉清军已退,1685年8月,再次窜到雅克萨,在旧堡的废墟上重建了一座城堡,四周围以方形土墙,宽四俄丈,高一俄丈半,上面架设大炮,城堡中修盖了火药库、军需仓库和粮仓。第二年3月,康熙帝命令再次讨伐。7月,清军两千余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开始攻城。俄军多次冲出城外,企图夺围,都被清军逐回。清军于城外“掘长堑,立土垒以围之”,断绝城中水源,并用大炮猛攻敌堡,致敌以重创。9月,托尔布津被清军炮火击中腿部毙命。不久,严冬来临,俄军困守孤城,饥寒交迫,加之坏血病流行,死者枕藉。到1687年初,在826名俄军中,只剩下150人,到春天又减到66人,再也无力抵抗。沙俄不得不接受清朝提出的和平建议,决定同清政府谈判,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国。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所以,沙俄入侵中国在顺治,中国的反击在康熙。

参考资料:新华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8-09
兵非警察,不得已而用之。向者罗利(俄罗斯)无故犯边,收我通达......罗刹又窃据如故,不送还逋逃,应即剪灭。”——1685年,抗击沙俄入侵。千古一帝的历史功绩即便今天看来也是令人称赞的。

1681年(康熙二十年),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全部平定。从这时起,清政府即着手全面加强东北边防,储备粮食,建筑仓库,增加运输船和战舰,设立驿站系统,开辟沟通辽河、松花江和黑龙江的交通干线,并在瑷珲、呼玛尔和额苏里等地建立木城,置兵屯守,以防止沙俄的进一步入侵。康熙帝并于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春亲自出巡东北,视察盛京和吉林乌喇等地的防务,准备抗击沙俄侵略军。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2月,康熙帝下令由都统彭春、副都统郎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统兵,水陆两路进取雅克萨。5月30日,清军自瑷珲出发,7月24日抵雅克萨城下,当即向俄将托尔布津发出分别用满、蒙、俄三种文字书写的通牒,命令他们撤走。托尔布津不从。26日晨,俄军一股从上游乘筏赶到雅克萨增援,持兵器来犯,中国士兵“直跃上筏”,把他们全部歼灭。当晚清军开始攻城,一面“于城南进兵,设挡牌土垄,施放弓弩”,一面“潜进红衣炮于城北攻之”,并“于两翼设神威将军炮夹攻”。同时,彭春、郎谈等还在城东南江面密布战船,以防敌人从水上逃走。经过彻夜激战,沙俄侵略军死伤累累,力竭势穷。第二天清晨,郎谈又下令在“城下三面积柴,将焚城”。托尔布津走投无路,出城到清营乞降。托尔布津撤退到尼布楚。雅克萨收复后,清军焚毁堡垒后撤出雅克萨,退到了瑷珲等地。俄军获悉清军已退,1685年8月,再次窜到雅克萨,在旧堡的废墟上重建了一座城堡,四周围以方形土墙,宽四俄丈,高一俄丈半,上面架设大炮,城堡中修盖了火药库、军需仓库和粮仓。第二年3月,康熙帝命令再次讨伐。7月,清军两千余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开始攻城。俄军多次冲出城外,企图夺围,都被清军逐回。清军于城外“掘长堑,立土垒以围之”,断绝城中水源,并用大炮猛攻敌堡,致敌以重创。9月,托尔布津被清军炮火击中腿部毙命。不久,严冬来临,俄军困守孤城,饥寒交迫,加之坏血病流行,死者枕藉。到1687年初,在826名俄军中,只剩下150人,到春天又减到66人,再也无力抵抗。沙俄不得不接受清朝提出的和平建议,决定同清政府谈判。

《尼布楚条约》的签订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平等基础上谈判,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萨的军队撤回本国,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带原属中国的地方让给俄国。在准备谈判过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国的代表坚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内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国领土,说:“尼布潮(楚)、雅克萨、黑龙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属之地,不可少弃之于鄂罗斯。”(《清圣祖实录》)由于当时出现了蒙古噶尔丹的严重威胁,康熙帝希望与沙俄迅速缔结和约,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让给俄国。清军在雅克萨之战中取得胜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两国边界问题。这并不等于说《尼布楚条约》是中国用武力强加给俄国的不平等条约。因为第一,它是双方通过平等谈判,中国作了让步才签订的;第二,当时在沙俄占领的尼布楚城下谈判,根本不存在中国武力的威胁;第三,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两国政府的主张,并符合双方的利益。

参考资料:新华网

第2个回答  2008-08-09
B

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伤亡惨重,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的边界问题。
第3个回答  2008-08-09
历史上两次组织两次反击战打败沙俄的皇帝只有康熙。
第4个回答  2008-08-09
B 康熙
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