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为什么爱说的“中”字,背后有什么历史?

如题所述

在众多的汉字中,如果找出一个字代表河南,恐怕没有比“中”字更有分量了。单单从听觉上判断,事实的确如此。河南人爱说“中”是出了名的。走进中原大地,感受历史文化,“中”字几乎与你寸步不离。赞赏别人时,数字大拇指说“中”;被动方拒绝时,礼貌性回应说“中”;协商谈判中,让步时也说“中”……“中”之种种,真是一字千意。河南人为什么爱说“中”呢?


“中”字的来源

“中”的义项极其丰富,在《辞源》中的解释有20多个,但没有一个是贬义的。“中”又是一个极其古老的汉字。“中”字首先是一种象形文字,大致经历了由甲骨文、金字、小字、楷书的演变。其本意要从甲骨文溯源。在甲骨文中,“中”字中间以扁口,口上加一竖,有两种写法,一则竖在左侧,一则竖在中间,像建于口中之旗,其本意为旗。旗在口中,又引申为左右之中而有中间之义。如此,“中”成为一个方位词。


就方位而言,“中”跟四周或两边的距离相等,这说明事物在某个范围内。《说文解字注》:“中,内也。”既然在内,与身体而言,内部有限,所以到了后来,“中”又有心的意思,曹操在《短歌行》中有“忧从中来。”的说法。于内表示内心,与四周则表示对等或均匀。《周礼·考工记·弓人》载“斲挚必中,胶之必均。”意思是说,砍削精致,厚薄得宜。此外,“中”还有正得其用的意思,如“中用”;反之就是“不能用”。《汉书·王尊传》载“其不中用,趣自避退,毋久妨贤。”此时,“中”已经非常接近现代要表达的意思了。

除此之外,“中”还有很多引申义,如“好”、“能”、“忠”,这也说明了汉字由形及意的规律。

“中”字的历史意义


“中”的方位意义,注定要与河南结缘。河南在地理上位于我国中部。据《尚书·禹贡》载,禹建立夏朝分天下为州,位于中心的便是豫州,后来又称“中州”、“中土”。古人的观念,九州即为天下,“中州”即“天下之中”。这也符合古人的建都观念。


《吕氏春秋·慎势》曾说“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同时,司马迁也认为,都城应建在天下之中,“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正是由于这个认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历朝都城一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徘徊,也就是河南地区。洛阳、开封、郑州、安阳等地成为古都也就很合理了。


当“中”成为国都的选择标准,一些词汇便出现了,如“中央”、“中国”、“中华”等极富象征意义的词汇。至此,“中”字的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起来。

“中”字的哲学思想

历来国都所在,必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往往也成为各种思想碰撞交流的地方。历史上出现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彼此诘难,其发生地虽然广泛,但都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此时,人们不断反思自我行为,“中庸之道”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逐步形成。何为中庸?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这和“中”的本意其实是相通的。同时,由“中庸”之道,进一步延伸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懈追求,“中”在大的意境便有了和谐的意味。受中庸思想影响,久而久之中原地区人们的言谈之中,自然就离不开“中”了。作为方言的一部分,有学者推断“中”字在北宋时期基本定型,人们言谈之中频繁用“中”,并延续到现在。


一个词的使用频率越高,其背后文化内涵也越深厚。在河南方言中,“中”字无疑最有丰富文化内涵的一个。

参考文献:

1、李现翠《河南方言“中”的文化阐释》;

2、程遂营《从“天下之中”到“中庸之道”——河南“中”文化现象解读》;

3、张勃《天下之中:中国古代“首都”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