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土伦堡事变?

如题所述

  是土木堡之变吧?

  土木堡之变
  指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剌军打败,英宗被俘事件。

  元末明初蒙古分裂为兀良哈部、鞑靼部、瓦刺部三部。其中,瓦刺经过长期发展,势力增强,瓦刺首领也先统一蒙古,并有吞并中原之心。

  明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领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向明朝政府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就制造衅端。遂于这年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举向内地骚扰。东路,由脱脱不花与兀良哈部攻辽东;西路,派别将进攻甘州(甘肃张掖);中路为进攻的重点,又分为两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统率,直攻宣府围赤城,另一支由也先亲率进攻大同。也先进攻大同的一路,“兵锋甚锐,大同兵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没”(《明史纪事本末》卷32《土木之变》)。大同参将吴浩战死于猫儿庄。大同前线的败报不断传到北京,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煽惑与挟持下,准备亲征。兵部尚书邝野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劝谏,但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执意亲征。7月16日,英宗和王振率50余万大军从北京出发,由于组织不当,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随征的文武大臣却不使参预军政事务,军内自相惊乱。19日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8月1日,明军进到大同。也先为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王振看到瓦剌军北撤,仍坚持北进,后闻前方惨败,则惊慌撤退。本欲使英宗于退兵时经过其家乡蔚州“驾幸其第”,显示威风;又怕大军损坏他的田园庄稼,故行军路线屡变。至宣府,瓦剌大队追兵追袭而来,明军3万骑兵被“杀掠殆尽”。13日,狼狈逃到土木堡,瓦剌军已紧逼明军。土木堡地高无水,将士饥渴疲劳,仓猝应战。瓦剌军四面围攻,骑兵蹂阵而入,挥长刀砍杀明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于是明军士兵“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朱祁镇与亲兵乘车突围,不得出,被俘。随征大军几乎全部战死,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以棰棰死。明50万大军,“死伤过半”。这次战役,明史上称为“土木之败”。这次大败影响深远,成为明王朝由初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此一战役,明军死伤数十万,文武官员亦死伤五十余人。英宗被俘消息传来,京城大乱。廷臣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即皇帝位。皇太后同意众议,但郕王却推辞不就。文武大臣及皇太后正在左右为难之时,英宗秘派使者到来,传口谕命郕王速即帝位。郝王于九月初六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瓦刺自俘虏明英宗,便大举入侵中原。并以送太上皇为名,令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乘机攻占城池。十月,攻陷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直逼北京。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势不可 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迂都 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勤王救驾。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挟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卫战开始。

  明景帝让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干谦分遣诸将率兵22万,于京城九门之外列阵,并亲自与石亨在德胜门设阵,以阻敌人前锋。十三日,于谦派骑兵引诱也先,也先率数万众至德胜门时,明朝伏兵冲出,神机营火器齐发,将也先兵马击溃。也先又转攻西直门,城上守军发箭炮反击,也先又败。京师之围解除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emma-php/dispose/view.php/95719.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5-08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军反被俘虏的事件。以发生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南),故名。此事变后,瓦剌势力大振,明北边长期处于被动挨打局面。

正统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渐强大。四年,也先称太师淮王,尽有各部。正统十四年七月也先率军大举南下,攻扰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等地。明英宗在司礼监太监王振挟持下,不顾朝臣反对,仓猝率军五十余万亲征,大军出居庸关,过怀来,至宣府,风雨大至军粮不继,兵士死亡枕藉。八月初一到达大同,王振因前方败报踵至,惊慌失措,挥军急退。归途中,王振为了炫耀乡里,不听大同总兵郭登坚请英宗速入紫荆关的建议,反邀英宗至蔚州(今河北蔚县),以访其家。行四十里后,又恐大军过境损坏家中庄稼,复令军队转道宣府。十三日至土木堡,诸将计议入怀来城据守,但王振以辎重车千余辆未至,不肯听从,下令就地宿营,遂被瓦剌军包围。土木堡旁无水泉,明军掘井深二丈余仍无水,将士饥渴,疲惫不堪。十五日,也先遣使议和,英宗许之。瓦剌军诈退,王振立即传令移营就水,明军逾越壕堑而出,阵势混乱。南行未及三四里,瓦剌军发动四面围攻,劲骑呼啸而入。明军大溃,死者蔽野塞川。英宗突围未成,被掳北去(见夺门之变)。扈从大臣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五六十人被杀。王振也在乱军中为护卫将军樊忠以长锤击死。明军死亡过半,骡马二十余万匹与大量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
第2个回答  2006-05-17
土木堡之变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兵自西向东,从甘肃、大同、宣府、辽东分4路向明朝大举进攻。其中攻打大同的统帅就是瓦剌人的强悍首领也先。
瓦剌是蒙古族的一个部落,明中期统一各部,拥立元朝后裔脱脱不花为汗(国王),也先任宰相、太师,掌握着瓦剌的实际大权。从此,瓦剌成为明朝北部的敌对势力,时常侵入明朝边境抢劫。
这次入侵,是因为没有得到明朝足够的赏钱并拒绝赐婚引起的,实际上是一次早有预谋的大的军事行动。
边境告急,明英宗决定亲征,朝臣们都很吃惊。原来,明英宗决定亲征的主张是总管太监王振出的主意。
王振出身儒士,犯法被处以宫刑,后来竟入宫当了太监。当时英宗还是太子,因王振是读书人,就做了他的侍读。由于他工于心计,很得太子欢心,太子当了皇帝,就把他升为司礼监的总管太监。
朱祁镇即位时才9岁,好在有先朝的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朝政,宫中又有太皇太后张氏做主,王振他在"三杨"和太皇太后面前毕恭毕敬,还跪着劝说小皇帝以国事为重,不要太贪玩。但离开他们的视线,他就变了样,时时给小皇帝出坏主意陷害大臣,再不就宠着小皇帝玩耍。
王振私自在朝阳门台搭个点将台,带着小皇帝检阅武将们骑马射箭。他想当小皇帝玩得高兴时,好封自己的亲信郭敬做都督。不想事情败露了,太皇太后让宫中女官把利剑架在他的脖子上要砍他的脑袋,吓得他魂不附体,亏得小皇帝和大臣们求情,王振才死里逃生。
太皇太后死后,"三杨"也相继退休病故。新入内阁辅政的大臣资历浅,王振开始肆无忌惮地作威作福起来。他先把朱元璋竖立在宫中的"内官不得干预朝政,犯者斩"三尺铁牌偷走毁掉,明目张胆地在朝廷培植党羽。到后来依附他的大臣及公侯贵戚甚至称他"翁父",尚书、御史等见到他都要跪拜迎候。
一些大臣仅仅因为见了王振不跪拜,不巴结,或者不为王振所用,轻者被贬,重者下狱或处死。
英宗朱祁镇事事听从王振安排,不呼他的名字而呼先生,已经到了时时离不开他的地步,也先大举入寇,英宗只得找王振商量。
王振好大喜功,他深知刚成年的皇帝极想树立绝对权威,于是就竭力鼓吹太祖皇帝朱元璋马上得天下的赫赫战功,成祖皇帝朱棣5次出征漠北刻碑记功的辉煌业绩,接着变换话题,反复贬低瓦剌是"边夷"小敌,不堪一击。英宗朱祁镇虽然从未经过战阵,不懂战争是怎么回事,却被他激活了争强好胜的欲望。在不了解边关严峻形势的情况下,既不去召集大臣统筹部署,也不调集各路兵马协调行动,便在深宫里做出了亲征瓦剌的重大决定。
文武大臣被英宗朱祁镇的轻率决定搞得一时无所措手足。但他们毕竟头脑冷静,深知此举的利害,便纷纷上疏竭力劝谏。有的说:"也先进犯,一员边关大将就足可制服。"有的说:"国家边防,最为谨严,到处都有谋臣猛将,坚甲利兵,只要陛下发出号令,一定能够战胜进犯之敌,皇上不应亲征。"兵部左侍郎于谦着重陈述前方敌情不明,我方准备不足的观点,再三强调"六师不宜轻出"。
英宗一意孤行,留下郕王朱祁钰监国,匆匆地做了些部署就于七月十六日,亲自统帅京师的50万守军,浩浩荡荡地北上,随行的还有百余名文武大臣。
大军通过居庸关时,文武大臣们再一次劝谏英宗朱祁镇缓行,而王振不但不听反倒督促加速前进。
临近宣府,狂风暴雨劈头盖脸地猛降下来,兵士们又冷又饿,情绪十分低落,叫苦不迭。行进当中,不断地有人倒下、掉队。不久,大同传来宋瑛、朱冕战死,石享逃脱的消息,全军上下惶恐不安。
打了胜仗的瓦剌,并没有急于向纵深攻击,反倒后撤了,实际是在策划新的军事行动。
明朝大军行至毗邻大同的阳和境内,看到许多阵亡士兵的尸体,成群的乌鸦盘旋在空中鸣叫。大臣们判断出前面可能存在更大的危险,经过一番商议,他们涌向英宗的车驾前,异口同声地请求班师。王振从不把这些大臣放在眼里,他喝斥大家离开。大将军朱勇膝行着听他的训斥,尚书邝王佐被罚跪在草地上直到天黑。钦天监彭德清以为和王振交情好,凑到跟前说:"天象已经显示,若再向前走,恐怕凶多吉少。"王振冷笑说:"如果真是这样,那也属天命!"曹鼐忍无可忍,大声抗议说:"我们做臣子的不足惜,可是皇上一身系天下安危呀,怎么可以继续贸然轻进!"王振理都不理,把邝王佐赶到军营中去了。
大军开进大同,郭敬悄悄找到王振,把也先可能别有阴谋的险情告知他,王振这才觉得前景不妙,暗自惊悸,急忙下达了大军返回的命令。
这时,也先经过重新部署,瓦剌大军又步步逼近了。
袁敏主动请命,愿意率领精兵三四万人,在前面要冲地带驻扎狙击瓦剌的进攻,保护英宗朱祁镇的车马疾驰入关,王振就是不听。
有人提出皇上应从最近的紫荆关撤回,王振却坚持走蔚州。原来,王振是想让皇帝光临他的老家蔚州,好炫耀他今日的荣光。哪知走到中途,他又担心这样一支大军前去,自家那片庄田再大也经不起践踏,于是就改变了行军路线,取道宣府。这样一来,就把宝贵的时间耽误掉了。听说瓦剌大兵杀了过来,王振也着了慌,他派出朱勇带领3万人马断后,朱勇仓猝行动,队伍刚开到鹞儿岭,突然遭遇瓦剌的伏击,结果全军覆没,朱勇战死。
太阳落山的时候,被拖得疲惫不堪的大军,集中到了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境内)。行军途中,邝从马下掉下差点送命,他意识到军情急迫,就一瘸一拐地去见王振,说:"赶紧派遣精兵断后,前面是怀来城,请皇上火速入城!"王振大喝:"你这腐儒,懂什么军事,再乱讲砍你的脑袋!"
邝哪里知道,当时王振正忙着清点自己的财物,发现装载这些财物的车子还有近千辆没到,于是下令就地扎营。
当时仲秋,天气尚存余热,又饥又渴兵士们四处找水找不到,就地掘井深挖两丈不出一滴水。派兵侦察,才知远在十五里外有条河,怎奈早有瓦剌把守。
半夜时分,瓦剌的兵马汹汹靠近,郭懋等将领连忙上马,挥师迎战,疲惫之兵哪里挡得住恶虎扑食般的瓦剌,明军的死伤越来越多。
聪明的也先见明军人多势众,害怕瓦剌吃大亏,赶紧下令停止攻打,暂时后撤,并派人去见英宗朱祁镇,商量议和,他的意图不过是为了麻痹明军。听说也先使者前来议和,英宗朱祁镇不由得喜出望外。
兵士早已饥渴难耐,也先提出议和,王振信以为真,即刻传令到有水的地方安营。霎时间,军兵们急匆匆跳出筑就的堑壕开始移营,乱哄哄地开始行动。
谁知趁明军移营之时,瓦剌军如狼似虎地呼啸而来。明军阵脚大乱,七零八落地各自为战,辎重车仗旗帜兵器遍地乱丢,倒地的尸体血肉模糊。最苦的是那些公、侯、大臣,还有驸马都尉,血肉之驱怎当得瓦剌的钢刀利剑,一个个先后倒在血泊之中。
无力自保的王振抖作一团,护军将军樊忠愤愤道:"皇上遭此危难,都是你的过错,我今天为天下人杀了你这贼子!"举锤猛击王振的头,王振惨叫一声丧了命。
樊忠扶着英宗朱祁镇上了马,企图从瓦剌的围困中杀出一条血路,掩护皇帝突围,无奈身前身后都是瓦剌兵,又有利箭射来,樊忠不知身上中了几箭,扑倒在地,咽了气还大睁着双眼,双手紧握着铁锤。
一身黄袍的英宗朱祁镇非常显眼,很快成了瓦剌兵捕获的猎物,他们一拥而上,大明皇帝就这样成了俘虏。
这场惨败,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它完全是由英宗朱祁镇宠信宦官造成的恶果。明代宦官独擅专权,就是从王振开始的。"土木堡之变"被看作是明代中期的开端,也是明王朝衰败的开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