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感到自己“社恐”了?

如题所述

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认为自己“社恐”。据《光明日报》报道,在日前发起的一项网上调查中,参与投票的2532名网友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果——仅69人认为自己没有社交问题,97%的参与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享受独居独处,依靠手机建构和维护自己的社交网络,在虚拟世界越陷越深。

社交工具升级、社交能力降级,是当下年轻人群体的一种生活交际尴尬。这种“社恐”心理不只表现为相关调查数据的高企,更有“线下独处、线上‘热闹’”的生活现实佐证。社交恐惧症在医学上称之为社交焦虑障碍,常发病于青少年或成人早期。不过,当下许多年轻人自称的“社恐”尚未达到疾病的程度,只是一种对社交回避、抗拒的负面情绪,但这种带有倾向性的社交焦虑,却需引发人们关注。

聚集、交往是人类活动的常态现象,与人的本能天性、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在科技进步、信息发达的当今社会,年轻人也同样没有泯灭“交往”的欲望,只不过是将这种诉求倾注在了网上、借助于社交软件。一个“加为好友”就可将陌生人拉入朋友圈,能发微信讲的小事就不打电话,能打字说清就不发语音,该参加的婚宴以红包贺喜代替等等,正是这种手机依赖症,让该交际的现实往来变为虚拟。

年轻人热衷线上社交的热闹,非但不能消解“社恐”焦虑,反而会拉大与他人的心理距离。社会心理学家描绘出的“群体性孤独”现象,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家人在一起不是彼此交心,而是各自在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畅谈,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发言,听众在看新闻头条。

剖析导致年轻人“社恐”心理的成因,或不乏对单调生活经历和简单生活阅历的习惯成自然。比如囿于“自我轴心”式的溺爱成长环境,缺乏对亲戚、邻里关系等传统社会交往的体验,但归根结底却是与对线下社交的自信缺失、胆量缺乏和实践缺位不无关联。

纾解年轻人的“社恐”症,关键还是要靠“自我疗法”。最好的医生是自己,矫正年轻人的“社恐”心理,还是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社交自信、社交勇气和社交本领。首先,要消除“恐惧症”。社交不是不敢染指的洪水猛兽,而是不可或缺的生活常态。回避、抗拒不过是自欺欺人,唯有直面现实和积极参与,才能在社交实践中学会社交,这就需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发掘自身优势,铭记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学会在人际交往中扬长避短。

其次,要保持平常心。社交是平等交往、诚意交流和坦白做事。要友善地对待别人,多些乐善好施,在帮助他人时忘却自己烦恼、证明自身价值;不苛求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就做到什么地步,只要尽力了,不成功也没关系。找个倾诉对象,有烦恼一定要说出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05
谈及“社恐”,让人不由想起这样一个段子:如果被一只老虎咬了,你会选择求救吗?“我不会。因为如果没有人救我,我只是可能会死,可是一旦有人来救,我还得跟他打招呼。”

听起来像是一个玩笑,但是现实中,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不喜欢在酒桌上敬酒,遇到熟人不敢打招呼,不敢在公众面前讲话听到手机铃响就恐惧,不敢接听;小组讨论时不敢与不熟悉的同事交谈,更不敢提出反对意见……据光明日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参与投票的2532名网友中,97%的参与者存在回避甚至恐惧社交的现象。
更想不到的是,自2016年以来,“社交恐惧”一词的网络检索率持续攀升,以“社恐”为关键词在豆瓣app检索,相关小组有十余个,排名前三的小组“人际交往障碍”“社恐抱团取暖”“我患有严重的社交恐惧症”,组员累计超过17万人。在微博上,与“社恐”相关的话题已达数百个,如“社恐人群的噩梦”“社恐对人的影响有多大”等,其中不少话题的讨论热度过亿。

有人认为,社恐没什么大不了,其实就是懒得社交,因为社交太累,独处也能消磨时光,基本有电脑、电视、手机就够了。像这样想法的人一定很多,但事实真相与很多年轻人拿“社恐”自我调侃不同,“社恐”其实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精神障碍。有专家表示,具有“社交恐惧症”的人达到一定的数量,能在群体性层面上导致隐患,更进一步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危机,从而导致所谓的“社恐”困局。那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有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
“社恐”是“社交恐惧症”的简称,主要指的是行为主体不敢进行面对面的社会交往,或者说,在人前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时都感觉到有压力、不自在,不能以正常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者态度。“社恐”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退缩的心理状态,涉及对人际面对面交往的回避问题。
据专家介绍,与其说社交恐惧人群有增多趋势,不如说更多人了解到自己可能有社交恐惧倾向。在过去物质生活尚不丰盈的年代,人们很难关注自己是否有心理障碍,而现在人们对心理学科、对自己的认识都在加深。美国全国性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从性别来讲,女性患者明显多于男性(约 2.5∶1);从年龄来看,中位起病年龄约为13岁,75%的个体起病于8岁至15岁之间。中国少有直接相关的流行病学数据,但最近几年陆续有焦虑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面世。

现在的年轻一代独生子女占多数,高高矗立的楼房打破了过去邻里无间的状态,从年幼时起他们的社交频率就比上一代低很多;而且这一代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正逢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兴起,社交媒体软件普及,年轻人越来越呈现“线上狂欢、线下沉默”的状态。现在的年轻人更习惯躲在手机屏后,不习惯把自己暴露在人前,这都可能造成社交恐惧症多发于当代年轻人中。广义上的社交恐惧症确实可以说是现代人的通病了,有些人的“社恐”达不到精神疾病的程度,但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现代社会虽不至于“人人皆社恐”,但“社恐”现象确实值得更多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将“社恐”简单归因于内向或害羞,内向的人只是喜欢自己安静地工作,并不会害怕人,这要加以区分。
总而言之,这种趋势的形成除了自身认识加深外,还有就是成长环境的变化,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在虚拟世界中越陷越深,这就需要对自我形象、时空节奏进行一些必要的控制和管理,那么该如何进行有效地治疗和管理呢?专家给了我们以下这些建议:
目前,对于患有社交恐惧症的人,比较公认的有效治疗是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者结合,效果更佳。心理治疗有暴露疗法、行为功能分析、认知疗法、社交技能训练;药物治疗则有抗焦虑药、具有抗焦虑作用的抗抑郁药。
当然,年轻人日常中经常多给自己一些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过度关注别人的看法和评价,也不要盲目给自己负面的评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