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款新式隐身无人机技术先进

如题所述

两款新式隐身无人机技术先进

10月18日,美国“The  Drive”网站“The  Warzone”栏目连续刊登两篇有关中国军用隐身无人机的文章,对媒体现身的两款新型隐身无人机进行了系统评测。这两款无人机分别是H-6挂载高机动隐身无人机和轰炸无人机。这两篇文章的分析判断,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国产先进军用无人机的发展,以及美国媒体和军方对中国航空工业快速发展的复杂态度。

一篇介绍搭载在H-6上的隐形无人机的文章,作者是《战区》栏目副主编约瑟夫特雷维希克。文章认为,轰6机翼下搭载的无人机编号为“利剑一号”(LJ-1),不仅“用于空中目标和其余训练用途”,而且“可用于与J-20隐身战斗机甚至H-6一起工作”。约瑟夫说,“李健一号”具有典型的隐身特性,低空和高空飞行性能都非常好,甚至可以承受高机动过载。是目前少见的高机动隐身无人机。因此,“利剑一号”可作为“反辐射、对地攻击、红外诱饵”装备。尤其是与歼20配合时,通过特殊设计可以扩大自身的雷达反射截面积,吸引来袭导弹的注意力,从而保证歼20的安全。最后,约瑟夫觉得CCTV-7节目中轰6发射4架“变剑一号”并控制它们组成菱形编队的CG镜头非常“有趣”。

事实上,自本月中旬《磨剑-1》的CG视频正式放映后,便迅速成为外界热议的话题,对其用途也产生了诸多猜测。最终,珠海航展的一条信息印证了当前“利剑一号”——模拟训练的核心任务。在宣传册中,“变剑一号”被称为能够模拟三四代战斗机的高亚音速无人机(按照中航最新标准,应该是四五代)。机身采用模块化设计,可根据不同需求搭载自卫干扰、箔条/红外干扰弹、红外目标模拟、RCS增强(Lunebo镜头或Lunebo球)等不同载荷。此外,“利剑一号”本身的隐身和射程数据也相当不错,甚至可以完成6G稳定悬停、S型机动、半滚转倒转等高机动战术动作。

可见,“变剑一号”是基于新时代海空军需求,以贴近实战、全面对抗为目标的先进隐身无人机。空军希望用它模拟空战中的隐身目标,加强当前歼20机队在隐身时代的作战水平,探索隐身战机的新战术。与直接以歼20为目标,两队隐身战机的训练方式相比,“长剑一”的参与可以显着降低训练成本,大幅增加可用数量,提高训练效率;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成为歼20实弹攻击的隐身目标。目前,随着美制F-35对外出口,拥有隐身战机的国家越来越多。不过,真正能够立足自身技术,对隐身时代的新战法新战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恐怕也只有中美两国了。以双座“歼20S”首飞为标志,中航工业勇于进军科技无人区,自主创新迈出一大步。背后信心的源泉,是不断训练、深入模拟所带来的经验积累。也就是说,中国空军以歼20为基础,通过长期系统的仿真训练研究,充分认识到无人机对未来空战的关键意义,最终促成了“歼20”作为无人机指挥平台。 20S”诞生。在此次研究和未来研制过程中,“利剑一号”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根据航展技术手册,平均前置雷达反射截面积“利剑一号”在正负30处为0.05平方米,与俄制苏57处于同一数量级,与歼20、歼35、歼22A相比是一个数量级幅度较低。

在空战模拟中,“李剑一”可以在隐身高机动状态下伪装成对方隐身战机,真正考验国产霹雳15、霹雳10的隐身高机动打击能力。移动目标。这种检查演练非常重要,也是歼20实机交锋中无法验证的项目。比如80年代后期美制AIM-120中程空空导弹问世,射程验证达到90%以上的命中率,一度让美国人欢呼雀跃。然而在海湾战争中,即使有误伤友军的“战绩”,AIM-120的实战命中率依然不足30%。原因是真实的战场环境更加复杂、严酷、多变。武器在实战中面临的问题往往超出了最初的预期,最后的表现自然要差很多。不过美军随后对AIM-120暴露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处理。在8年后的科索沃战争中,导弹的可靠性飙升至60%以上。这个命中率意味着双齐射之后,基本可以命中目标。

目前国产的歼15和歼10是歼20的制式空战武器。它们的基本性能没有问题。但在面对高机动隐身目标时,仍需反复试验和训练,掌握导弹发射规律和技术。不过,“变剑一号”可以作为真正的靶子。寻找、锁定、发射和摧毁的整个过程都是用实弹测试的。通过反复系统的试验,分析出对付这类目标最有效的方法。由此看来,约瑟夫推测未来“李健一”将作为歼20辅助小队的“假死替身”也不无道理。当然,反辐射和对地攻击作战是不现实的,即使实现“假死替身”的想法,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利剑一号”目前的任务还是作为隐身训练平台。这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

与已经公开展出并发布基础数据的“利剑一号”相比,另一篇关于隐身轰炸机的文章显得有些天马行空。作者Thomas  Newdick  首先列举了几张来自中国社交平台的模糊截图。从依稀可辨的外形来看,这是在常规隐身飞翼构型基础上进化而来的先进机型。由于拍摄的地点、时间、地点都不确定,这架模糊的隐身战机可能是偶然拍到的模型,也可能是之前中航工业展出过的彩虹七,甚至是未公布的010- 608型号。托马斯认为,无论是什么型号,这种隐身装备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意义,表明中国经过长时间的追赶,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作为当代空中隐身轰炸平台的标志性技术,飞翼的气动构型在1930年代以其高升力效率吸引了很多人的迷恋。二战期间,德国和美国都研发了飞翼构型的验证机型,甚至美国也在冷战初期正式小批量生产了B-35这种飞翼型轰炸机.然而,飞翼缺乏垂向结构,使其操控极为困难,严重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美国空军只好作罢。然而,到了1970年代,随着雷达隐身理论进入人们的视野,飞翼构型天生的隐身优势使其再次受到关注,再加上飞机控制软件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诺斯罗普公司坚持飞翼构型几十年的研究积累,终于造就了B-2A的神话。

时至今日,B-2A的影响力依然不凡,以至于全球轰炸机机队可分为B-2A和非B-2A两种。我国海空军常年使用老式轰6作为空中轰炸平台,与B-2A的差距十分明显。然而,信息时代计算机仿真软件的进步,使得复杂的飞翼构型计算变得更加容易。原本需要十年为一个单位的数据采集和测试,现在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以最著名的“彩虹七号”隐身无人机为标志,证明国产飞翼隐身气动技术取得全面突破,外界翘首期盼的“轰20”解决了技术难题曾经被认为是最难的问题。

但是,无人隐身轰炸机的快速发展也对有人机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航展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国产“彩虹七号”最大起飞重量14.3吨,属于大型无人机行列,并内置多型精确制导弹药也很耀眼。目前,“彩虹七”融入“歼20S”无人机群作战序列,作为“小型轰炸机”,载弹量大,形成完整的空空地一体-对地作战系统。技术上是可行的。这也意味着,“歼20S”可以在不放弃隐身的情况下,突破隐身弹匣的限制,协同完成对地打击任务。这将是一种跨越时代的新空战形式。因此,托马斯在文末表示,“彩虹七号的推广本身就是中国的重大举措,显示了其在该领域的雄心壮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合理的结论。

大约30年前,中国空军的装备水平还相当落后。在中美空军为数不多的有限接触中,表现确实很不理想。然而,随着中航工业进入21世纪后的强势崛起,一大批先进装备以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涌现,如重型隐身战斗机、重型多用途战斗机、先进的涡扇发动机、战略运输机等装备。曾经遥不可及。现在,他们已经成为公共媒体镜头下的常客。如此巨大的进步,也极大地影响了美军和媒体的观感。从一开始的不屑一顾到现在倍感压力,美军在公开场合的态度发生了全面的转变。如今,美国媒体对中国两款新型无人机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其未来发展的种种期待。这既是对中国空军作战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中航工业技术水平的无形肯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