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如题所述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直接推动了活跃课堂的生成,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语文教学方法。

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因此,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学生答错了允许重答;

答不完整时允许补充;没想好时允许想好了再答;允许提出一些奇思异想的问题。不论学生问的问题质量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对提出错问题的学生,不能批评,要启发其用另一种方法去想,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总之,只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行。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和适宜的土壤,有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尤其是低学段的小学生,在研究小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因素中,要知道既有内在因素,又存在外在因素。儿童由于年龄尚小,知识水平尚缺还不会独立发现问题,仅凭教师短期的努力是收不到效果的。但外在因素却能在教师有意识的培养下发挥作用。传统的课堂模式阻碍了学生提问的可能性,造成了学生的依赖性,不愿独立思考,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避免给学生提供过多的现成答案,而应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于无形中产生学习兴趣,跟随教师在课堂中积极主动思考,做到全身心投入。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

例如,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执教“梅兰芳学艺”一课,开课伊始,有这样一个片段:(教师创设情境:学生一边欣赏梅兰芳演出剧照,一边听录音《霸王别姬》中梅兰芳的唱段)教师提问:“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代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听了他的这段京戏,请再读课题,想一想,你的脑海中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承接教师创设的这样一个质疑的情境,学生的探究欲望一下子就被触发了,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梅兰芳为什么要学唱戏?”“梅兰芳怎么学戏的?”“他学戏的结果怎样?”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要想寻求问题的答案,自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