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

如题所述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些认识: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不可分割: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教学目标。
阅读是一种交流活动,在交流中,客体的意图语境消失了,只能在信息载体中留下一些暗示,这些暗示犹如空白,有待读者在阅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去填充。作品的价值也只有经由读者的阅读才能体现出来。唯其如此,阅读中才有感、才有悟、才能思、才能创!因此,我们要重视“交流”,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在对文本的人文主义特质的发现上,关注阅读文本的整体感悟,注重个人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用人文审美的独到魅力纠正语文阅读中只重方法或技巧的偏颇,让人文审美的大旗高扬在阅读的广阔田野上,让语文阅读在审美的熏染中走上正确的路途,达到真正的平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无论是从中外文化传统与教育的发展来看,还是从小学语文的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来看,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从实际情况看,学习一篇课文,学生不仅要感悟文章的要义和精微所在,而且还要欣赏作者的艺术匠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及蕴含其中的情意、趣味,欣赏语言、结构的佳妙之处,鉴别艺术手法的优劣、得失。阅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实践的过程。别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说这首乐曲很好地表现了嫉妒的感情,那你等于什么也没有说。但是你把这首乐曲演奏一遍,那它就为自己说明了一切。”语文学习何尝不是这样,只有原原本本地用心把文章读一读,才能体味到美在哪里。叶圣陶先生曾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课文的审美实践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让人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措施,主要从以下两个途径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能力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
1、导读定向,激发审美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而学生兴趣总是和感情息息相关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导读,创设情境,可以利用插图录像展现美;可以采用音乐渲染营造美的氛围;可以凭借语言描述渲染美。例如:在教学《美丽的田野》一文时,一上课我就用“美丽的田野”这首歌曲导入课文,既创造了课堂讲读的意境,又激发了学生的感情。至使课堂活跃起来……
师:美丽的田野是什么样的呢?
生:有水、有鱼。。。。。活跃起来。
师: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田野的哪些美景呢?
生:碧绿的河水……
生:田野十分美丽。
师:看到之后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
生:欣喜与激动。我都被陶醉了。
很快,学生进入了最佳学习境界,课堂生动活泼,学习情绪倍增。通过阅读来提高审美能力,接着再通过教师朗读、播放录音,或者请语感强普通话标准的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准确优美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语调,到了学生的耳朵里,学生自然会如痴如醉,如沐春风,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引进入教学之中,为调动学生学习和审美的兴趣,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在情感上才会接受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主动性,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各种内在美。
2、粗读铺路,唤起审美感知
19世纪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育美学认为,青少年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性开始的。然而语文课文中的美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它具有间接性的特点,既不能像造型艺术那样具有直接的视觉效果,也不像音响艺术那样具有直接的听觉效果。它的美只有在了解文字意义的基础上,再经过联想和想象,才能在头脑中出现形象,才能从中受到感染。也就是说,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形象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能直接感知,而需通过语言文字这一中介,调动人们的生活经验,并依赖人们的艺术修养,在自己的理解中去品味、感受它的美,这就需要以阅读为基础。
教师可以对有关文章背景和作者作一个简明扼要的介绍,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结构、内容和主题有个大致了解。再由学生粗读课文然后根据自己对文章的初步认识,抓住课文中优美的词语表达、生动形象的修辞以及对课文内容和所抒发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唤起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的欲望。
3、精读探究,培养审美理解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对课文形式美的因素加以品味。这里不能单靠教师的讲解,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品味词语、欣赏句子去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
(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说,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段话写得很生动,其中的“堆”字用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词语我们如不引导学生认识琢磨,就很难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
(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个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这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传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在写出“山、水”这两段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工整的排比,琅琅上口的语感,把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教这类句子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之间的结构联系,使学生充分回味其优美韵味,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强烈情感。
(3)琢磨富有个性的对话 。人物对话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在引导学生琢磨人物对话时思考,为什么这句话他(她)讲合适,别人讲就不合适。从而体会出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中,老班长回忆起指导员对他说的一句话:“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这既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又是指导员对战士的关心,对话言简意明,既反映了指导员的精明果断,又衬托了老班长的责任重大,表现了长征时期红军官兵的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琢磨富有个性话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精练内化,发挥审美想象
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毕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是肤浅的,对美的鉴赏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让学生进行推理想象,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个写景的句子,诗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现了深邃的艺术意境。为了开拓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假如我就是诗人,那是怎样的情景”的假设进入原有的意境,这样,学生就可根据教师的点拨,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春暖花开的长江两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发着芬芳,江面滚滚的波浪向东流去,一叶扁舟借着长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后消失了……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创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学生也能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结论
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主要有两方面的基本任务,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语言材料,借鉴前人创造美的经验、美的语言、美的表现方法等,形成合乎规格的听、说、读、写能力。二是要借助优秀作品陶冶学生的情感,用外在的美好事物塑造他们内在的美的心灵,培养美的情操,磨砺美的意志,形成美的性格,完善美的人性。
只有把审美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才能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的各项任务。语文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课堂氛围或课后延伸来看都包含有非常丰富的审美因素,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使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成为可能。在阅读教学中贯穿审美教育,可以使两者互相促进,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又有利于阅读教学目标的完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另外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各方面能力也十分有利。因而,目前,教学以人为本,在阅读中渗透“美”的人文思想,是时代的呼唤,教育的呼唤,也是对语文教改浪潮的呼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