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轮回是一种内心的感受体会还是真实存在?

人死后真的会轮回于六道或去西方极乐世界么?
我比较倾向于是人一种内心的感受,如果当下内心祥和,那当下就是在极乐世界;如果内心充满邪念,那当下就是在畜生、恶鬼、地狱,都是人当下的一种心念所反映出的镜像,而不是人死后真的会投胎于畜生或上天。
想听听大家的看法。

道家比较讲内心感受,佛家要求远离妄想,因为佛讲求的真心和妄想都不是指人的内心感受。六道轮回是由于妄想而出现,但不是一种内心感受。处于轮回中不同的道,一定有不同的内心感受,比如在地狱中就是痛苦的,天人的内心是快乐祥和的。否则如当下内心即当下是什么的话,轮回也太快了。即便是地狱的魔也有良心发现的刹那,但是它可能不会因此停止作恶,所以它仍然在地狱,除非它因此放下屠刀那么魔就死了,死了就轮回,中阴可以是很短的时间,它可能就进入人道或者别的道甚至跳出三界成佛。
所以,在佛看来,内心感受是源于妄想的虚妄之相,修行重在实践,初发心是虚空,缘心入佛是一漫长艰辛的真实历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27
佛教相信轮回是确实的吗

圣严法师著述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佛教相信,除了已经解脱生死(如小乘的阿罗汉)或已经自主生死(如大乘的圣位菩萨)的圣者之外,一切的众生,都不能不受轮回的限制。

所谓轮回,实际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转,并不真的像轮子一般地回环。轮回的范围共有六大流类,佛教称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罗(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狱道,这都是由于五戒十善及十恶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恶,杀父、杀母、杀罗汉、破坏僧团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称为五逆)而有的类别,五戒十善分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罗的三道,十恶五逆分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狱的三道。作善业,生于上三道,作恶业,生于下三道。在每一类别中的福报享尽或罪报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终结,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开始,就这样在六道之中,生来死去,死去生来,便称为轮回生死。

不过佛教特别相信,众生的生死范围虽有六道,众生的善恶业因的造作,则以人道为主,所以,唯有人道是造业并兼受报的双重道,其余各道,都只是受报的单重道,天道神道只有享受福报,无暇另造新业,下三道只有感受苦报,没有分别善恶的能力,唯有人道,既能受苦受乐,也能分别何善何恶。佛教主张业力的造作薰习,在于心识的感受,如若无暇分辨或无能分辨,纵然造业,也不能成为业力的主因。所以,佛教特别重视人生善恶的行为责任。

正因为造作业力的主因是在人间,所以上升下堕之后的众生,都还有下堕上升的机会,不是一次上升永远上升,一次下堕永远下堕。

人间众生的造作业因,是有善有恶的,是有轻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种种的业,或善或恶,或少或多,或轻或重。因此受报的机会,也有先后的差别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结束之后,朝向轮回的目标,有著三种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随重:一生之中,善业比恶业的分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业比人业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恶业比善业重,便先生于恶道,恶道的地狱业比傍生业重,便先生于地狱道,受完重业的果报,依次再受轻业的果报。第二是随习: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恶,但在生平有一种特殊强烈的习气,命终之后,便随著习气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处所,所以,修善学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随念:这是在临命终时的心念决定,临终之时,如果心念恶劣,比如恐怖、焦虑、贪恋、镇恼等等,那就很难不堕恶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张人在临死或新死之时,家属不可哭,应该代他布施修福,并且使他知道,同时宣说他一生所作的善业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并且大家朗诵佛号,使他一心向往佛的功德及佛的净土;若无重大的恶业,这种临死的心念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堕,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应了诸佛菩萨的愿力,往生佛国的净土——这是佛教主张临终助念佛号的主要原因。
第2个回答  2008-09-28
你的提问很矛盾,因为你的理解已经说明了问题的本质,那就是自我的意识决定了你的理论是否存在,你怎么看就怎么有。
无数的宗教理论都再这一终极命题上有所回答,即你就是你自我最大的自我救赎,六道轮回就是自我意识转世的一种解释。
但,建议你活在当下,因为下一个时空,就算你要印证,也需要你有足够强的精神力量来穿梭,以及去承受体验。
第3个回答  2008-09-28
所谓轮回现实是不存在的,不要对永生或再生抱有任何期望!人在世就要精彩的活好自己,不要留有遗憾,有梦就去追,勇敢的实现它。这样你在死的时候才能泰然,不要抱恨而终。
‘‘人活着要尽量快乐些,因为人要死很久。’’
所以,不要想着西方极乐世界,只要你活得精彩,极乐世界就在你的心中!
第4个回答  2008-09-27
楼主请允许我直说。
你在执着现世。没有实际实修,对于佛法的认识只存在与感性。身体力行才能感悟佛法。六道轮回在不在你方自知。我等说在,你也是猜,未见到,问来有何意义?想知道在不在,就实修。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