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是如何教自己徒弟的?

如题所述

孔子的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之说源于《史记》。《孔子世家》说:“孟子以《诗》《书》《礼》《乐》教,徒弟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辈,备受就业者甚众。”《孔子世家》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用《诗》《书》《礼》《乐》文化教育徒弟,跟他学习培训的徒弟类似有三千人,熟练礼、乐、射、御、数、术六种手艺的有七十二人。像颜浊邹那般的人,各个方面受孟子教导的人太多了。”

在孟子那一个时期,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能量可以依靠,没有现代教育场所和教学器材可以依靠,并且光凭一人之力,全科医师课堂教学,一生塑造出三千名学业有成的徒弟代表着哪些?代表着这个人一定有着仙人一样的功底,也有着较大的人力资源人力物力标准。《礼记·学记》说:“古之教者,家里有塾,党有庠,术(古代城市)井然有序,国有制学。比年(到年令)入校,中老年(隔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此谓小成,九年知类顺通,强立而不反,此谓大,成。夫随后足够化民易俗,近者劝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从孟子自身的科研造就,聪慧工作能力看来这个问题。“专业知识”一直在思想界对它的确切界定都是有一些争执,“聪慧”是一个更高一些层次的话题讨论!象孟子这类能用他的聪慧产生的知识结构,领着大家人们去看看宇宙的另一个方面的人;这类在人类发展史上数千年才发生的一个角色,专家教授出去的弟子,即使达不上他那般造就,也会得到很高的科研成果。

孔子是第一个发觉并强调人的天资素养是相似的,个性化差别主要是后天性文化教育和环境危害的结论(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此他倡导“教学相长”,摆脱了仅有皇室有支配权遭受文化教育的方式,把教学的区域扩展到了普通阶级。他的徒弟中,各式各样各种、每个年纪的人都是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5
必须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他还撰写了一本书让弟子去看。另外每天都会进行考试。
第2个回答  2022-07-05
孔子他一般是会教授几个大徒弟,和这些徒弟围坐在一起,通过一些他遇到的事情来揭示一些现实的道理。然后再让大徒弟给其他的徒弟说。
第3个回答  2022-07-05
首先他实行了因材施教的方式,不会去统一的进行教学,而是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才华进行针对性的一个教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