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剧情?有哪些槽点?

该剧改编自关心则乱同名小说,通过北宋官宦家庭少女明兰的成长、爱情、婚姻故事,展开了一幅由闺阁少女到侯门主母的生活画卷,讲述一个家宅的兴荣,古代礼教制度下的女性奋斗传奇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剧的主题和目的应该是达成以小见大、以个人际遇、兴衰荣辱来展示当时社会的现实,想达成诸如《红楼梦》、《金粉世家》、《京华烟云》的效果,可惜的是,无论是原著还是电视的导演、编剧都没有达成此中目标。这部剧还是古偶风居多,但比纯古偶可怕恰恰是半古偶,这部剧就是这样。

什么叫半古偶呢?这部剧从服道化和剧中礼仪台词看起来,似乎颇有正剧风范儿,但仔细看来却经不起推敲。台词上看起来很有古风,其实相当的半文半白,而且暴漏了很多缺陷。首先最简单的敬称、谦称上就有明显的错误,比如自己怎能说“款待不周”对方怎么能说别人“您的小女”;其次,台词还有很多现代的网络用语,前几集当中就出现了“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而“礼多人不怪”虽然是清代就有的话,但是宋代也说不出来吧?;最后,人物语言没有个性化,听起来大家说话都差不多。
当然台词是局部问题,剧情整体的问题也很大。首先在节奏上剧情实在是太过缓慢了,我调了1.5倍速看剧,根本毫无障碍,甚至还需要快进。其次,节奏把控不好,重场戏写的不够,过场戏又太多,导致看起来没有跌宕起伏之感,反倒是有些流水账平铺直叙之感。虽然是为了强调一步步地成长,但是电视剧不是小说,不可能真的娓娓道来。该有的剧情高点必须要有。

人设上,这部剧在人设和故事上有新的设置,比如过往的剧中强硬的一般是正室,而这里却是妾室。但是,为了给女主设置足够多的苦难,把反派写成贱人、正室夫人胸无点墨一点就炸、父亲偏心至极,这样的剧情真的不好看。感觉剧情全靠反派和弱智推动,观众看的既没有感受到爽剧的爽点,也没有正剧的痛点。



剧中男主人设也是比较新鲜的,之前居然就有了外室和孩子,这简直是偶像剧男主大忌,还有男主的父亲女主的父亲看起来似乎都很有正统的古人范儿。似乎除了男二号,剧中男的就没有现代观众眼中的好人了,全剧的男性归结起来,都是又瞎又弱智,全都没有鉴婊能力,这样看起来并不好看。虽然根据主角光环和小时候出场的风采,我们都知道后面是一定要给他洗白的,问题是,前面也并没有写好。而且男主留下外室以后和女主的宅斗戏份很明显和前面女主家里的戏份看起来重复,因此,这部剧虽然说是新鲜的宅斗剧情,可其实还是宫斗的衍生,没有什么新鲜的。



说些小细节的失误,前期出场人物众多人物关系比较乱,却没有人物出场介绍,令人惊讶的是,经过了弹幕八集吐槽,居然到了第九集开始了出场人物介绍……这不知道是前八集没做还是制作方听到观众心声所以改进了?可惜,实在来的太晚了。
当然,全剧也是有很多优点,有的戏还是比较有看点,细节做的比较多到位,比如盛父初入朝堂那场戏的细节就做的不错,很明显地体现出了他的性格。因此,这部戏整体上来看是中上,制作剧情也还可以的古偶剧,但是槽点确实还是挺多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05

首先要承认的是,这部剧的整体质量是不错的,但是有句话说:“正午出品,必属精品”,作为正午阳光出品的电视剧,这部剧的质量距离“精品”还是存在一些差距,也就是有很多被大家难以接受的槽点。

第一,这部剧的节奏把控不到位,整体情节拍得有些拖沓,部分关键情节往往又一笔带过,看起来要么觉得太慢不过瘾,要么又觉得一些情节不够看。刚开始看前几集时,我以为只是前期剧情进展会慢一些,是为了给后面故事的展开做铺垫,可以理解。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我发现剧情的节奏还是缓缓德进行,这就是导演和编剧能力的问题了,一部剧如果保持一个缓慢的节奏,观众长期看下来就会感到追剧无力。而此剧的剪辑也是神奇的存在,因为这些“剪刀手”往往把一些关键情节的剧情给剪!掉!了!比如少年顾二爷参加葬礼那段剧情,我倒过去结合弹幕回看了三次,才理明白前因后果。

第二,编剧对剧本的把控不到位,一是体现在上述的剧情节奏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剧中演员的台词病句太多,漏洞百出,不耐人推敲,简直是气死语文老师系列。盛家老爷说出“手上的掌上明珠”,我练练摇头,盛老爷啊,你这样不会说话怎么能有利于你加官进爵?还有王大娘子对客人说出“款待不周”等分不清主客的话,让我十分怀疑编剧的文字功底。电视剧是给全国观众看的,更要有文化传播的责任和能力,不要误人子弟啊。

总结来说,这部剧的剧情细节不耐人琢磨、推敲,感觉张开宙导演的作品虽然比以往(《如果蜗牛有爱情》、《欢乐颂2》)有进步,但是还需要继续磨练,继续精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1-04

《知否》的槽点有很多,比如开头居然没有介绍背景,后面再到打字幕,还有人物塑造的问题等等。

众所周知,国产剧尤其是古装剧,2010年前就不提了。香港武侠剧时代,中国内地古典历史剧时代,都是国产古装剧的巅峰。

但在2010年左右,由于正的《宫锁心玉》,《宫锁连城》等代表的宫系列,再到《活佛济公》系列,《隋唐英雄传》系列等等,还有仙侠剧的《古剑奇谭》,大女主剧《武媚娘传奇》,《锦绣未央》等等。

中国古装剧审美模式,全面进入了抠图,阿宝色,妆容浮夸,服化道艳丽的审美模式。外在的都是如此,遑论什么中国传统文化。

这个趋势,直到2015年正午阳光的《琅琊榜》过后,再到2017年的《九州海上牧云记》过后,中国古装剧的审美模式,才由群魔乱舞,逐渐拨乱反正。

但与成熟的英美古装剧相比,先不提在制作水平上,与英美剧古装的写实朴实,低调奢华相比,还有着较远的差距。再谈到英美古装剧,那些古装剧模式,再到历史内涵一类,国产古装剧差距就更远了。

不少中国观众非常爱借用成熟的英美剧,用来吐槽国产古装剧方方面面,但最终呈现了很多有趣的方式。

比如,《将夜》开播的时候,伯光曾经写过一个《将夜》优缺点分析的系列贴。那叫一个鞭辟入里,入骨三分,结果因为写得太深入,反而没什么人看。写到后面伯光实在挺不住,最后的结尾实在不敢写了。

《将夜》和不少国产古装剧最大几个缺点,演员配音和表演,改编原著等等,其实都是小问题了。那些与英美古装剧相比明显。,乎都会出现的大问题,大概有几个。

1,英美古装剧的开场,不管背景和世界观有多少的复杂,基本不会有旁白介绍年代,介绍世界观的开场模式。

中国古装剧基本都会有,2018年国产剧举例,《扶摇》有,《天盛长歌》有,拍烂的《武动乾坤》,《斗破苍穹》,那些古装历史剧,大女主玛丽苏剧同样都有。

已经结束的《将夜》非但有,片方担心观众看不懂,还贴心的在第1集之前,单独播出一个介绍世界观,背景设定的序章哟。

说到这个,伯光甚至随口都能编一段:多少多少年前,什么反派出现,造成世间生灵涂炭。某群人凭借千辛万苦,最终将反派封印。过了多少年,人们已经逐渐淡忘,这些门派的后人,因为谁的降临,揭开了尘封多年的往事,从此开启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反正带神话和仙侠题材的,上面这一段基本都通用。历史题材的,就换成哪个朝代,哪个年号,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最扯的一点在于,伯光觉得是很多时候,旁白都是一个人。那个有些磁性的男声,应该都是一位配音老师配的。

正午阳光的《知否》开播前,伯光以为也会有这一点,没想到最终避免了。剧中是用年号,再到城市东京和汴京的名字,再到服饰的礼仪细节,展示故事所发生的年代背景。

2,英美古装剧,不管人物角色数量有多少,管你观众弄不弄得清楚。绝对不会在角色出场的时候,旁边会有字幕介绍人物的背景身份。

国产古装剧则不然,制片方非常担心观众弄不清楚角色太多,“贴心”的为中国观众打出角色名字,背景身份。《扶摇》有,《天盛长歌》有,《将夜》有,甚至是都市警匪网剧《悍城》都有。

说到这一点,《知否》这部剧,成为了一个因为市场反应,从而变化得最为典型的例子。本剧最开始人物出场,电视台是没有打字幕介绍角色名字身份背景的。

《知否》播出几集过后,市场上有大量观众的表示十分脸盲,因为人物角色太多,根本分不清楚到底谁是谁的,看得非常的混乱。网上的首张图,什么原著党剧透有啥用,我又不上网,我不管——我不管——

由于民间的呼声实在是太高,湖南电视台收到这么大的民意过后,在《知否》后面播出的剧集,不管是新老角色出场,每次都善解人意反复的打上了角色的名字和背景介绍了呢。

3、英美剧,大多数是季播的播出模式,照理播到后面几季的剧,都已经过了好几年。但管你观众记不记得,基本不会有什么闪回,回忆等情节。

国产剧则对观众则非常的贴心,剧集在播出的过程当中。但凡重要的故事剧情转折,角色要做一点较大的心理活动,或者什么重要决定。马上会闪回,或者回忆,提示观众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哟。

这是国产剧和英美成熟剧集,最大不同的几个地方。

其中当然有国产剧工业手法,不如英美发达国家先进成熟的问题,比如剪辑和节奏等问题。也有国产剧因为赚钱的模式,与英美剧不同,利用闪回回忆,半拖节奏半注水的模式。

但《知否知否》和不少国产剧的例子还是能够证明,什么样的人民,有什么样的国家。什么样的观众,有什么样的影视产业。

伯光可没有半点讽刺的意思,中国人数拥有14亿之巨,年龄阶层,群体组成非常的复杂。英剧迷,美剧迷,日剧迷,韩剧迷等等,感觉在网上能够战天灭地,拯救中国文化于水火之中。

但放到现实中国人民的大熔炉当中,不过其中很小一部分。

《知否》和其它国产剧,上面这三种缺点或固定的模式,明显是当前大众都能接受的一个比较平衡的模式

更多关于《知否》的槽点和其它问题,欢迎大家关注和讨论!!!

第3个回答  2019-01-04

其实原著剧情还是不错的,改剧之后在剧情方面相当的弱化了宅斗部分,就目前播出来看出彩情节较少,槽点颇多,我给你数来。

第一,盛明兰和顾二叔之间的结合从无可奈何变成了天地姻缘。这真的是我非常非常不能忍受的!小六和小公爷在彼此年华最美好的时候初心萌动,为了心爱之人的性命,这二人终究是没能走到一起。所有的小甜蜜,小激动,不舍无奈和绝望,都给他们俩最终的悲剧结尾铺垫了许多感人和厚重的色彩。而明兰和二叔之间无可奈何的结合,开始看像是个悲剧,可是在明兰用心的经营之下,最终二人得以白头偕老,是明兰靠自己的努力为自己在侯府赢得了尊重,也赢得了夫君的信任与爱慕,突出明兰在封建制度下宅院内斗活出自己的精彩,才是整个剧情的核心。

虽然现在的剧情走向也是这样走,但是在第一集的时候,就安排了顾廷烨和小六认识,那么一个小孩子和一个翩翩少年郎,经历打赌,帮病重的小六母亲找大夫,还有最后的是什么鬼?二人上回到东京的船时,安排了小六送一副画?貌似有点像卫小娘的那幅啊!几种场面,真的是很像命中注定的姻缘一说啊!这就走了以前很多的老套路啊,从小的天地姻缘,长大后兜兜转转,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这样把小公爷和明兰的这段情放在哪儿啊?一下子明兰的少女情怀和这段初恋就像是无用功,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真的很想吐槽。

第二,这是一部女主宅斗升职记啊!!不是封建大家日常生活记录记好吗?现在放到了十六集,宅斗什么的真是弱爆了好嘛!在小六没有成家之前,盛家内部的宅斗才是重点啊喂,突出小六是怎么隐忍藏拙活在那个宅斗的环境之下才是重点啊喂!可是盛家的大娘子和林小娘战斗力是真不行,目前来看就小公爷他妈和秦氏小娘子看起来是认真斗的。


小六那几个姐妹真是让人大失所望,这种人也配参加宅斗成为主角吗?去演演小姑娘的拌嘴剧好了。每天就是五妹妹或者四妹妹故意挑衅,为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然也不是说宅斗剧就一定要多么狠毒,但是他们俩真的没啥心计,所以也没啥让人觉得很出彩。至于林小娘,哭的功夫确实很厉害,可是个人感觉她应该更有手腕一些,而不是单纯的靠哭和媚。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明兰成亲之前,盛家的部分宅斗真的不怎么样,也没有感觉出来明兰那个处境的艰难,反而让我有这样一种错觉,凭明兰的机智,稍微换一下思路,明明可以将两个姐姐控制于股掌之间的,可是却强给她凹难过处境。真心尴尬。

第三,说话方式调调。病句什么的都不用说了,微博热搜都有姓名了。一开始因为是正午的剧,所以抱了很大的期待,剧播出之后从质感和演员上来看,确实也是不错的,演员台词功底,场景布置,服化等等方面都让人挑不出大毛病。总体来看也不算对不起正午的招牌,但是真的没有人觉得,这部剧的调调真的很像《新红楼梦》吗?第一集出来,咬文嚼字的台词,称呼,场景,真的都很像啊!虽然我个人对新红楼没有什么意见,但是人总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太过相似的画风容易让人误解,抄袭谈不上,但也隐隐失去了自己的风格。

其他的方面,剪辑也是个问题,有的地方真的是剪的很乱,逻辑上都不通。

当然了,目前才播出不到1/4,我说了这几个问题但也还不至于对这个剧全盘否定。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看好这个剧,希望他后面的剧情能够有所改观。

第4个回答  2019-01-10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宅斗剧情分明是宫斗剧的缩本,贯穿整部剧的剧情无非是女人之间的争斗与爱情桥段,不得不承认宅斗剧情还是蛮精彩的,但未免格局有所欠缺,整天婆婆妈妈,勾心斗角的把戏已然是见怪不怪了,没有什么新意。至于电视剧的遭点还真是不少,首先,作为一部人物线众多的古装剧,该剧起初疏忽了人物角色的背景介绍;其次,台词并未经过精心把控,满屏错误,非常不走心;最后,剧情拖沓,有些感情线路未做足够铺垫,有些生硬。

自《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开播之后,网络之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电视剧的新闻,观众追剧更是乐此不疲,生嫌更新太慢,正如网络流行语一般“正午出品,必属精品”,该剧也的确承接了先前正午阳光许多作品热度,虽然精彩度不容忽视,但吐槽话题度也是蛮高的,算是正午阳光中较为逊色的剧作之一了。

“三个女人一台戏”,该剧中女眷可以用扎堆来形容,以盛家最小女儿明兰人生遭遇与成长为主线展开,不停“升级打怪”,顺而也会谈情说爱,最后与顾廷烨携手共创家园,成为一家主母,拥抱幸福人生的励志故事,活脱脱一部宫廷皇后“升职记”,只是从宫墙之内,换到了官家之地。另一条线路则是通过对家族兴衰的刻画,将一个朝代的发展命运勾勒出,具有一定隐意,设定还算是合情合理,但剧情设计偏重于深宅的尔虞我诈,少了些朝堂风云变化莫测的韵味。

整部剧人物众多,关系错杂,虽无法与《红楼梦》相媲美,但阵容也足够强大,尤其对于古装剧而言,清一色的装扮配置,有时甚至会脸盲,好比如说在剧中就出现了“两个冯绍峰”,因此对于人物背景介绍是十分重要的。有看过电视剧的应该比较清楚,该剧刚播出时,电视剧中没有显眼的人物介绍,反是到了后面剧集中,又重新介绍了一遍,这大概是网友反映之后的处理吧,但仍然难掩缺陷。

作为一部正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犯了非常严重的语病错误,引得满屏吐槽声,一看便知,台词老师语文功课学得很一般,而且制作方对于台词把控度也太差劲了,甚至经常会犯一些低级错误,就连人民日报都公然批评台词漏洞,不禁为之后剧情台词担忧。比如盛家老爷把掌上明珠说成了“我手上的掌上明珠”,明兰将血口喷人说成了血口翻张,孔嬷嬷说的“听过一些耳闻”,大娘子的“款待不周”,甚至盛家老爷无意中竟将你母亲说成了“你妈”,简直不要再尴尬了,尤其对于强迫症者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啊。

如今国产片剧情拖沓已经成为通病,尤其是古装剧,数不清的勾心斗角,情爱戏码,该剧也难逃命运,剧集已经播出至20多集,男女主之间还丝毫没有擦出什么火花,反而更多刻画的是闺中少女生活日常与宅斗。即使剧情被放慢,但齐衡与明兰的感情桥段还是未能有足够铺垫,上线便互生情愫,发展也挺快,如果可以多一些剧情刻画两人之间感情变化,也许会更有看点吧。

总而言之,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剧情足够精彩,服装道具也都饱含满满诚意,但也不乏有令人吐槽之点,算是美中不足之处吧。该剧演员阵容强大,剧情走线设计颇有新意,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毕竟主人公成长历程蛮励志的,还望制作方可以吸取此次经验,用心制作,避免出现低级错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