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确定一天中的时辰的?有所谓统一的“北京时间”吗?

如题所述

中国古代的时辰计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就连年的划分也有所不同。我国古代的时辰计量有很多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着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等。

我们最为熟悉的是十二时辰制,就是把一天一夜划分成十二个时辰。从西周开始,中国的十二时辰制逐渐稳定。十二时辰就是十二个时间节点,按照天干地支的说法,它分为子时、丑时、午时、未时等等,子时就是指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丑时是凌晨一点到凌晨三点,以此类推。

最早的时候,古人通过观察阳光照射来确定四季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土圭测四季”。那时候人们在地上立上一根木棍,不同时间的光照使得木棍在地面投影的长度不同。古人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总结出了四季:立春、夏至、立秋、冬至。

在土圭的基础上,人们又进一步研究出了圭表。在立着的木棍的垂直方向放一块木板,木板是刻上刻度,通过刻度来进一步计量时辰。

有太阳的时候古人可以使用土圭计时,没有太阳的时候又如何计时呢?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后来又发明了水漏计时和沙漏计时。

我们在古装戏中经常会看到水漏或者沙漏,一个容器里面装满水或沙子,然后倒置过来往另一个容器里面漏,根据容器剩余的水量或沙量来确定时间。

古代还有两个我们无论是在书籍中还是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的计时概念,一盏茶的时间和一炷香的时间。一盏茶的时间通常是十分钟,一炷香通常是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古代长用这两个计时单位计量短时间做的事情,当然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很准确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30

除了看太阳、滴水计时、沙漏计时以外,还有钟鼓楼这种专业的公共计时传播。这些设施多设置在“市井”聚集地,农村中无法享受这种计时传播。

古时钟鼓楼上悬挂一面大鼓,傍晚时击鼓向全城居民报时,故称鼓楼。

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同时,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

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公里,面积为8.7平方公里,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悦耳之声了。李允宽所书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眺望全城景色。

(本文参阅了《百度百科》相关文章。)

第2个回答  2019-11-16
一般是根据太阳,每天有打更的报时。打更的一般是按照香火的燃烧时间来算的。
第3个回答  2019-10-01
古人的科技不是很发达,所以一般都是看太阳来定时间,更是因此发明了有关工具,也并没有所谓的北京时间,各地都是看太阳。
第4个回答  2019-10-01
一般会用沙漏和看日出日落来确定的,他们会在家里放置沙漏工具,看着他们的位置,流沙的多少来确定哪个点了,有太阳就看太阳到什么位置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