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说相比,电视剧《大江大河》,改编得是否更精彩?

如题所述

电视剧《大江大河》绝对是国产片中改编最为良心的剧作之一,无论是恢弘格局,还是细枝末节,几乎做到了完美,真可谓“正午出品,必属精品”。电视剧在遵循原著的基础上,为迎合市场需求相对做出了一定改编,增加了剧情戏剧性。

《大江大河》改编自阿耐小说《大将东去》,通过小人物成长历程,反应改革开放带给群众的巨大影响。作为讲述社会变革的小说是略显枯燥的,相反改编之后的电视剧要更接地气,更有人情味,将冰冷文字内容搬入屏幕之中,人物更加饱满立体,情节更生动,更有感染力,更符合现代大众口味,值得肯定。

社会变革时代下,以雷东宝、宋运辉、杨巡三人为代表,反映出当时集体经济、国有经济、个体经济由萌芽逐步迈向成熟的路程,以及群体在面对新时代到来时的慌张与期望,将人物与社会变革之间摩擦的火花与结出的果实,较为完整投射于屏幕上中央,折射出一个时代特有的风情面貌。电视剧以写实手法记录时代发展变化,勾勒出变革社会下所有人的努力,上至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制订利于国民的政策,下到勤劳致富的广大群众,一一给观众留下深深烙印。

电视剧对于情节的把控度几乎达到了极致,对于原著的遵从度较高,从而成就了本剧的成功。我们可以发现,相比原著,电视剧对于剧情节奏的调度是微快的,无论是前期雷东宝与宋运萍相识到结婚,还是宋运辉因政审无法上学到上学之后家里“摘帽”,显然都被快节奏处理了,不但没有使人跟不上节奏,反而使人观感很爽。编剧唐尧曾说过:“大江大河滚滚向前,没法在细小末节上停留太多”,改编向来要有取舍,所以他毫不吝啬被一笔带过的情节,其实也是该剧的可取之处。

电视剧中通过高考恢复,宋家姐妹政审不通过,宋运辉读人民日报而照应社会大变革,通过宋运辉室友虞山卿阅读伤痕文学加剧时代烙印,利用梁思申口述可口可乐广告语,侧面透露出当时正值1979年中美建交时期。多处利用语言侧面渲染年代感,远比服装道具给人的冲击力大,可见剧组用心一斑。

尽管宋运萍是无数人心目中的白月光女神,纷纷舍不得她下线,但出于对原著尊重,对整部剧的协调运作,编剧始终选择让宋运萍说了再见,而且连死因都未做改动 ,虽伤感,但却有利于故事发展,加重戏剧性。而且人物角色被几位主演诠释的淋漓尽致,散发出人物的“伟光正”情怀,以及艰苦奋斗的决心毅力,活灵活现,甚至找不到任何表演痕迹,几乎达到了完美境界,是电视剧改编成功的大功臣。

在宋运萍下线之后,小说被改编的痕迹便渐渐显露出来,比如说为制造戏剧冲突,将杨巡借钱对象从老李变为雷东宝,金州水书记并非完全是一个正面角色,将他手持权力改编为即将退休,程开颜其实小有心机,非常主动,宋运辉也并非十分爱她,被改编为宋运辉被程开颜感动而求婚。

尤其是将雷东宝这个角色美化了许多,悲剧色彩也被削弱不少,宋运辉被编剧设定过于完美,更多展现他作为积极分子的阳光一面,缺失了原著中的心机表现。相比阿耐笔下的真实残酷,编剧唐尧更注重“伟光正”一面,更享受他们的成长历程,这也是新时代群体更需要看到与体会的。

《大江大河》虽然剧情被一定程度改动,但其实并不突兀,反而更适宜现代观众口味,而且并未造成情节紊乱,是可喜可贺的,如此优秀的改编作品在国内影视业领域非常难得,完全可以作为众多改编剧作的实践性标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17

各有千秋,只能说《大江大河》把《大江东去》演活了,但又演“死”了。

阿奈这个作者,相信很多读者都耳熟能详, 作为前几年热播的《欢乐颂》电视剧的原著作者,今年阿奈又一次因为《大江大河》登上了电视剧热播剧的作家鼎峰。可相比于之前《欢乐颂》的都市欢乐题材,这一次的《大江东去》题材相对更深沉,更让人感觉到压抑。但不得不说,阿奈的这两部作品被编剧改编的都是相当出彩,没有毁原著中的精髓。

相对于《大江东去》原著里,阿奈写出了中国大变革时期人物的生活,有雷东宝代表的农村集体经济形势,宋运辉代表的国有经济形式,杨巡代表的私有制经济形势,在这三种不同的经济体形式下,角色与社会中矛盾碰撞激烈火花,在不同时期的变革政策下,他们挥洒自己的汗水,一展自己的宏图。

相比于原著中1992年之的剧情,人物相对都是轻松的,雷东宝的人物悲剧并没有太过明显,杨巡也从商业悲剧中重生出来,宋运辉理想抱负破灭准备去东海打拼。《大江大河》第一部改编也是1992年之前的故事,至于为什么一部电视剧会分为两部分播放其实导演也是根据这一次主打的献礼片要求来规定的,毕竟是给中国改革开放献礼,总不能把剧情悲剧摆到电视剧中,因为第二部的剧情我们没有看过,但根据第一部的改编来看,编剧还是下足了很多的功夫。

其实剧情中有几个部分是被编剧改了,第一,杨巡和宋运辉的关系,两个人的关系一开始并不是很熟,只是杨巡做买卖养成了和谁都乐呵呵的习惯,才让上大学的宋运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水书记人设,在小说中水书记的人设并不是像电视剧中那么的完美,手段极其狠辣,对宋运辉也只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第三:宋运辉人设不是这么傻,电视剧中看起来宋运辉呆头呆脑,单纯心思细腻,但其实在小说中,宋运辉十分聪明,情商虽然不高,但也没有那么低,对人对事也是一眼都能看穿的那种,并且到后期也是如同水书记一般狠辣的角色。

第四:雷东宝人设完美了许多,其实在电视剧中,雷东宝被杨烁这名演员演活了,更准确的说是演的人设“太好了”,在原著中雷东宝是个悲剧人物,但同时也是自身原因导致自己走上不归路,但照目前编剧的改编来看,雷东宝还是有“良心”的。

小说和影视作品不一样,所以编剧也是酌情修改人设,让人物更符合现在观众的口味,符合那个年代下特殊的人物的写照,也给予祖国献礼片更好的一幕,综合以上有所,《大江东去》被改编的很棒,但这也是剧组上下所有人的努力才能达到的效果。

第2个回答  2019-10-17

电视剧与小说相得益彰,都是成功的作品。

1、高度还原,精华基本保留

《大江大河》原著小说,主要讲述了1978到2008年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梁思申为代表的年轻人在改革大潮中浮浮沉沉、向前探索的人生故事,小说本身情节丰富动人,语言质朴通俗,既深入生活、契合现实,给人的哲思,又远远高于现实生活。

电视剧可谓是保留了原著主要人物的精华故事,藉由宋运辉、雷东宝、杨巡、梁思申的故事,来代表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几种主要经济形式:国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国资本的运营者。因为小说本身的根基好,电视剧改编后也游刃有余。

小说生动描写了这些改革开放实践者们的挣扎、觉醒与变异,完美展现出历史转型新时期,平凡人物的不同命运。而电视剧也基本保留了原著的精髓精华,全景式再现了波澜壮阔时代下的人物奔流故事,孔笙导演还是真有几把刷子,将脉络与细节做得恰如其分。

举一个例子,改革初期村镇戏,四处张贴的标语(完全不是大而化之的雷同式口号标语)、白瓷杯、旧热水瓶、破碗柜、烂笔记本、铝饭盒等等,得以真实还原,就连《人民日报》也如此点赞《大江大河》:“道具”精准而又克制地运用,为很多同类电视剧做出了示范:表现具有时代风貌的价值诉求,不能喊空头口号,高境界的表达方式一定是润物细无声。

这应该就是《大江大河》能够从一众改开剧中脱颖而出的最主要原因。每一个场景发生,都力求客观真实且生动!看片后,让人信服,回味无穷。还有一个处理上也很巧妙,《大江大河》原著本是4部,但电视剧巧妙地规避了当下,只选择原著小说中的前三部,时间分别为:1978年——1989年、1990年——1994年、1994年——1998年。

站在2018、2019的历史节点,回望上世纪80、90年代,那段时间可谓是中国风云变幻的一段时间,浓缩了几十年几代国人的命运与情感,他们就好比一条条各自奋进的小溪流,经过改革开放的前沿这片热土,最终百川归海,流淌至今的大江大河,不可阻挡。

2、全程在线,演员尤其可贵

《大江大河》的成功,故事是根本,导演是主心骨,制作是保障,而演员,则是真正的锦上添花。一部剧,用多于13个的主角,描摹了曾经的13亿人。办得到吗?《大江大河》做到了,每一个角色的经历,恰恰也都成为故事长河一块块时代的标记。

几乎所有环节都“全程在线”,也才有了“改开剧”豆瓣接近9分的佳绩。剧中也因此诞生了不少金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因人设事,因人废事”“不尽狂澜走沧海,一拳天与压潮头”……有人从中体会了仕途沉浮,有人获得了鸡血励志。

《大江大河》没有顺风顺水的“主角光环”,更没有完美无缺的人物设定,有的只是一份“不可能,我不信”的执拗,一种“选择站在正确一边”的胆识,一个“不想辜负这个时代”的宣言,观众最大的体悟,是能够通过看那个时代的人物命运,能读到当下的浮生世事。就好像当年《恰同学少年》中看到不论多少年过去年轻人永远存在的青春与个性。

《大江大河》一改同类题材剧“宏大题材令人乏味”的通病,以年轻人的青春勾起观众对当下浮生世事的共鸣。观众能沉浸其中,时而为“白月光”般存在的宋运萍之死叹惋,时而被小雷家大队里个性迥异的“光棍儿”青年们逗笑,时而又会发出“想起自己青春岁月”的感叹。

加上演员也是全程在线,特别是杨烁,某公号大V如此夸他:“前二十集有事业有爱情,笑得迷死人。后二十集死了老婆还专心创业,又忧郁得迷死人。”还有王凯、童谣、赵达、董子健、杨立新……真是个个演技在线,演员们不仅仅是丰满立体,更有那个时代的不同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思想深度。

做到以上,难能可贵。完全没有辜负原著小说。

第3个回答  2019-10-17
改编到了和小说一样的高度,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