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财报”搞不死蔚来,但做减法刻不容缓

如题所述

撰文|宋雨婷

近期,由于瑞幸的做空丑闻,各行各业都开始进行自我审视。身为造车新势力的头部企业,蔚来马上就被盯上了,这不仅与其创始人李斌一向高调的做派脱不开干系,其“恐怖财报”更是吸睛。

利润4连亏,“恐怖财报”名副其实

据了解,蔚来2019年一年卖了20565辆车,超出了之前销量的总和,营收78.25亿人民币,而其财报数据却显示,2019全年净利润-112.95亿,亏损巨大。

蔚来自成立以来累计卖出了34218台车,其连续四年的净利润:--25.36亿、-49.85亿、-96.6亿、-112.95亿。负债如滚雪球般越来越多,而且是车卖的越多,公司亏得越多。

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蔚来总资产为145.82亿,负债194.03亿,净资产是负的,资不抵债。

有网友计算过,蔚来累计就有将近300亿资金已经灰飞烟灭。结合销售数据,也就是每卖一辆36万的车,亏损54.93万。

难道李斌的创业路就此中断了吗?其实不然。

正向研发即是光环

蔚来与瑞幸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就是技术。

蔚来为什么无时无刻都有疯狂的铁粉为其洗白,不仅是为了薅“首任车主均可享受终身免费全国换电服务”的羊毛,也是因为蔚来拥有正向研发的光环。

并且其已经获得和正在申请中的专利超过4000项,其中换电站就有超过500多项专利。

虽然造车新势力也被誉为PPT造车,但没真本事的也挣扎不了几下就死了,蔚来在正向研发光环的加持下,经营起来就不是几个“国际大师”教你做咖啡(讲故事)那么简单的事了。

祸不单行,钱、人两空

但是论烧钱的速度李斌和陆正耀倒是可以成为知己。

虽然众所周知搞汽车烧钱,但是仅2019年一年,蔚来的成本就花了190亿,合每个月15.8亿。

这其中包含44亿元的研发费用,可蔚来是用代工厂的,在生产制造成本相对低复出的情况下,竟能花出销售成本的一半,如此大手大脚的烧钱,导致其截止2019年12月31日,账上只有现金10.56亿人,远不够支撑其去年平均一个月15.8亿开支。

同时,2020年蔚来还要偿还194亿债务中的90亿短期负债。

祸不单行,在这个生死存亡的节骨眼上,其管理层分崩离析。

股东淡马锡、高瓴资本相继减持蔚来汽车股票。高瓴(蔚来第三大股东)甚至在2月份一股不留,清仓抽身。

副总裁庄莉、联合创始人兼执行副总裁郑显聪、首席财务官谢东萤、财务副总裁汪冬宁、用户发展副总裁朱江等人也相继离职。

加之2020年开年的疫情暴击,蔚来简直是集所有暴击于一身,其未来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就在大家看衰蔚来的时刻,神转折来了!

蔚来还能坚持吗?

2月底合肥市政府投资了蔚来,该项目计划融资145亿元,其中,总部及研发基地投资10亿元、第二生产基地投资15亿元。

今天,也就是4月8日,蔚来汽车官方发布其2020年3月的交付数据。数据显示,蔚来汽车3月整体交付量达1533辆,同比增长11.7%,环比增长116.8%。

不仅如此,蔚来2020年一季度总计交付3838辆,甚至超出其2019年Q4财报预计的3400至3600辆的目标。

一方面是政府加持,一方面是订单不断,无一不在向外界传达一个信息:蔚来还有的玩!

说实话,做生意亏钱不可怕,可怕的是停顿。就算是拆东补西,只要有销量,还能正常运作,就有翻身的机会。

这不,销量一亮,蔚来的骨头立马硬起来了,其官方对外宣称:今年2月至3月中旬,蔚来汽车的新增订单已恢复到2019年12月的七成水平。疫情期间,公司在市场营销方面积极创新,在供应链方面的精细管理。加上线下门店的逐步恢复,蔚来对2020年有信心。

车主:我们的目标是薅一辈子羊毛

事实上,蔚来从来没有演“独角戏”,其疫情期间在整个行业销量下滑的前提下,还能销量上涨,都是真实车主吆喝起来的。

一直以来,蔚来的车主都“妖魔化”、“伤心病狂”的支持者蔚来,不只是产品力的问题,更多的是和消费瑞幸的人一样,蔚来用户也很在意怎么才能将“首任车主均可享受终身免费全国换电服务”的薅羊毛行为持续得更久。

但也就是这种薅羊毛思维的存在,才让蔚来走的艰难。

同时,蔚来给其产品赋予更多的附加值,如搞会员、搞体验、精装内饰、微信客户维护群等无一不费钱费人。毕竟任何一家公司的精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

对比电动事业翘楚特斯拉使尽浑身解数地提升产能、降低成本,坚持“做减法”的行为,很值得蔚来借鉴。

近年来,特斯拉不但产品越来越少、选配越来越少,甚至连配件也越来越少、线束越来越短。特斯拉model3的内饰中控更是省得只留一个平板了。

而特斯拉国产化也势必会给蔚来带来冲击,蔚来“做减法”更是刻不容缓。

当前国家已出台利好电动汽车发展政策,即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能不能把握这个翻身机会,就看蔚来的造化了。【iDailycar】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