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相关院系

如题所述

学校隶属关系:山东省 电话:0538-6226247

学校所在地: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223号 传真:0538-6226242

邮政编码:271019 网址:http://www.sdust.edu.cn

山东科技大学前身是山东矿业学院,1999年8月更名为现名。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由山东省人民政府领导,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学校现设14个学院和2个直属教学部,1个国有民办二级学院,51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领域。有8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强化建设的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山东省在学校建有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外专局在学校设有外语培训中心。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在学校设有中国惟一的“中国科学中心”。山东省在学校设有“山东-俄罗斯科技合作中心”。学校现有在校生 26000余名,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200余名,教职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796人,教授172名,副教授400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5名,另聘任9名两院院士为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84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名,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44名,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65名。教师中已获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230余名,在站和出站博士后45名。山东科技大学含地学类专业及地学类相关专业的学院有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及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一、专业设置

1.含地质类专业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为地球科学系,创建于1980年,2000年根据学校的办学调整,组建成为一个教学科研并重的二级学院。其中教学与科研涉及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地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水利水电等5个一级学科,其中测绘科学与技术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大地测量与测量工程是山东省重点学科,并建有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表1 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本科专业设置

表2 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表3 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2.地学类相关学科

山东科技大学与地学类相关学科涉及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等两个一级学科,其中采矿工程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并拥有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表4 相关学科现有专业设置

表5 相关学科现有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

表6 相关学科现有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二、教师队伍现状及队伍建设

地球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编教师8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外聘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31人(含客座教授14人),教授23人,副教授(包括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33人,讲师(包括工程师、实验师)1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2人,博士后出站人员5人,在站博士后4人,在读博士13人,国外留学人员5人。

学院师资结构合理,拥有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2名,煤炭工业部拔尖人才3名,山东省优秀教师2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省级骨干教师5名。学术梯队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学与科研气氛浓厚,学术群体效应明显,学科建设持续稳定发展。

表7 知名学者与学科带头人

三、人才培养

目前在校本、专科生33个班,1170人;硕士研究生96人;博士研究生48人。学院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先后有许多班级、团支部被评为原煤炭部和山东省先进班级、省红旗团支部等荣誉称号,多人被评为省、部乃至全国优秀学生干部,多人获孙越崎奖学金和建昊奖学金。近年来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本科生四、六级外语通过率在全校名列前茅,其中四级外语通过率一直在80%以上,全省计算机基础统考通过率90%以上。高年级学生的科技成果中,有多人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原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科技作品奖。不少毕业生考取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大学、西北大学、中科院等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2002年本科生考研率达33%,其中地质专业达53%;硕士生考博率在70%以上。毕业分配面向国家事业、企业单位、教育行业、研究机构等。

四、办学优势与特色

经过40余年的经验积累,我校地质类专业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校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矿床学、古生物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传统优势基础上,近年来又相继开展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水文与工程地质、水资源与水环境、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由单一的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成为地质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多学科发展,各专业之间相互依托,相互交叉,互相促进。通过加强地质学科与测绘学科的融合,促进了传统学科内涵的更新,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为充分发挥学科群优势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校近年来广泛开展了教学改革,与地质相关的教改项目有: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件体系研究、基于WEB的考试系统设计与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等十余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五、学科建设

山东省在本校建有山东省“3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煤炭部在本校建有国家煤炭工业矿山测量重点实验室;国家GP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导航工程部在本校建有山东分部:中国科学院在我校建有GIS北方发展中心;山东可持续发展中心在我校建有GIS分部。本校还建有应用地质研究所、矿产资源评价研究所、空间信息工程研究所、非金属材料应用研究所、油气盆地研究所、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所、宝玉石研究鉴定所、测绘仪器鉴定所等科研机构。

六、实验室建设

为了不断满足教学与科研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目前实验室面积达4535 m2,大型设备521台,设备投资近2 千万元,同时还有专项基金重点建设新上学科点,专业实验室有:①地质工程实验室;②普通测量实验室;③工业测量实验室;④流体包裹体实验室;⑤水力学实验室;⑥数字城市实验室;⑦遥感信息技术实验室等。

学院分别与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测地所、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遥感所、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煤炭科学总院、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兖州矿业集团、新汶矿业集团、肥城矿业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等科研和生产单位进行教学和科研合作,从而为学生实习与参加工作,培养创新能力打下了良好基础。

七、“九五”以来科学研究情况

“九五”期间,承担了国家“863”高科技项目及子课题11项,国家“973”项目子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0余项(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0余项。年科研经费 1000余万元。

目前承担国家“973”项目“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富集的判识体系、预测理论和协同勘探模式”、“煤层气主要聚集单元地质特征综合研究”;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英吉苏凹陷沉积模式与储层评价”、“济阳坳陷下第三系古湖泊学特征”;国家“863”项目“近景目标三维测量技术”一级课题,“863”项目子课题“渔船动态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渔船动态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遥感与GIS集成中空间实体的随机表达理论与方法”、“信息模式识别理论及其在地学中应用研究”、“大型陆表海盆地东南缘沉积充填及海侵成煤机制”等重大项目。

表8 主要大型仪器设备

八、国际合作与交流

山东科技大学与俄罗斯、德国等国家建立了长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举办多次国际科技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本校现有俄罗斯外籍院士5人,俄罗斯聘本校3人为俄罗斯名誉院士。两国之间互派留学人员。

学校积极开展海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已与日本九州大学、英国冬卡斯特学院、美国默海德州立大学、布鲁费尔德州立学院、俄罗斯库兹巴斯国立技术大学、莫斯科测绘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工业大学、瑞士联邦技术大学、高雄中山大学、台北科技大学、瑞士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澳大利亚联邦科学院等海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科技合作项目30余项,并在互访、进修、联合培养研究生、国际及地区科技合作方面卓有成效。近几年来,接收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的留学生50余人次。学校曾多次承办或主办国际性学术会议。

九、出版机构与出版物

1.专著

出版《华北陆表海盆地南部层序地层分析》、《含煤盆地层序地层学》、《岩体测试与探测》、《矿井特殊开采研究新进展》、《底板突水规律与突水优势面》、《岩层与地表移动数值分析新方法》、《采动损害观测技术》、《深盆气地质理论及应用》、《山东省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研究》、《星体撞击构造形迹研究》、《变形观测与动态预报》、《巷道围岩稳定性预测与控制》、《缓倾斜厚煤层开采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煤炭自燃早期预测预报与火源探测技术》、《基于力学模式的大地测量反演理论及应用》等10余部专著。

2.教材

出版《煤矿地质学》、《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大比例尺地学图形全解析测绘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安全工程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其应用》、《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矿产资源学》、《物理化学》、《控制测量》、《水科学概论》等10余部教材。

(撰稿:韩作振、卢秀山、常象春、杨仁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