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神刘伯承元帅的故事!

最好有小说或电影什么的,简介我看了好了:)

1911年,当辛亥革命的风暴席卷神州大地之际,毅然选择了从军之路。当时,亲朋好友多不赞成此举,他却慨然作答:“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岂顾自己一身之富贵?”他剪掉辫子,怀着富国强兵的强烈信念,投入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1912年2月考入重庆蜀军政府开办的将校学堂,学习各门近代军事课程,同时熟读中国古代兵书,《孙子》、《吴子》等经典名著的许多章节出口能诵。

在将校学堂10个月,他不但学业出众,而且以举止端正、操守有持、恶习不沾闻名全校,被同学们称为军中“菩萨”。

1912年底毕业后被分派到川军第5师熊克武部,先后任司务长、排长、连长。

1913年参加四川讨袁之役,失败后于1914年在上海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

1915年底奉命返回四川,拉起400余人的队伍,组成川东护国军第4支队。

1916年3月在指挥攻打丰都县城时,右眼中弹致残。在疗伤过程中,他为了不损害脑神经,强忍钻心的疼痛,坚持不施麻药,被为其主刀的德国医生赞叹为“军神”。

扩展资料:

1954年起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

1955年9月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7年9月调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

1959年任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

1962年参与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直至耄耋之年,他一如既往地关心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适时为中央军委、总部出谋划策。他提出的许多极富远见卓识的战略性建议,在加强国防建设和保卫边疆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伯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6-11

刘伯承早年可是川中名将,因为作战勇猛,也不可避免地多次负伤。有一次,部队攻打丰都城门,丰都也就是民间所谓的鬼城,鬼王神宫。刘伯承又是在一线指挥,结果头部连中两弹,倒了下去。

丰都鬼城,那还是刘伯承生命中的鬼门关。

所幸,福大命大的刘伯承并没有牺牲,稍事休息,他醒了过来,照样工作,缠着绷带,主持阵亡将士追悼会。然后刘伯承才去医治,给他治伤的是一位德国神医,这位神医后来竖起大拇指,称赞刘伯承为军神。这个故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伤好后,刘伯承又披挂上阵,担任旅参谋长,不久再次负伤。刘伯承不得不再次离开前线,前往成都养伤。在这段时间,刘伯承认真思考了未来,打了十年仗,却都是军阀混战,十年给他留下了累累伤痕,可这是中国的未来吗?

当然不是,军阀混战只是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满足各大军阀争权夺利的个人利益。正是在这个时候,刘伯承接触了共产主义,然后又去了很多地方考察,经过慎重选择,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川军军长熊克武还想任命刘伯承为师长,为他打仗呢,刘伯承却借故躲开了,他再也不为军阀卖命了,要为万千劳苦大众干革命。为了反抗反动军阀,我党酝酿泸顺起义,鉴于刘伯承在川军中的巨大威望,所以由他担任总指挥。

为了名正言顺,武汉国民政府才任命刘伯承为暂编第十五军军长。可是刘伯承指挥的都是四川军阀的部队。当蒋介石叛变革命,决定绞杀起义的时候,泸顺起义很快宣告失败。

参与起义的部队也动摇了,尤其是陈兰亭和皮光泽两位起义领导,居然想挟持刘伯承,去蒋介石那里邀功。形势变得异常危险,革命阵营瓦解了。刘伯承必须赶紧离开是非之地,否则性命堪忧。

刘伯承逃出敌人的包围圈,一路上晓行夜宿,冒着敌人追捕和土匪抢劫的各种危险,从四川辗转来到了西安,然后取到郑州,来到了汉口,找到了党组织。这一路上,真是九死一生,千难万险,在刘伯承一生中,应该是最为艰难的一段日子吧。

来到汉口,刘伯承这个武汉国民政府任命的军长,其实已经是两手空空,没有一兵一卒了。不怕,革命正好从零开始,从头再来。南昌起义爆发,刘伯承担任了前敌参谋长,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然后,刘伯承在党的领导下,去苏联留学,回到中央苏区,担任了红军的总参谋长。走过长征,刘伯承统领由红四方面军改编而成的129师。带着这支铁血雄师,刘伯承拉出了威震天下的刘邓大军。他成为统率千军万马的共和国元帅。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5-11-02
中国军神——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原名刘明昭,四川开县人。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时,在四川万县参加学生军。从而开始了长达70年的军事生涯。1912年春,刘伯承考入重庆陆军将弁学堂。年底提前毕业后被编入川军第5师任见习排长,随部参加了反袁世凯的“第二次革命”。在战火中,刘伯承因功被提升为连长。

1915年12月,刘伯承在涪陵成立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参加了第二次反袁战争,即护国战争。1916年3月,在攻打丰都的战斗中,刘伯承头部连中两弹,右眼受重伤。当德籍沃医生为他摘除右眼球时,为保护脑神经,未用一点麻醉药。他扶着柱子,满头大汗,没坑一声。沃医生不禁为之动容:“你不是军人,而是军神!军神!真有三国关云长刮骨疗伤的气概!”

刘伯承伤势刚愈,又被川军总司令熊克武先后任命为第9旅参谋长、第2混成旅第1团团长。他在反袁世凯的护国战争中,率部浴血奋战,骁勇异常。他多谋善断,治军有方,被誉为“川中名将”。

1926年7月,北伐战争爆发。12月,刘伯承与朱德等人组织领导了泸顺起义,起兵讨伐四川军阀刘湘。起义部队被武汉国民政府编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5军,刘伯承就任军长。1927年3月,刘湘军队分路围攻泸州,刘伯承率部进行了167天英勇的守卫战,至今留下了“一代名将战孤城”的佳话。

1927年8月,刘伯承参加了南昌起义,并任起义最高军事决策机关——军事参谋团参谋长,作为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而永载史册。

1927年11月,刘伯承被派往苏联,先进高级步兵学校学习,后升入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30年8月回国后任中央军委参谋长兼长江局军委书记。1932年1月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6月兼任瑞金卫戍司令。10月,刘伯承升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指挥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后因与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意见不合,被贬任为红5军团参谋长。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转移。刘伯承随红5军团殿后。1934年12月,刘伯承再次任军委总参谋长并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抢夺娄山关。1935年5月,刘伯承任红军先谴队司令员。在率部过彝区时,他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得红军大队和平通过彝区,留下一段千古美谈。

1937年,“七七”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刘伯承任第129师师长。抗战伊始,他便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组织所部夜袭阳明堡机场,并在娘子关以南的七亘村伏击战中,仅以伤亡30余人的代价,歼日军400余人。1938年3月,刘伯承运用“攻其所必救,歼其救者”的兵法,先攻黎阳,再在神头岭将日军救援部队1500余人伏击歼灭。日军称这次战斗是“支那第一流的游击战术”。接着,刘伯承又率部取得了响堂铺伏击战的胜利,歼敌400余人。不久,日军调集重兵对139师发起九路围攻。刘伯承审时度势,集中兵力攻其薄弱的一路,在长乐村歼灭日军第117联队2200人,粉碎了敌九路围攻。并将敌后抗战由太行山向冀南平原和鲁西北发展,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940年8至12月,刘伯承率129师及晋察冀军区一起,共同实施了以正太路为主要目标的破袭日军交通线和据点的进攻战役,即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日军遭受沉重打击后,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疯狂的“大扫荡”。刘伯承领导敌后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来抗击日军空前残酷的扫荡。最终取得了反“扫荡”的胜利,恢复和扩展了抗日根据地,为中国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抗战胜利后,刘伯承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1945年8月,国军阎锡山部进攻上党地区。毛泽东下令“针锋相对,寸土必争”。9月,刘伯承发起上党战役,他先后以夺城打援、围城打援和追歼逃敌的战法,全歼阎军13个师共3.5万人。10月,刘伯承又组织和指挥了邯郸战役(平汉战役),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的战法,消灭国军第34、40军共2万余人。邓小平说:“那两个战打得好险!没有弹药,一支枪才几发子弹……这两个都是歼灭战,打胜以后,武器多了,人也多了。”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遵循毛泽东的战略决策,率12万大军以迅猛之势在300里的的正面上强渡黄河,突破国军中央防线,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8月,刘邓大军疾速南进,千里跃进大别山,与陈粟、陈谢大军构成“品”字形经略中原。1948年5月,刘伯承任中原野战军司令员。5月至8月,刘伯承先后指挥了宛西、宛东和襄樊战役,歼敌近6万余人,其中襄樊战役被朱德誉为“小型模范战役。”10月,刘伯承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在粟裕的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滔兵团的同时,刘伯承指挥中原野战军果断地截断徐蚌铁路,使徐州的杜聿明集团被完全孤立。接着又指挥中野主力在双堆集围歼了黄维兵团,成为淮海战役承前启后的关键一仗。

1949年4月,刘伯承参与指挥了渡江战役。南京解放后,刘伯承任南京市委书记、军管会主任兼市长。11月,刘邓率部向大西南进军,在川东南歼灭宋希廉部主力3万余人,一举解放重庆。随即挥军奔袭川西,于12月21日解放成都。1950年2月,刘伯承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在职期间,组织指挥了艰苦的剿匪战斗和进军西藏。

1950年9月,刘伯承回北京主持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工作。1951年1月,军事学院正式成立,刘伯承任院长兼政委。1955年,他被授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9年9月,任中央军委战略研究小组组长。1966年1月起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他还是第二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6年10月7日,共和国元帅刘伯承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刘伯承以足智多谋和以伤残之躯指挥作战屡建奇功而闻名于世,是解放军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其主要军事论著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另有《合同战术》、《论苏军合围钳形攻势》等大量译著。

参考资料:http://civil.sf.gov.cn/dispbbs.asp?boardID=6&ID=632&page=1

第3个回答  2005-11-09
故事1
巧妙用兵 两伏七亘村
1937年10月25日,时为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的刘伯承获悉日军二十师团的迂回部队向平定县城开进,其运送军械弹药粮草的辎重部队约千余人在测鱼镇宿营。测鱼镇东部的七亘村一带地形复杂,道路弯曲,正太公路由此通过。刘伯承判断,测鱼镇之敌第二天必定经七亘村向平定县城运送军用物资,即令三八六旅三营利用七亘村一带的有利地形,力求打一次漂亮的伏击战,歼击敌军,夺其辎重,切断二十师团的后方补给线。
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听说八路军要在七亘村伏击装备精良、不可一世的侵华日军,非常怀疑。认为国民党的数万正规大军都不能阻挡日军入侵山西,八路军又怎么能与日军相匹敌呢?刘伯承要用七亘村伏击战的胜利,治一治国民党军队的“恐日症”。
10月26日拂晓,天刚蒙蒙亮,驻扎在测鱼镇的日军辎重部队,在200余名步兵的掩护下,沿公路大摇大摆地向平定方向开进。9点钟左右,日军先头部队进入了三营的火力范围,三营战士把这股敌人放了过去,其他敌人看到先头部队部队平安无事,即紧随其向前运动。当敌辎重部队进入三营的伏击圈时,三营抓住战机,向其发起突然攻击,以猛烈的机枪、手榴弹火力大量杀伤敌人。顿时,枪炮声、喊杀声连成一片,直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晕头转向。随即,八路军战士个个像猛虎下山,向敌群冲击,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使敌人的队形大乱。敌人前后被三营的火力和冲入敌阵的战士所截,左右被道路两侧的地形所阻,兵力无法展开,火力不能发挥,掩护部队也发挥不了作用,被八路军战士打得死的死、伤的伤,完全失去了指挥和抵抗能力。后尾掩护的少数兵力见大势已去,惧怕被歼,丢下物资和其他人员,狼狈地向测鱼镇方向回窜。
这次战斗,激战两个多小时,毙敌300余人,缴获骡马300多匹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胜利。
敌运输部队被八路军歼灭后,日军运送军用物资的计划落空,前方急如星火,后方亦如热锅上的蚂蚁。日军依据用兵“不得遵常”的道理,认为八路军伏击胜利后,一定会转移别处,绝不再再在七亘村设伏。所以,一面组织部队到七亘村收集、搬运尸体,一面调整力量,准备继续从七亘村一带通过,向平定方向运送军用物资。
刘伯承神机妙算,准确判断敌人运送军用物资未成,前方弹药粮草告急,一定会千方百计再次运送。且向平定前方机动没有道路绕行,七亘村是再次运送物资的必经之路。另外,刘伯承抓住敌人用兵教条的心理,对“不得遵常”的用兵之道,反其道而用之,大胆决定再次在七亘村设伏。为了进一步迷惑日军,诱骗其上当,刘伯承又使用了疑兵之计。当日军派重兵来七亘村实施报复时,他让第三八六旅主力佯装慌忙败退,制造八路军已被驱走的假象。第三八六旅主力在附近山里绕行一圈,乘夜又秘密返回到七亘村设置伏击阵地,主攻任务仍由第三营担负,不过伏击地点由村东移到了村西。
28日上午,敌人由测鱼镇出动,沿原路向平定方向开进。这次,敌人吸取上次遭伏击的教训,以100余名骑兵开道侦察,300余名步兵殿后掩护,辎重部队摆在中间,相信可以万无一失。敌先头部队接近七亘村后,其侦察分队进行了严密搜索。三八六旅三营的战士沉着镇静,严密伪装不动声色,以致敌人走到跟前都没有被发现。在敌人确信没有伏兵,其先头部队的骑兵才摇摇晃晃地通过八路军的伏击地区。待敌辎重部队进入伏击圈后,三营指挥员一声令下,埋伏在七亘村西侧的战士,对敌发起了猛烈袭击。随后,战士们又冲入敌群,与敌人展开了面对面的搏斗。激战到黄昏,又毙敌100余名,缴获骡马数十匹,余敌向平定方向逃窜。
在短短的三天之内,刘伯承指挥八路军部队,采用“重叠的设伏”战术,在七亘村连续两次伏击日军的辎重部队,毙敌400余人,缴获骡马近400匹及大批军用物资,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侵华日军尝到了八路军的厉害。
七亘村伏击战斗结束后,刘伯承将缴获的日军战马、军刀、大衣等战利品,拿出一部分送给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让他看看八路军是怎样战胜侵华日军的。卫立煌亲自点验过目,对刘伯承率领八路军战士对日军作战取得的辉煌战绩,敬佩不已,称七亘村伏击战是大胆巧妙用兵的奇迹,不得不承认:“还是八路军的机动灵活的战术好,接连打了好几个大胜仗”。
第4个回答  2023-05-19
军神刘伯承元帅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军事战争中,展现了出色的领导才华和战斗智慧,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伯承元帅的故事从他的童年开始。他生于河北一个农村家庭,父亲是个小学教师兼农民,家境并不富裕。但是他从小就对学习充满热情,勤奋好学,经常走很远的路程去上学。在此期间,他结识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给了他很多鼓励和支持,在他后来的成长道路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伯承元帅进入了中国军事院校,在那里受到了严格训练,并遇到了自己的爱人杨振宁。两人在同窗生活中结下深厚感情,并最终步入婚姻殿堂。在那段时间里,刘伯承元帅也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战友和同事,这些人成为了他后来的革命伙伴和军事盟友。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刘伯承元帅参加了很多重要的战役和斗争。他以极高的军事素养和卓越的指挥才华,带领部队取得了许多胜利。其中最著名的是对台湾海峡问题的处理。当时国共两党关系紧张,台湾问题一直难以解决。刘伯承元帅带领人民解放军组成大规模舰队,向台湾发起进攻,最终迫使国民党政府撤离台湾,并将其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管辖。
刘伯承元帅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勇敢和智慧,让人们对他产生了极高评价。他被誉为“军神”,不仅因为他指挥有方,而且因为他对部队和士兵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和爱心。他常常在战场上亲自慰问士兵,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要,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刘伯承元帅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故事不仅代表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段历程,也展示了人类勇敢、聪明和坚毅的品质。他对祖国和人民的贡献永载史册,将激励和感动后人不断前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