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关于辩证唯物论的题

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五千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着民族的精神乐章
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感激不尽
我晕哦,一楼的你在卷子是这样答题的吗 ? 还是在写作文? 而且答非所问

第1个回答  2008-09-08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知识辨析题

1、意识能直接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答:(1)意识的能动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

,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另一方面是指意识的反作用。
(2)意识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一是正确的意识推动客观事物向前发展,一是错

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可见为意识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的观点是片面的。
(3)意识并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的实践活动用一种物质的东西

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才能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因此,认为意识能够直接

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是错误的。
2、重视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就是唯心主义。
(1)凡是认为物质第—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就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

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就是唯心主义。因此,划分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而不是是否

追求物质利益,或者是否强调精神文明。
(2)追求物质利益不一定就是唯物主义,如果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不顾客观条件,

主观蛮干地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心主义;强调精神文明力量的作用,正是辩证

唯物主义的表现。
(3)上述观点没有搞清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因而是错误的。
3、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们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口号,毁林毁草造田,围湖造

田,破坏了生态环境,这也是引发1998年长江大水的重要原因辨题:人类改造自

然,就恶化了生态环境。要保持生态平衡,只能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答:(1)辨题中指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人要与自然和

谐相处,要与自然相适应。这些说法都有合理之处,是值得肯定的。
(2)但是该题说法认为人类改造自然,就恶化了生态环境,这是十分错误的。生态

环境恶化的原因在于人类由于认识的偏差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违背了自然规律。
(3)此外,该题还认为,为了保护环境,人类只能消极地与自然界相适应,而放弃

对自然界的改造。
(4)该题完全否定人的意识的能动性,放弃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属于形而上学

的思想。
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的本原是

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②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客观实际,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如果脱离客观

实际,没有必须的物质条件,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这一观点坚持了唯

物主义的根本思想,是正确的。
5、因为物质决定意识,所以,“心想事成”是不可能的。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②“心想”能否“事成”应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事在否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的条件下,认为只要“心想”就一定“事成”,是唯心主义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是错误的。如果是在肯定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的前提下,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

符合客观,正确的意识能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心想

事成”是办得到的。
6、“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一种因果关系
①因果联系是指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从字面上看,“善”与“恶”是原因,“

善报”
与“恶报”是结果,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宗教

教义中的观点,它教育教徒行善弃恶或改恶从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善

恶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的思想基础上的,虽然,我国古代和现代“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者大有人在,但事实上这种善恶论既不存在普遍性,也没有客观必然性

。因此,这种观点只是一种主观愿望。
②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点,要认识到它是唯心主义的宗教因果报应,

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因果联系有本质区别。所以,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

一种因果关系的观点是错误的。
7、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所以,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1)一切事物都是一个由各个部分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辩证统一的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

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实际上有三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是,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

有的功能;第二种情形是,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情形是,

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3)“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强调的是整体对部分的统帅作用和决定作用

,部分从属
于整体,但这只是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一方面,二者关系的另一方面,则是部

分对整体的影响,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

想结果。
8、发展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就是发展。
①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发展体现

了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②并不是一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都是发展。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有前进的、向

上的,也有倒退的、向下的,由旧到新、由新到旧,由坏到好、由好到坏,由落

后到进步、由进步到落后等,都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

的和进步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才是发展。所以,发展的实质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

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③题中观点肯定发展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正确的,但误以为一切事物性质

的根本变化都是发展,又是不科学的。
9、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唯物辩证法所讲的普遍联系,是说整个世界一个联系的有机整体,各个事物内部

,以及该事物同周围事物都存在联系,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没有联系就没有

世界。但是,并不是说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联系虽然是客观的

、普遍的,但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所以,两个事

物之间要存在联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两个事物之间就不

存在联系。
10、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时,着眼于未来,就是坚持了发展观。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物质世界

是一个变化发展的世界,所以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

程。因此我们分析问题时不能割裂历史,既要考察它的过去,又要分析它的现状

,弄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地位,还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成长

。只有坚持了以上三点,才是全面地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的观点。
(3)观察分析问题着眼于未来是正确的,但认为着眼于将来就是坚持发展的观点

,是片面的。
1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辨题:与时俱进,就是要做到勇于冲破一切传统观念。
(1)与时俱进,首先要解放思想,使思想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符合。但对传统

观念的取舍要做具体分析,凡是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传统观念,必须坚持;凡不

适应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旧观念,必须破除。
(2)与时俱进,还要善于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中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
(3)与时俱进,还要善于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这

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4)与时俱进,不仅是指理论、思想方面,而且也是指实际工作方面。
12、“统一”是矛盾的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
哲学上讲的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统一”和“对立”

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及矛盾双

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因此

,“统一”和“对立”是矛盾双方的“统一”与“对立”,认为“统一”是矛盾的

一方、“对立”是矛盾的另一方是错误的。
13、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不仅存在于事物的内部,也存在一事物之间,但这并

不意味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如果不处于同一个统

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中时,

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1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物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即内因和事物外部矛盾即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

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正是

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才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认为矛盾是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准确的。但是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

同的,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15、质变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量变根源于事物的外部矛盾。
质变是由于矛盾双方的斗争使它们的力量增减和地位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导致

双方依存关系破裂、统一体瓦解,从而使事物的根本性质发生改变;量变使矛盾

双方的斗争引起它们在力量上的增减,这种变化是在统一体内部进行,还没有引

起矛盾双方依存关系的破裂和统一体的瓦解,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但无论是质

变还是量变,都根源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当然也离不开事物的外部矛盾的作用,

将其割裂开来是错误的。
16、有了创新意识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
(1)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创新意识就是要破除思想僵化、安于

现状的旧观念,就是要树立敢为人先的新观念。因此要促进新事物的发展,必须

具有创新意识。
(2)但有了创新意识还不一定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创新意识必须付诸行动、指导

行动,并在人们的实践中做到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才能真正促进事物的

发展。因此,认为“有了创新意识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是片面的。
17、既然物质运动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规律是永恒不

变的
(1)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

客观的,它是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一个客观不

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仍在起作用的规律。
(2)但是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只要条件存在,规律就存在,就起

作用;一旦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了,规律就不起作用。而不同的物

质形态,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规律,同一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

的表现形式。
(3)所以说,规律不是不变化,只是这种变化不是人为地变化,而是随着客观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8、没量变就没质变,有量变就有质变,有质变就有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

先从量变开始的。所以“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是正确的。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果,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因此,“有了量变就有质变”不

完全准确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发展要通过质变来实现。但有

质变不一定有发展,因为质变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也有落后的、下降的

,而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质变才属于发展。
19、矛盾就是事物,就是世界,所以在实践中要努力维持矛盾的现状,防止矛盾

的转化。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事物的性质是由其自身的

矛盾决定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事物,就没有世界。(2)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转

化的。当内部矛盾双方地位发生转化时,事物的性质就会改变。(3)事物的矛盾转

化对人们来说有有利和不利两种情况。在实践中人们要积极促进对自己有利的转

化,而不是一味地维持事物矛盾的现状。(4)题中说法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

的。而主张在实践中要努力维持矛盾的现状,防止矛盾的转化,则是片面的、不

科学的。
20、坚持两点论就是坚持全面地看问题,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
(1)认为“坚持两点论就是坚持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是正确的,但认为“坚持重

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的观点是不确切的。(2)唯物辩证法认为,坚持两点论就是

要全面地看问题。既看主要矛盾,又看次要矛盾;既看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矛

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着重把握主要

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3)我们应该坚持两点论与

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

流。
21、人定胜天
(1)这个观点要具体分析,具有片面性
(2)“天”是指客观世界和客厅规律。人定胜天是指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去改造和认识世界。
(3)人们只有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主观符合

客观才能胜“天”。
(4)、如果说违反客观规律,不但不能胜“天”还要受“天”的惩罚;我们在改

造世界中,一定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神舟五号的成功就是

如此。
2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普遍性也包含特殊性。
(1)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
(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

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这是对的。
(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但不能认为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各种特殊性、个性

千差万别的,具体生动的;普遍性、共性是抛弃事物的各自特点,只是概括了、

抽象出它们的共同本质
(4)当然,二者互相联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23、台湾地区新领导人顽固坚持所谓“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分裂立场,企图

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辨题:祖国统一的道路是曲折的。
(1)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事物发展的道路

是迂回曲折的。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陈水扁回避“一个中

国”的原则、吕秀莲的“远亲近邻说”,都是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人为地制造的

障碍,其实质是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极大地阻碍了祖国统一的进程,损

害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说明祖国统一的道路是曲

折的。 (2)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全世界公认的事实。实现祖国的

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道路是曲折的,前途

是光明的,无论台湾地区领导人怎样人为地设置障碍;也阻挡不了祖国最终统一

的总趋势。(3)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旧曲折的。题中观点仅仅看

到了祖国统一道路的曲折性,没有看到祖国最终统一的总趋势,是不科学的
2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所以矛

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这种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地、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不能任意制造也不能任意取消。
(3)人为制造矛盾与事物自身所固有的矛盾是有区别的,人为制造矛盾不仅不能

推动事物的发展,而且适得其反。
25、感性认识就是现象,理性认识就是本质
(1)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都属于认识的范畴,是客观事物(

现象与本质)在人脑中的反应,是主观的东西,是由客观事物(现象与本质)决

定的。
(3)现象是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外部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特征和内在联系,现

象和本质统一于客观事物,都是反映的对象,是客观的东西。
(4)从以上分析可知,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与现象、本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

能混为一谈。
26、实践越发展,认识越深刻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使认识的来源、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检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新的认

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了认识的发展。人们也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认识、探

索真理。上述说法有其合理之处。
(2)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这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十分丰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

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完成认识的根本任务,深化扩展认识、把认识向

前推移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不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自然而然完成的。上述说法

也有不够全面之处。
27、党的十六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青海

省心血管病专科医院高原病理科吴天一主任面对内地每年100万元科研经费、100

万元高薪聘请,不为所动。他说:“要是为了钱,我不会一辈子呆在青藏高原。

我的研究领域是低氧生理与高原医学,青藏高原是我从事科研事业不竭的‘江河

源’。”有人因此得出结论:金钱对人生价值的实现没有意义。
吴天一主任的工作态度是对的。
(1)因为人生价值首先在于贡献。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因此:应当

象吴天一主任那样在本职工作上埋头苦干,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2)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青藏高原是我从事科研事业不竭的‘

江河源’就是这个道理;
但因此认为“金钱对人生价值的实现没有意义”是片面的。
(3)人生价值的实现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当今社会,金钱仍是财富的代表。
(4)是实现人生价值必要的物质条件,只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就是有意

义的。
28、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对社会发展和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理论创新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新的理论在实践中

产生并接受实践检验,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离不开理论创新,但认为理论创新对社

会的发展和变革其决定作用是片面的。
(2)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

变革的先导,必将对社会发展和变革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9、敢想敢干就是创新精神,不固守书本才是坚持创造性思维。
(1)创新就是促进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这就要发挥人的

主观能动性。他要求破除思想僵化、墨守陈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因此需要解

放思想,敢想敢干。但是,树立创新思想,不仅需要敢想敢干,还需要不断学习

新知识,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尊重客观规律,采用新技术,大胆改革,才能不

断创新。
(2)坚持创造性思维,就不能固守书本,受前人现成结论所制约。而应勇于打破

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这就需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

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3)题中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片面的。
30、经验不重要,只要掌握理论就能成功。
(1)经验是重要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2)但不能只凭经验办事,要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虽然理论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不能照搬现成的理论,要注重理论

联系实际,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对策,善于实践,

勇于创新。
(4)在正确理论指导下,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并认真总结经验,才能获得成功


31、某老人用节省的钱赞助贫困学生,但没有任何被赞助者有所回报。
辨析:没有回报的道德活动是没有意义的 。
(1)不能仅仅从是否有回报来评价道德活动的意义
(2)道德活动是通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来的,正确认识和处

理这种关系是评价道德活动意义的前提和基础。
(3)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老人的行为虽然没有得到回报,但也

是有意义的,其精神值得赞扬;有的受助者不思报答,既没有尊重他人,也失去

了自己的人格,其行为应收到谴责。
32、 满足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就能得到维护。
(1)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社会集体利益不能离开个人利益而存在

,任何社会利益都是由个人活动创造出来的,又总是通过个人利益表现出来的,

个人的积极进取、努力奉献,推动社会集体利益的发展。满足个人正当利益,会

使人们去维护集体利益,否则会损害集体利益,上述观点有一定的正确性。
(2)但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又是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个人利益的实现,

归根到底要靠社会集体事业的巩固和发展,只有社会集体利益的发展,才能为个

人利益的满足提供物质基础。
(3)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而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

前利益。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原则要求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

个人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来保卫集体利益。
33、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会抹杀个人利益,压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不同的商品生产者都有自身的特殊利益,但必

须有良好的市场秩序,遵守社会规范,才能有助于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生产者

和经营者才可能从中获取正当利益,得到发展。
(2)在处理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矛盾时,集体主义能保障国家整体利益,又使个人

和集体的合法利益得以实现,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所以坚持集体主义不仅不会抹

杀个人利益,反而承认个人正当利益及市场主体的特殊利益的存在,起到保障和

促进作用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根本上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

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和要求在经济活

动中坚持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

作用。所以,认为集体主义会压抑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不对的。
34、有贡献就有索取,天经地义。
(1)贡献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索取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
(2)贡献和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为社会做贡献会为个人索取打下基础

,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会激发个人的积极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认

为贡献和索取有相互联系的一面,尤其合理性。
(3)在人生价值中,贡献应居于首位,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奉献,这是社会存在

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我们应当在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中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能有点贡献就一定要索取。索取是以贡献为前提的,

是社会对个人的贡献的回报,而不是个人向社会向人民讨价还价的手段。
35、人的主观能动性越大,人生价值就越大。
(1)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人生价值的实现还由许多条件:(主客观条件见课本)
(3)如在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下,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人生价值

就越大;如在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下,不仅不能实现人生价值,反而会

给社会造成很大的危害。
36、人们发现,许多东西贵贱是不好界定的。比如来自久远年代的铜器,在文物

工作者的眼中价值连城,而在捡破烂手中就是块儿八毛钱。
辨析:一个东西有没有价值,以及价值的大小,价值观纯粹是由主观体验决定的


(1)不同的人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也就不同。所以古铜器在不同的

人眼中的价值差异很大。
(2)事物的价值是对人的积极意义,不同的人的主观需要不同,对古铜器的价值

大小判断也就不同。因此,价值观有一定的主观性。
(3)事物价值大小,是由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决定的,认为价值观纯粹是主观意

识决定,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37、今天的理想就是明天的现实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可以转化为现实。因而

题中说法有一定道理。
(2)理想转化为现实需多方面的条件。从性质上看,只有科学的理想才能转化为

现实,;其次,途径上看,理想转化为现实还需积极实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题中说法将理想等同于现实是错误的。
第2个回答  2008-09-21
去玩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