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古代平仄

请扫一下盲~问题很多,留下QQ好交流。
留下QQ啊,问题很多的

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作家依照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错的节奏,就是所谓的“声律”。中国文人很早就有意识地运用声调的交互,主要是平仄的交错,来寻求声律的美。平仄的交错成为诗的格律要求以后,其影响非常深远,不但近体诗用平仄,连对联、词、曲也都离不了平仄,懂得了近体诗的平仄,对于对联、词、曲的平仄也就迎刃而解了
所谓“平仄”就是每个汉字中古音具有平、上、去、入四声,为了便于运用,在律诗中又简化为平仄二声,平又分为阴平、阳平二声,仄分为上、去、入三声。因此,共有阴、阳、上、去、入五声。<BR> 平仄的掌握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现代汉语来说,第一、二声为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然而,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已经都转到了现代汉语的“一、二、三、四”声当中去了。因此,现代汉语中没有入声字了,至于转到上声、去声的字倒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但是,从入声字转到阴平、阳平中的字则是较为麻烦的。例如:现代汉语的“一、吃、压、”等字都是阴平声,而在古代汉语中却都是入声字,如果去强记古代汉语的入声字,对于学写律诗者,多少是有些困难的。但是,如果用地方方言去区分平仄声却是较为容易的,因为在南方,吴、闽、粤、赣、湘、鄂、川等方言中,仍然保留着古代汉语的入声字的读音。还有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方言中也还保留了入声字的读音。因此,根据方言读音,再用一种公式类比套用区分平仄声那就更为简易了,即用:“兵、平、病、丙、并”这五个字去套读“阴、阳、上、去、入”五声,类比如表:<BR> 由此可见,“兵”字正是阴平声,“平”字恰好正是阳平声,以此类推。
当然这种方法是不能一概而论的,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凡用现代汉语普通话一、二、三、四声的是不好套用这个公式,必须是方言。
2、凡方言中有入声字的均可用“兵、平”二字去套用这种公式。
3、凡方言中没有入声字的也是无法套用这种公式的。
4、凡套用这种公式时,对于送气与不送气的字可不必区分它,如“兵”字是不送气的读音 “bīn”,而“平”字在普通话中则是送气的读音“píng”,可把它当作不送气的字音“bíng”来读。这样则可排除在套用“兵、平、病、丙、并”这个公式时没有某一个字的障碍。实际上,在普通话中象“平”字这一类送气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则读成不送气的字了。也有一些字在普通话中是不送气的字而在有些方言中却又读成了送气的字,如“就、杰”等。
5、各地方言中的一些地区,如江西的修水、武宁、瑞昌、德安、永修一带,不仅有“阴、阳、上、去、入”五声,甚至还有六声,如:上表所述“衣、怡、易、以、意、一”等字,对此,我们且不必去管它是五声还是六声,反正与 “兵、平”二字声调相同的字则为平声字,其后面所有的字均为仄声字。

参考资料:http://bbs.chengcai.net/archiver/?tid-188354.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9-07
前面一楼二楼的太不厚道了,复制那么多东西,而且大部分是答非所问.看得人眼睛都花了.

古代的四声也就是入声.入声与现代汉语的四声是不同的.古代的入声一般发音短促,发音方式与现代汉语的阳平(二声)和去声(四声)类似,但不等同.,也就是说入声可能声调上是阳平,也可能是去声.而现代汉语的去声却是单纯的去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09-09
古代很多体裁的诗歌讲求平仄,尤其以律诗为甚。古代的平仄不能简单地以现代汉语发音去套。一般而言根本不用记住某些文字发音是否平仄,因为你根本就记不住!
以前在大学学习古代文学时,我们中文系给学生发了一本内部刊印的平仄表手册。可以对照进行平仄认定。现在互联网发达了,这种小册子也不用了,直接去中华国粹网的“汉字古、今四声平仄查询系统”在线查询就可以了。地址:http://www.zhgc.com/pz/pz.asp
归结到底一句话:想知道汉字的平仄吗,上如上网址查询即可!
第3个回答  2008-09-12
主要是入声字的辨别上。入声属仄但是普通话分散归入其他三声了。
南方方言以及日语、韩语里都有入声字,比如数目字里的“一”、“六”、“七”、“八”、“十”、“百”都是入声字,特点是发音短促以辅音结尾(不爆破)。
第4个回答  2008-09-07
1为音平
2为阳平
3为上声
4为去声
1,2声为平
3,4声为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