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的生平简介都有啥?

如题所述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更多李可染资料可百度百科李可染http://baike.baidu.com/view/16770.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生平简介
  李可染先生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学习。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国际)西湖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凤眠等教授,研习西画。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和工作。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1989年12月5日,在中国画坛辛勤耕耘了近70年的一代宗师李可染因心脏病猝发,在北京寓所里溘然长逝。
  活动年谱
  ��1907年,出生于江苏徐州,排行第二,原名永顺。童年酷爱戏曲绘画,常用碎碗片在地上画戏曲人物,博得邻人围观。
  ��1914年,入私塾。穷巷无良师,两年无所得,惟常在堂上写字画画,塾师宠爱,不加阻止。
  ��1916年,喜用大笔练字,曾据记忆仿徐州书家苗聚五,写大幅"畅怀"二字,因传书名。两三年间,求写春联者不绝。同期喜画水墨钟馗。
  ��1917年,10岁,始入小学。图画老师王琴舫见他聪慧好学,赞曰:"孺子可教,素质可染。"遂给他取学名可染。
  ��1920年暑假,游徐州城垣,俯瞰快哉亭,见集益书画社室内数位老画师正在作画,急趋窗外伏观,一连数日,恋恋不舍。由此得登堂入室,拜徐州画家钱食芝为师,正式启蒙书画,习王石谷一派山水。
  ��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普通师范科,学习图画、手工两年。此间,得见吴昌硕真迹。在学校一次纪念会上,听康有为演讲,言数年来周游全球,确认中国唐宋绘画为世界艺术高峰,激发可染立志献身绘画艺术。
  ��1925年,毕业创作以其王石谷派细笔山水中堂名列第一。刘海粟校长为之题跋。是年回徐州,在第七师范附小和私立徐州艺专任教至1928年冬。
  ��1929年,22岁,越级考上西湖国立艺术院研究部研究生,得林风眠校长赏识。春季入学,师从林风眠、法籍油画家克罗多(Andre Claouodot)二位教授,专攻素描和油画,同时自修国画,研习美术史论。同年,杭州"一八艺社"成立,李可染加入"一八艺社",为最早成员。
  ��1930年,杭州"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首次在杭州举行。同年,西湖国立艺术院改制,取消研究部,并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李可染在该校教授研究室任助理员,半工半读。
  ��1931年5月,杭州"一八艺社"在上海举行习作展,鲁迅为展览写《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可染作品始受注意。
  ��1930年至1932年期间,"一八艺社"成员先后被迫离校,李可染得林风眠先生暗中保护,给予路费资助,离开西湖,回到徐州。
  ��1932年,创办"黑白画会"。据李可染1980年拟《传略提纲》手稿:"是年创作大幅钟馗,后入选南京第二届全国美展,报纸刊载专文介绍,评价甚高。"
  ��同年,再次应邀到私立徐州艺专任教,兼任徐州民众教育馆美术干事。与同事开辟抗战宣传室,创作展示《日本侵华史》,创作大量抗日爱国宣传画。创办石版《抗日画报》,积极从事爱国宣传活动。
  ��1933年冬,26岁的李可染在徐州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画展。
  ��1937年,领导、组织徐州艺专学生创作抗战宣传画将近百幅,画在大幅竹节上,巡回展览。
  ��1938年,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美术科,从事抗战爱国宣传画创作活动。
  ��1939年,为表达国仇家恨,完成宣传画《是谁破坏了你的快乐的家园?》
  ��1940年,住金刚坡下的赖家桥,与理论家蔡仪同室,相互切磋艺事,共同探讨新艺术理论。由抗战宣传活动转回中国画的创作和研究。
  ��1941年,郭沫若先生为李可染作题画诗二首,一为五律《题水牛图》,一为七律《题峡里行舟图》。
  ��1942年,开始水墨写生,作牛图,从而寄托爱国情怀。他在《自述》中说:"1941年后,文委会的工作告一段落,我有较多的时间恢复对中国画的研究。当时我住在重庆金刚坡下家民家里,住房紧邻着牛棚。一头壮大的水牛,天天见面。它白天出去耕地,夜间吃草、喘气、啃蹄、蹭痒,我都听得清清楚楚。记得鲁迅曾把自己比做吃草挤奶的牛,郭沫若写过《水牛赞》。世界上不少有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把自己比作牛。我觉得牛不仅具有终生辛勤劳动鞠躬尽瘁的品质,它的形象也着实可爱,于是以我的邻居作模特,开始用水墨画起牛来了?quot;
  ��是年,徐悲鸿先生偶见李可染水彩风景画,赞赏之至,写信附亲笔水墨画《猫图》赠之,用以交换可染水彩风景画一幅,是为两画家订交之始。
  ��在重庆参加当代画家联展,其参展作品水墨写意画《牧童遥指杏花村》为徐悲鸿先生订购。同时期,古典写意人物《屈原》、《王羲之》、《杜甫》以及山水画《风雨归牧》等作品问世,获好评。
  ��1942年,也是李可染山水画形态古典期(1942-1953)的开始。
  ��1943年,应重庆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邀请,任中国画讲师至1946年9月。在此期间,致力于中国画教学和研究,主攻山水、古典人物、牧牛图。对民族传统,提出 "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并以此为座右铭。
  ��是年,迁居国立艺专宿舍,屋后竹林生发幼竹,伸展入画室,嫩叶新绿拂于案旁。古人有云"何可一日无此君耶。"遂自命画室为"有君堂"。
  ��作《公荫观瀑图》、《执扇仕女图》、《拟八大山人》、《仿石涛》等画。
  ��1944年,在重庆举办《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徐悲鸿作序,老舍撰写《看画》一文,品述推崇。老舍先生在文中写道:"大约在五年前吧,文艺协会义卖会员们的书画,可染兄弟画了一幅水牛、一幅山水,交给了我。这两张我自己买下了,那幅水牛今天还在我的书斋兼客厅兼卧室里悬挂着。我极爱那几笔抹成的牛啊!"由此可知,李可染擅山水,喜作水墨牛图,大约30年代已见端倪。据徐州艺专老学生回忆,染师早在徐州家乡已默谙此道。
  ��1945年,与林风眠、丁衍庸、倪贻德、赵无极等举办《现代绘画联展》。
  ��在昆明举办《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
  ��作《放鹤亭》、《棕下老人图》等画。
  ��1946年,应徐悲鸿邀请,北上任北平国立艺专中国画副教授。又经徐悲鸿先生引荐,得识国画大师齐白石。
  ��1947年,执弟子礼于齐白石。拜师后,白石老人作《五蟹图》,题句云:"昔司马相如文章横行天下,今可染弟之书画可以横行矣。"
  ��白石老人1947年在李可染《耙草歇牛图》上的题句是:"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的高手。"
  ��在李可染的《牧童双牛图》中,白石老人又题句说?quot;中国画后代高出上古者,在乾嘉间,向后高手无多。至同光间,仅有赵撝叔,再后只有吴缶庐。缶庐去后约二十余年,画手如鳞,继缶庐者有李可染。今见可染画多,因多事饶舌。"
  ��1954年,李可染首次长途写生画展出时,年逾90的白石老人,乃持杖亲监展厅看画,并给予嘉许。
  ��白石老人对李可染的爱重赏识可见一斑。
  ��同年春,从师黄宾虹。带画请教,黄师盛赞其水墨钟馗,并当即出示珍藏六尺元人《钟馗打鬼图》欲赠之,可染因礼重敬辞未受。
  ��同年,在北平举行首次个人画展。徐悲鸿撰写《李可染先生画展序》,品评可染绘画"独标新韵"及"奇趣洋溢,不可一世,笔歌墨舞,遂罕先例。"
  ��1948年,在北平举行第二次个人画展。徐悲鸿收藏其《拨阮图》、《怀素书蕉》等写意人物画近10幅,现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任中国画副教授。
  ��同年,为《人民美术》创刊号撰文《谈中国画的改造》,指出发展中国画的前景。当年《人民美术》第五期又发表了他到大同云岗石窟考察后撰写的《云岗石刻印象》一文。
  ��1951年,随同中央美术学院全体师生参加土改,创作新年画《工农劳动模范北海游园大会》等作品。
  ��1952年,再次到云岗石窟考察。又参加中央文化部组织的炳灵寺石窟考察团赴炳灵寺考察,沿途参观龙门石窟、西安碑林等大型石刻,为汉代艺术沉雄的气魄所震撼。
  ��1954年,为变革中国画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上半年首次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同行者有画家张仃、罗铭。9月19日,在北京北海悦心殿举行三画家水墨写生画联展,引起强烈反响。
  ��是年夏,于江南写生途中,逗留西湖,在黄宾虹家待了六天,看黄师作画,向黄师求教。又访京剧艺术家盖叫天,交流学艺心得。
  ��这一年,也是李可染山水画形态的转型期(1954-1965)的开始。
  ��1956年,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从"对景写生"发展到"对景创作"。代表作有《鲁迅故乡绍兴城》、《万县》、《江城朝雾》、《嘉定大佛》、《峨眉山秋色》、《巫峡百步梯》等。返回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举行"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作品观摩展"三天,对美术界影响至深。
  ��1957年,与画家关良同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历时四个月。柏林艺术科学院为两画家举办联合画展。德累斯顿精印大帧李可染山水画作品数卷。
  ��1958年,观摩齐白石遗作展并发表《谈齐白石老师和他的画》。
  ��1959年,赴桂林写生。
  ��9至10月,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主办以《江山如此多娇》命名的《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展》,先后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汉、广州、重庆、西安等八大城市巡回展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四十周年。
  ��同年,捷克斯洛伐克为其在布拉格举办《李可染画展》,出版《可染画集》捷克文、英文两种精装版本。
  ��1960年,李可染提出"采一炼十"的主张。意即,采矿是艰辛的,冶炼更加需要付出倍百倍的劳动,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采矿工人和冶炼家双重艰辛和勤奋。
  ��1961年,李可染山水画室成立,逐步形成山水画教学体系,李可染中国画艺术走向成熟。此后三年,冬季到广东从化、夏季到北戴河从事创作,许多名作如《鲁迅故乡绍兴城》、《黄海烟霞》、《鼎湖飞瀑》、《暮韵图》、《钟馗嫁妹图》等都在这一期间完成。
  ��1962年,作《黄山烟霞》、《漓江》、《万山红遍(一)》、《五牛图》。
  ��1964年,作《清漓天下景》、《万山红遍(二)》、丈二巨幅《漓江》、《巫山云图》、《山下水田》等。
  ��1966年,"文革"开始,被迫停笔。通过书法磨练基本功,纯化人格力度。勤奋不辍。
  ��这段时间为李可染山水画的丰碑期(1979-1989)积蓄了雄厚精进的创造力。
  ��1969年,下放湖北丹江口干校,为时二年。
  ��1972年,按周恩来调令返京,重新致力于中国画创作,为民族饭店作大幅《漓江》。
  ��1973年,作6米巨幅《漓江胜境图》,历时三个月完成。又作《树梢百重泉》,作为国礼赠送友好国家元首。
  ��1974年到1975年,"四人帮"发动"批黑画、反击资产阶级黑线回潮"运动。李可染名作《阳朔胜境图》被指为《黑画》,横遭批判。原陈列于公共场所的李可染力作一律禁展。
  ��李可染身受迫害,但仍坚持习字,自创"酱当体",笔势格局,重如碑拓。
  ��1976年,"文革"告终。同年,为日本华侨总会作大幅《漓江》、《井岗山》图轴。
  ��1977年,作《井岗山》、《襟江阁》、《清漓风光图》等。
  ��1978年,作《黄山人字瀑》、《枫林暮晚》。6、7月间,在武汉东湖为湖北省美术家、轻工局山水画班讲学。
  ��1979年春,《美术研究》复刊号第1期发表《谈学山水画》,以李可染在武汉讲课纪要为基本内容,整理成文。这是李可染山水画创作实践系统而全面的理论总结。
  ��同年,作《漓江边上》、《兰亭图》。
  ��这一年是李可染山水画形态丰碑期(1979-1989)的开始。
  ��1981年11月,出任新成立的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1983年10月,出访日本,在东京、大阪举办《李可染中国画展》,展出40年代以来代表作共82件,出版画展图录(日文版)。吴作人为画展写序,品评李可染绘画:"艺术天地至广,而于山水匠心独运。峰恋隐显,云烟吞吐,乃古人所未逮;岚影树光,以墨胜彩,创境界以推陈。"
  ��1984年,《江山无尽图》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荣誉奖。
  ��1985年10月,江苏徐州市修复李可染旧居,李可染捐赠其本人历年书画墨迹珍品40件,连同李可染学生、传派画家赠画,长期陈列,供研究观赏。
  ��是年,作《水牛赞图》,画跋中云:"回忆当年郭老与吾同住在重庆郊区金刚坡下,吾始画牛,郭老写此诗,共三十六行,盛赞牛之美德,并称之为国兽,益增我画牛情趣".跋文追记了"吾始画牛"的新起点。
  ��在经历了一系列精神震荡和内心思索以后,构思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属于未来的一方印章"东方既白",预言现代中国画跻身世界艺术之林的前景。
  ��1986年5月,"李可染中国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盛况空前。这是李可染在世近70年笔耕生涯的最后一次展览,展出作品202件。展览全面反映了李可染革新中国画历四十余年的艰苦里程,体现了早、中、近期不同阶段的艺术造诣、风格演变与开拓性贡献。
  ��李可染总结自己的艺术生涯时说:"假如我的作品有点成就的话,那是我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观察描写对象、深入思考、深入实践的结果。人离开大自然、离开传统不可能有任何创造"
  ��"我不依靠什么天才,我是困而知之,我是一个苦学派。"
  ��又说:"现在我年近八旬,但我从来不能满意自已的作品,我常想,我若能活到一百岁可能就画好了,但又一想二百岁也不行,只可能比现在好一点。无涯惟智,事物发展是无穷无尽的,永无涯际,绝对的完美是永远不存在的。"(《李可染中国画展》前言,《我的话》)
  ��1987年,为黄润华、张凭、李行简在日本举办联合画展写《"苦学派"画展前言》,提出学派的形成与发展问题。
  ��7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李可染通讯院士荣誉称号。
  ��1988年,捐赠作品《雨过瀑声急》,以义卖所得4万美元赠予国际修复长城、拯救威尼斯委员会。
  ��1989年5月12日,文化部举行"著名国画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为中国艺术节基金会捐款仪式",表彰画家捐款10万美元,促进中国艺术事业发展。
  ��12月5日上午10时50分,心脏病猝发,溘然长逝,享年82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24
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年)

[生平简介]
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自幼习画,先入上海美专师范科,杭州西湖国立艺专研究生班,师事法国名画家克罗多学习油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解放后,任中央美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李可染先生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学习。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国际)西湖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凤眠等教授,研习西画。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和工作。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作品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多有收藏。专集有《李可染画辑》、《李可染画集》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12-1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