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承德寿王坟这个地名的掌故和来历?

如题所述

  其实,“寿王坟”虽然有坟,但里面根本没有埋葬寿王。

  要解开寿王坟之谜,还要从明朝的著名将领常遇春说起,虽然常遇春根本不是寿王。
  常遇春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是明初时仅次于大将军徐达的第二号军事人物。
  1368年(洪武元年),明朝推翻元朝后,明太祖朱元璋命常遇春率兵9万,任命自己的外甥李文忠为常遇春的副手(偏将军),开赴塞外追击元军。《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常遇春率大军曾“经鹿儿岭”(今芦儿岭,在遵化北),“过会州”(今平泉会州城),“进攻大兴州”(今隆化县城北),最后进攻元上都(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大破元军,战果辉煌。
  《明史·常遇春传》记载:“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
  常遇春率军凯旋途中,突然得了暴病,死在了“柳河川”。
  柳河,是辽金时期经常见于记载的一条河流。辽国的驿道经过柳河,在柳河畔建有驿馆——柳河馆;宋朝的使者在诗文里经常提到柳河;金国的皇帝曾把柳河川作为避暑地。但这些柳河,都是指今伊逊河,这在史学界是有定论的。
  现在承德南部的滦河支流——柳河,在明朝以前叫“流河”。明末清初学者顾祖禹专门研究古地名的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其水回环曲折绕渡九次,名曰九道流河”,简称“流河”。
  明朝放弃塞外后,蒙古人把辽金时的“柳河”改称“伊逊河”,而“流河”却谐音成为“柳河”。《承德府志》解释其原因时说:“柳流字音相近,则传写之殊耳。”
  《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都是清朝时写的,前引文中的“柳河川”,已不是指伊逊河,而就是今承德南部的柳河。常遇春暴卒于柳河川,就是在今柳河川。笔者以前曾认为是伊逊河川,经反复探讨,应予修正。
  率兵9万出征的将军常遇春,暴亡于塞北柳河川,是当时震惊明朝上下的一件大事。偏将军李文忠一面火速将消息报告给远在南京的皇帝朱元璋,一面在常遇春暴卒之地附近搭起一座“寿堂”,进行吊唁活动。古时候,把祭祀死者的地方叫“寿堂”。晋代陆机《挽歌诗》中就有“寿堂延螭魅,虚无自相宾”的诗句。
  明太祖朱元璋听到常遇春暴亡的消息,“大震悼”,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命将其遗体从塞外运回南京,赐葬钟山(紫金山)。
  常遇春的遗体运走时,李文忠命人将常遇春一些遗物,埋葬在“寿堂”之处。这座类似衣冠冢的坟墓,被称为“寿堂坟”。
  常遇春的遗体从塞外运回南京,朱元璋迎接出很远,亲自参加了隆重的葬礼。600多年过去了,常遇春之墓仍保存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下面的山麓。前些年笔者去南京时,特意打车寻访了常遇春墓,墓前有石马、石羊、石虎、石人,后面树林中有一墓丘。
  留在塞外的常遇春“寿堂坟”,后来虽然处于明朝的“边外弃地”,但坟丘一直保留下来了。清初,关里的老百姓纷纷到塞外落户谋生,“寿堂坟”附近也形成了一个村庄,村名便称为“寿堂坟”。1736年(乾隆元年),直隶省(河北省前身)把长城北面的107个村庄,划给遵化州管辖,“寿堂坟”村就包括在107村之中,清朝时编的《遵化州志》清清楚楚地记载着这个“寿堂坟”村。
  一个地名,叫来叫去往往变了样,如“什巴尔台”变成“十八里汰”,“章京营”变成“章吉营”,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寿堂坟”叫来叫去,变成了“寿王坟”。叫成“寿王坟”的时间,在清朝到民国年间。
新中国成立第二年,国家就开始建设寿王坟铜矿,1956年又建立了寿王坟镇。“寿王坟”之名叫开了,它的来历却知者甚少了。
  常遇春的寿堂遗址及坟丘,就在寿王坟镇郑家庄东南1.5公里处,现在似乎很少有人知道它与明朝第二号军事人物常遇春有什么联系了。前些年常遇春的后代曾将南京紫金山的常遇春墓修饰一新,他们恐怕根本不知道远在塞外还有常遇春的“寿堂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4
《明史》卷125《常遇春》传载:“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偏将李文忠在常遇春暴病而亡的地方附近搭建了“寿堂”进行吊唁活动,具体位置在今郑家庄东南1.5公里的吴家沟附近。而遗体被运回南京,明军将其遗物埋葬在搭“寿堂”的地方。这座类似衣冠冢的坟墓,被称为“寿堂坟”。清初时期,此处附近形成村庄,得名“寿堂坟”。从那时到民国,逐渐演变成“寿王坟”。新中国成立第二年,在这里开始建立铜矿,1956年建立寿王坟镇,名字保留至今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