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学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是什么?

如题所述

审美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项。当前社会正面临着一个文化转型,如从文化转型的过程来看审美文化这一子项,那么它不过是转型过程的一个方面,然而当我们从具体的文艺创作和接受等状况来审视,则当前审美文化的转型就不只是以一种变化可以说明的,在某种意义上它经历了一次革命,以至于当人们要言说它时,已不能简单地以审美文化中的当代状况来描述,而必须称之为当代审美文化了。
在启用“当代”这一术语时,它的涵义是指当前的时代,当下的、现时的状况之义,那么,审美文化必冠以“当代”来言说它的存在状况,根本上还在于它确有其自身的特殊内涵。如果我们结合到文学的情形来言说,则其特殊性在具体的“创作/传播”过程中有下述表现。
1、创作的准备阶段
作家创作的准备阶段是一个难以定性的过程。他对自己某一写作计划的酝酿、构思算是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对生掐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体验,他平时的阅读、交友,他平时与写作无直接关联的阅历,都可能对日后的创作产生这样那样、或隐或显的影响,我们将这些可能会影响到具体创作的过程都称之为创作的准备阶段。
在创作的准备阶段中,创作者是生活在一个由多种话语交织的“场”之内,或者换句话说,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⑴。人是在由各种社会关系交织的网络中被定位的,因此人所感受到的信息就是由这多个方面而来,就此而言,过去与现在并没有什么根本的不同。但过去时代人们的社会关系是更倚重家族血缘的关系、宗教伦理的关系、政洽权利的关系等,而在今天则可能是新的关系在起作用,诸如在各种传媒的宣传中,有“车到山前必有路甫路必有丰田车”、“海尔,真诚到永远”、“星期日哪里去,仟村百货购物去”等。在这里,商业广告主要是在树立其品牌的知名度。我们看到的“真诚到永远”是对受众作为消费者的宽慰,可是“永远”更是在表达该产业集团将长久不衰的信念,从而使其牢靠感扎根在受众心目中,而这一意识是商品在商战中致胜的砝码。仟村百货是一家跨省的商业集团,在若干大都市建立了营销点,它的广告词以一种对话体来表达,仿佛是市民们家居生活的一个片断。作为百货营销企业,它的商点在装修方面追求档次,可在广告上又以土气的“赶集”来说,这其实是在投合人们的一种心理,即人们既要追新逐异,同时也对逝去的一种生活方式(诸如在乡村仍沿续的“赶集”式交易方式)有一种回顾和眷念,结果就是使人既感到它有档次,又感到它有几分温馨,在广告话语满足受众心理的同时,也就为其日后的销售服务工作奠定一个基础。而丰田的广告更是早已家喻户晓,已成为广告词中的经典。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广告话语实际上是商业行为的一个方面,在当今生活中广告的泛滥体现了商业的、经济的活动已愈益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如果说在传统的社会中较多地体现出政治、宗教及家族关系的影响,使作家的创作较多地表达那些方面的声音,那么今天的作家则生活在一个新的话语空间中,即经济生活已从维持人生存繁衍的层次提升到了要从根本上改写人的价值观的地步。马克斯·舍勒将之称为“价值的颠覆”,这一颠覆并不是要否定价值的存在,而是要重构新的价值秩序。当我们说作家是灵魂的工程师的古训时,包含着一重意思,即作家是既有价值秩序的看守者,当价值秩序已变化时,那么作家在创作之前的工作的出发点也就会有所不同了。
2、创作活动的阶段
在实际的创作活动中,每位作家的具体操作步骤可以有所不同,但作家的写作活动在物质形态上是“码字儿”这一点是共同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若干状况来说明。
在今天,许多作家已改用电脑来代替了纸、笔的书写方式,这一点在文学理论的角度上看不能提升到创作方法、艺术表现手法、写作风格等理论高度来认识,但如对其视而不见,以为就完全无关紧要也是不对的。至少,在纸笔的操作中,作者的写作是一种留下白纸黑字的行为,它是一种显得比口述方式更为庄重、也更持久的“字据性”的存在,作家在这一过程中的改动也都清晰地存因下来,虽然是使作者个人化的精神创造在物性显现层次上留下的轨迹。托尔斯泰在写作《复活》时,对女主人公玛丝洛娃在法庭出庭时的肖像描写,先后易稿达20次,这些手稿至今存留在托尔斯泰纪念馆中。人们在纪念馆里观看大师因下的手迹时,也可以由此观看到大师生前创作所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而在今天已有相当数量的作者改用电脑写作。在这电子化的写作工具面前,作者的修改工作大大简化了,他只需按动键盘就可以任意调动句子顺序,也可以随其意愿将自己不满意的文句清除。因此,在电脑的写作中,大多只是留下一个定稿,它是一个比较满意的成品,是把过程中的中间环节都省去了的成品。作者在这一书写方式中,将会意识到写作的整个过程就元非是奔向这一最终结果。对于创作中的甘苦,由于缺乏一种物性记录的存留来强化感受,也就可能感到淡漠。更进一步来看,电脑写作中的宇句是体现为屏幕上的电子亮点,它是可以不留痕迹地抹去的,因此所谓的定稿也就在物性上失去了“力透纸背”、“一宇千钧”的白纸黑字给人心理上的威势,书写话语相对干口头话语的强势地位已有所减弱。
今天的作家当然也可以用传统的纸和笔来写作,只是当一种新的书写方式出现后,它所体现的冲击效应是不管传统方式还有多少成分保留着的问题。就象书面文学出现后,也仍有大量的民歌、民间故事是以口头文学的方式来创作;就像印刷术普及后,也有许多文学作品是以手抄本方式来传播一样,书面文学和印刷术对于文学发展进程的影响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同理,电脑化写作也在今天显示出类似的影响。
3.文学传播的阶段
文学传播阶段可以是与创作同时,象即兴的、临时口占的诗词一类,当作者在对人词说其作品时,也正是他在“此刻”对作品的写作。不过更多的情形下,文学传播是后于创作的,但它又可能对创作的行为构成影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无论在文学上还是思想上的影响都是首屈一指的。对于鲁迅的创作,我们也较多地是从文学上与思想上来认识。这样做没有什么大的不妥,可如多我们能从一些中介环节来看鲁迅的文学创作,也许更为全面,即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鲁迅的文学贡献和恩想贡献是经由哪些生活事件作为契机,鲁迅的创作与他同代人的运作之间的交互关系如何,鲁迅的个人生活经历与写作中的焦点有何对应点,等等。譬如,书迅杂文的犀利就与当时他的论战的状况有关;鲁迅在好些小说中将希望的亮色留给青年一代,也与他的教师职业以及他作为青年人崇慕的榜样有关~
审美文化研究中具有一种当代情结.在这情结的作用下.研究者们不是以创拟一种更有深度、更有概括力的理论作为研究的追求目标.而是以对当代问题.而且还较多地是以当代审美文化中现象层面的问题来立论,这似乎比起美学传统中对于审美本质等作出思考和解说来说,已显得志向较为狭小了。当然,这一研究范式上的转换有其学科上的基础。在近百年来的审美文化上的变化,确实有许多问题是传统美学中不可能见到的。
仅以影视艺术对社会的冲击效应来说,如丹尼尔·贝尔所说:“青少年不仅喜欢电影,还把电影当成了一种学校。他们模仿电影明星,讲电影上的笑活,摆演员的姿势,学习两性之间的微妙举止,因而养成了虚饰的老练。……他们遵循的‘与其说是……他们谨小慎微的父母的生活方式,不如说是…··咱己周围的另一种世界的生活”。⑿在这一论说中谈到了电影故事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人们有目共睹的,而真正值得体味的倒是言及“遵循”什么生活道路和模式的问题。在影视传媒出现之前,社会采用两条途径来教化青少年,一条是书本话语的教导,一条是青少年们身边父母、教师等人的言传身教。这两条途径的效果、所占影响力的比重对每个人有所不同,并且两条途径也可能有所低怪即书本的或课堂里的学习,同学生在家庭、社会的体验可能有异,但总的说来,这两条途径的并行成了社会培养未来一代的基本途径.这两条途径在目前正规的教育计划实施中仍然有效。但也正如贝尔所说,电影作品中明星的表演取得了艺术魅力之外的更大效果。电影表达是形象的,它有供人模仿的偶像的作用,其影响力可能超过青少年身边的师长和家长。文学著作的表达与受众生活隔了一层,是“从前如何”的讲述,而电影作品声像并举,它又是在一种公众传媒上展示,就兼有书本话语的权威性与师长、父母讲述的示范性。在传统社会中,这些长辈们的教导可能使年少一代感到不中听,但不会怀疑其权威性;而在今天,孩童们是从影视作品中看到令他们崇慕的人,也许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完人、超人,由此再来反观他们生活中年长的一辈,那就显得太平庸了。这样就使一种新兴传媒对社会的秩序有了改写。
我们顺着影视传媒兴起之后的冲击效应作进一步的分析。⒀在书本、印刷的文化中,作者是不出场的。他是一个观看者,他的笔触是一片镜头,镜头中的对象由作者来评说,对象是处于“被看”(hem looked at)的位置,这一“被看”Hg被评说、被支配。尤其是在18世纪浪漫主义运动赋予了作者主体性的极高地位之后,看的主体性是以被看者的屈从地位作为代价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化是以被看者的最大程度的可塑性作为前提,这种对被看者的不尊重也体现在对表演艺术的评价上。以一出戏剧来说,编剧是该剧本的写作者,他因创作出一剧之本而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导演是联接剧本与舞台演出的指挥者,他既作为剧本内涵的诠释和演绎者,也是表演的设计师。这两种人不必亲自登场却倍受尊重,不是“被看”的对象。反过来,直接登场亮相的队员则是“戏子”,他们或以容貌上的皎好而受人青睐,但在人格上并不受到尊重。
注 释:⑴马克思《关于贫尔巴哈的提纲》,见《马克恩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
⑵鲁迅《三闲集·序言》。
⑶罗贝尔·埃斯卡尔史《文学社会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62-63页。
⑷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酉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第147页。
⑸⑿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