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如题所述

科学研究工作是要由人来参与的,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人的因素第一。
要使科学研究成果果实累累,最要紧的是有素质良好的科研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和心理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渊博的知识,最佳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科研基本能力。
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知识面要宽,专业知识要扎实,要精通,要钻研得深透,要能够做到百问不倒。一句话,科研工作者所具有的知识应当是博大精深的。
科研工作者的知识不但要广博,而且其知识结构还应当合理。比如搞哲学的人,他首先应当具备广博的哲学知识,其次还应当具备外语知识、中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知识、逻辑知识、历史知识和宗教知识等等。
又人说,中国没有哲学家,这基本是符合实事的。之所以中国没有培养出大哲学家,除了其他原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国搞哲学的人的知识结构有问题,许多人的自然科学知识极为贫乏。
一个素质良好的科研人员除了知识渊博和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之外,还应当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外语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组织人员攻关能力、观察能力、社交能力、实验能力、合作能力、数学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等。
二、正确的动机和目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学风。

科学研究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必须有正确的动机和目的,必须有严谨的治学学风。

1、科学研究必须有正确的动机和目的。

人们投入科学研究,会抱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和目的,可能是为了个人的,也可能是为了集体、阶级、民族、国家或全人类的;可以是为了科学的,也可以是为了科学之外的,可以是为了眼前的]近期的,也可以是为了长远的、根本的。白天的目的和动机为科学研究提供着白天的动力,对科学研究产生着白天性质的影响。

我们不完全否定个人的动机和目的,但作为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来说,放在首要地位的动机和目的应当是为了推动科学和社会的前进。这种高尚的目的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精神力量,才能克服科研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取得科学上的最大成果。

中国目前缺少哲学家,因为大多数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是为了吃政治饭而苟且从事这项工作的。
2、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研究是追求真理的事业,真理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必须敢于坚持真理不怕压,修正错误不怕丑,不弄虚作假,不虚夸乱造,要严谨治学,一步一个脚印。
三、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和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具有勇于探索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对新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敏感性,保持着探知自然界和社会之谜的强烈志趣和心情;不怕犯错误,有着通过一系列错误而发现真理的精神准备。
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怀疑一切、批判一切的习惯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有科研课题,才能创新。
科研工作者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旧理论,不迷信众人之言。敢于怀疑常识,怀疑权威
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必须以“怀疑一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你的生活、工作、学习当中,对一切传统的、权威的、书本的知识、理论必须抱怀疑态度,多问几个为什么?
问号是开始一项研究工作的法宝。
中国知识分子有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弊病,就是迷信圣人、权威,阿姨奉承政治上的权贵。他们作学问只是以五经、圣人之言论是非,他们的任务好像就在于注释经典,奉承伟人的正确性和英明。他们开始是被人所欺,后来则是自欺欺人。慢慢地养成了因循守旧的恶习和思想方式,对一切传统的东西都拥护,对一切新事物都反对。
这样的知识分子充其量是政治奴仆,理论上的守旧派,知识垃圾的储存库。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应当在科学上有所贡献,在人类知识宝库中增添新物。所以,他必须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而创新的开端是“怀疑”。
四、不怕牺牲、不畏劳苦、刻苦勤奋、坚韧顽强的性格和为科学献身的激情。
科学研究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详细地占有材料就很不容易,从材料中作出正确的理论概括更不容易。科学实验会多次失败,真理的确立和传播更必须同保守和错误的思想、势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其中要经历失败、挫折、打击甚至迫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就会在挫折、失败面前气馁、甚至失去前进的勇气。
五、谦逊好学、虚怀若谷,既善于协作,又善于独立思考的品格。
科学研究有时要集体合作。一本巨著,一个科研课题,往往要许多人协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一个科研人员善于与他人合作,而合作得好坏,一个重要因素是合作者们能否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而谦逊好学,虚怀若谷,不图名利是最为重要的。

科学研究又要求每一个研究人员能够独立工作,独立完成自己分内的那部分任务。这就要求你有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写作能力。
六、良好的职业道德
应当说,道德是有历史性、阶级性的。所以科学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制度下是有所区别的。但有四条是共同的:
1、追求和维护科学真理。
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科学家之所以为科学家,就是在于追求真理,在于他们能为人类指示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对待真理的态度,就是科学家的良心、义务和节操之所在,是科学家作为自我约束,自我价值评价的首要原则,也是科学家取得科学家世界和社会信任的首要标准。
有一个历史事件,证明科学家的良心。
法国大革命时,罗伯斯皮尔为了杀掉一个政敌,就捏造这个政敌在发给士兵的酒里放了毒,并期待当时著名化学家拜特洛作出酒中有毒的化学试验报告。拜特洛化验之后,以科学家的良心如实报告酒中无毒。愤怒的罗伯斯皮尔巴拜特洛叫去,要他修改报告,拜特洛却当场亲自饮下此酒,以确证酒中无毒。
2、倡导创作精神,尊重优先权。
科学家的最高荣誉在于他的创造性成果获得同行乃至社会的公认。这种荣誉感导致科学家去持久地努力创新。
科学家的新发现只有公布出来才有意义,而他的发现一旦公布出来,社会中的任何人就可以占有,留给发现者的,唯有优先权而已。
所以追求真理就要支持创新,支持创新就要尊重发明权。
所以在写论文的时候,在导言、谢词、脚注、文献等部分,都应当指出什么内容是引用某人、某书的,要尊重他人的劳动。
3、对科学共同体要尽义务。
首先是尊重他人的科学劳动,不剽窃他人的成果。
其次要与他人团结合作,在这种协作中,个人有时难免要做出一点牺牲。
再次,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上的争论。
4、要关心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但科学技术的运用却能够给社会带来前进或倒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为帝国主义提供了各种杀人武器。现代工业发展又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
所以,科学家应当利用舆论揭露滥用科学成果危害社会的现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3-04
一、智力因素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与行动所达到的水平,是人的各种能力的总体.智力是科技工作者进行科技创造最基本、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智力结构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与操作能力五种基本能力组成,又称之为智力结构的五大要素.1. 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主动的知觉.巴甫洛夫指出:“应当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也当不了科学家.”观察力的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观察的良好心理品质:这包括①良好的注意品质(注意广度、注意稳定性、注意集中、注意分配);②形成浓厚的观察兴趣;③加强心理活动协同性.(2)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良好的观察习惯包括①有目的、有计划观察;②重复观察;③对观察随时作全面记录.(3)培养良好的观察类型:观察的类型可分为分析型、综合型与分析-综合型三种.对事物的观察要既注意局部,又重视整体.2. 记忆力 记忆是对事物的认记、保存、再认与再现.记忆力的好坏主要从四方面来看: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保持性、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备用性.3. 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高级形式.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它在科技创造中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积累丰富的知识与经验.②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③建立合理的思维能力结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与概括能力).④全面发展思维的基本品质(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灵活性、思维独立性).⑤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4. 想象力 想象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产生出没有感知过或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科技工作者在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产品之前,在他们的头脑中已经构成这种新事物的印象.创造性想象的特征在于新颖、新奇、独创.培养与发展想象力对于提高创造力十分重要.丰富的知识与经验是想象力发展的基础;记忆表象越丰富多彩,想象力越宽阔奔放;创造性想象的发展还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指引;好奇心与求知欲则是发展想象力的动力因素;而乐观与饱满的情绪能够激发创造性想象;建立合理的想象力的品质结构(想象的现实性、主动性、丰富性与独创性)是培养与发展想象力的重要保证.5. 操作能力 高超与精巧的操作技术是科技创造实现的保证.青年科技工作者更应当重视操作能力培养,强化技能操作训练,重视操作思维的指导,还要建立合理的操作能力品质结构(操作的迅速性、准确性、协调性、灵活性).二、非智力因素科学实验工作者从事科技创造不仅需要良好的智力因素,而且也需要健康的非智力因素,如情绪、意志、兴趣与性格.1. 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绪能促进人的行为积极,也能使人的行为消极.2. 意志 意志是人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以完成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良好的意志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顽强性、意志的自制力)是实现科技创造的根本保证.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是没有平坦大路可走的,只有在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3. 兴趣 兴趣是科技工作者创造的心理动力之一.科技工作者应有意识地重视兴趣(兴趣的广度、兴趣中心、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效能)品质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创造力的效应.4. 性格 性格是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在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追求真理,勤奋,勇于自我批评,善于合作等良好的性格是科技创造成功的重要心理保障.5. 思想品德修养 社会主义道德应当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科学工作者还要恪守从事科学领域的职业道德,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三、创造力、直觉、灵感与机遇1. 创造力 创造是人将创造力运用到科学、技术等各种不同的活动领域,产生新的、具有社会意义产物的过程.创造力是一种最高级的能力,是独特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不是模仿,而是探索未知的创新劳动.它的特点是创新、是推陈出新,去解决前人已发现但未解决或解决得不够完善的问题.(1)新见解 在学科发展前沿进行探索性工作,去发现前人尚未涉足的新领域,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2)创造性成果 指前人所没有涉猎的、独创的成果.(3)阻碍创造力发挥的心理品质 主要有胆怯、倦怠、嫉妒心、创造意识弱、从众性、习惯性思维、兴趣狭窄、性格狭隘、固执与偏见、骄傲自满、心理适应差、错误的心理动机.2. 直觉 根据部分信息而未经过严格的逻辑思维程序,经推测、猜测所获得的对某一问题形成的认识.对直觉的理解,有助于科技创造.直觉有三个特点:①直觉以经验为基础;②直觉的形成需要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的功能;③形成高速性.3. 灵感 是一种对事物认识的顿悟.捕捉灵感要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抓住灵感出现的时机(与人讨论问题、散步、早晨醒后、临睡时、休息、观察、坐车、听音乐、阅读、夜深人静的时候等),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积极参加讨论交流,善于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随时准备用笔和纸记录出现的灵感.4. 机遇 科技创造中偶然出现的意外情况称为机遇.机遇常常导致重大发明.“机遇只垂青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机遇是一种偶然现象,人们无法预料,也无法有意制造.但是这种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强烈的事业心是捕捉机遇的心理动力条件;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知识是产生机遇的温床;精细而敏锐的观察力是捕捉机遇的重要心理条件;思维灵活、想象丰富、创新意识强和准确的判断力都对捕捉机遇有着积极的作用.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3-06
科学研究工作是要由人来参与的,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人的因素第一。
要使科学研究成果果实累累,最要紧的是有素质良好的科研工作者。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能力和心理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渊博的知识,最佳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科研基本能力。
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应当具有丰富的知识,知识面要宽,专业知识要扎实,要精通,要钻研得深透,要能够做到百问不倒。一句话,科研工作者所具有的知识应当是博大精深的。
科研工作者的知识不但要广博,而且其知识结构还应当合理。比如搞哲学的人,他首先应当具备广博的哲学知识,其次还应当具备外语知识、中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知识、逻辑知识、历史知识和宗教知识等等。
又人说,中国没有哲学家,这基本是符合实事的。之所以中国没有培养出大哲学家,除了其他原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中国搞哲学的人的知识结构有问题,许多人的自然科学知识极为贫乏。
一个素质良好的科研人员除了知识渊博和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之外,还应当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外语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调查研究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组织人员攻关能力、观察能力、社交能力、实验能力、合作能力、数学表达能力、逻辑思辨能力等。
二、正确的动机和目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的治学学风。

科学研究必须有科学的态度,必须有正确的动机和目的,必须有严谨的治学学风。

1、科学研究必须有正确的动机和目的。

人们投入科学研究,会抱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和目的,可能是为了个人的,也可能是为了集体、阶级、民族、国家或全人类的;可以是为了科学的,也可以是为了科学之外的,可以是为了眼前的]近期的,也可以是为了长远的、根本的。白天的目的和动机为科学研究提供着白天的动力,对科学研究产生着白天性质的影响。

我们不完全否定个人的动机和目的,但作为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来说,放在首要地位的动机和目的应当是为了推动科学和社会的前进。这种高尚的目的会产生巨大的社会精神力量,才能克服科研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取得科学上的最大成果。

中国目前缺少哲学家,因为大多数从事哲学研究的人是为了吃政治饭而苟且从事这项工作的。
2、科学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研究是追求真理的事业,真理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必须敢于坚持真理不怕压,修正错误不怕丑,不弄虚作假,不虚夸乱造,要严谨治学,一步一个脚印。
三、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的心理状态和创造性的思维方法。
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劳动,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具有勇于探索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对新事物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敏感性,保持着探知自然界和社会之谜的强烈志趣和心情;不怕犯错误,有着通过一系列错误而发现真理的精神准备。
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怀疑一切、批判一切的习惯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有科研课题,才能创新。
科研工作者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旧理论,不迷信众人之言。敢于怀疑常识,怀疑权威
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必须以“怀疑一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你的生活、工作、学习当中,对一切传统的、权威的、书本的知识、理论必须抱怀疑态度,多问几个为什么?
问号是开始一项研究工作的法宝。
中国知识分子有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弊病,就是迷信圣人、权威,阿姨奉承政治上的权贵。他们作学问只是以五经、圣人之言论是非,他们的任务好像就在于注释经典,奉承伟人的正确性和英明。他们开始是被人所欺,后来则是自欺欺人。慢慢地养成了因循守旧的恶习和思想方式,对一切传统的东西都拥护,对一切新事物都反对。
这样的知识分子充其量是政治奴仆,理论上的守旧派,知识垃圾的储存库。
作为一名科研人员,他应当在科学上有所贡献,在人类知识宝库中增添新物。所以,他必须解放思想,敢于创新。而创新的开端是“怀疑”。
四、不怕牺牲、不畏劳苦、刻苦勤奋、坚韧顽强的性格和为科学献身的激情。
科学研究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详细地占有材料就很不容易,从材料中作出正确的理论概括更不容易。科学实验会多次失败,真理的确立和传播更必须同保守和错误的思想、势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其中要经历失败、挫折、打击甚至迫害。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就会在挫折、失败面前气馁、甚至失去前进的勇气。
五、谦逊好学、虚怀若谷,既善于协作,又善于独立思考的品格。
科学研究有时要集体合作。一本巨著,一个科研课题,往往要许多人协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一个科研人员善于与他人合作,而合作得好坏,一个重要因素是合作者们能否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别人。而谦逊好学,虚怀若谷,不图名利是最为重要的。

科学研究又要求每一个研究人员能够独立工作,独立完成自己分内的那部分任务。这就要求你有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写作能力。
六、良好的职业道德。
应当说,道德是有历史性、阶级性的。所以科学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制度下是有所区别的。但有四条是共同的:
1、追求和维护科学真理。
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科学家之所以为科学家,就是在于追求真理,在于他们能为人类指示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对待真理的态度,就是科学家的良心、义务和节操之所在,是科学家作为自我约束,自我价值评价的首要原则,也是科学家取得科学家世界和社会信任的首要标准。
有一个历史事件,证明科学家的良心。
法国大革命时,罗伯斯皮尔为了杀掉一个政敌,就捏造这个政敌在发给士兵的酒里放了毒,并期待当时著名化学家拜特洛作出酒中有毒的化学试验报告。拜特洛化验之后,以科学家的良心如实报告酒中无毒。愤怒的罗伯斯皮尔巴拜特洛叫去,要他修改报告,拜特洛却当场亲自饮下此酒,以确证酒中无毒。
2、倡导创作精神,尊重优先权。
科学家的最高荣誉在于他的创造性成果获得同行乃至社会的公认。这种荣誉感导致科学家去持久地努力创新。
科学家的新发现只有公布出来才有意义,而他的发现一旦公布出来,社会中的任何人就可以占有,留给发现者的,唯有优先权而已。
所以追求真理就要支持创新,支持创新就要尊重发明权。
所以在写论文的时候,在导言、谢词、脚注、文献等部分,都应当指出什么内容是引用某人、某书的,要尊重他人的劳动。
3、对科学共同体要尽义务。
首先是尊重他人的科学劳动,不剽窃他人的成果。
其次要与他人团结合作,在这种协作中,个人有时难免要做出一点牺牲。
再次,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上的争论。
4、要关心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但科学技术的运用却能够给社会带来前进或倒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为帝国主义提供了各种杀人武器。现代工业发展又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
所以,科学家应当利用舆论揭露滥用科学成果危害社会的现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