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玄武门之变

谁能仔细和我说说事情的经过!具体点!!!!

  唐高祖统一全国后,皇室内部却发生了强烈的政争,政争的双方对手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政争的目的是皇位继承权,政争的最高潮是武德九年的一次政变-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共有二十二个儿子,高祖的元配窦皇后生四子: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封秦王,三子玄霸早卒,四子元吉封齐王。建成、世民、元吉都有才干,不过,太原起事前,只有世民参与策划,而起事之后,讨平群雄的战争中,世民立功最大,但是世民不是嫡长子,按照传统习惯,皇位应由嫡长子继承,所以,唐高祖即位后,便立建成为皇太子。

  由於李世民能征惯战,智勇兼备,成为唐军的重要领导人,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窦建德之后,唐高祖特任命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诸王之上,并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在秦王府中设置官属,世民并在府中开置文学馆,延揽四方文学之士,礼遇甚隆,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孔颖达、褚亮、姚思廉、李玄道、于志宁、苏世长、薛收、陆德明、李守素、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等十八人并为文学馆学士,轮流值宿,讨论为史,世民每与学士们谈至深夜,其后,世民令闾立本画十八位学士的图像,由褚亮为赞,号为十八学士,士大夫皆以为荣,为十八学士登瀛洲,这些人都是世民的谋民策士。此外,世民南征北讨,在天策府中网罗了不少勇将猛士,如初唐名将李世绩、尉运敬德、秦叔宝、程如节、段知节等都在天策所内。

  既然拥有众多的谋士与勇将,秦王世民自然形成当时政治上一个强而有力的集团,直接威胁到太子建成。在专制政体之下,政治权力是具有排他性的,太子建成为了巩固太子的地位,确保未来皇位的继承,必然起而与秦王世民抗衡,希望能消减世民的势力。

  太子建成并非无能之辈,只因位为储君,不能多临战场,所以军功反不及世民显赫。武德五年,刘黑闼引突厥入寇,唐高祖令太子建成前往讨伐,实是有意让太子建成也建立军功。齐王元吉才疏而多欲,和太子建成勾结,共同对付秦王世民,元吉曾对建成说:「秦王功业日隆,为上所爱,殿下虽为太子,位不安,不早计,还踵受祸矣,请为殿下杀之。」元吉欲杀世民,并非真正爱护建成,元吉曾对他的都属薛宝说:「但除秦王,取东官如反掌耳」所以,元吉助建成是另有阴谋的。

  太子建成采取了三个策略来强化自己并削弱世民的势力, 第一个策略是曲意联络唐高祖的妃嫔,求她们为内助,高祖晚年多内宠,其中张婕妤和尹德妃最受为高祖宠爱,太子建成与之交结。当时各处尚在用兵,秦王世民经常将兵在外,妃嫔们很少见到世民,等到洛阳 平定,高祖遣诸妃往洛阳查看隋的后宫,这些妃嫔们见到洛阳后官珍宝很多,都 想索取一些据为己有,并且妃嫔们也为自己的兄弟谋求官职,但主管洛阳事务的秦王世民则表示,隋留下的珍宝已逐一登记,送入国库,无法赠给私人,至於官职要依据功劳来赏给,没有功是不能给与官职的。

  於是,妃嫔们大为怨恨世民。这时,秦王世民任陜东道行台,高祖允许世民在管辖区内可以决定一切事务,世民便将辖区内一块田地赐给作战有功的惟安王李神通,正巧张婕妤也为父亲求取这块田地,高祖下诏书把这块田地赐给张婕妤之父,但李神通表示秦王世民赐给他田地在先,不肯交出来,张婕妤便歪曲事实,向高祖说:「皇上赐给我父亲田地,秦王夺了过去,赐给别人。」

  高祖大怒,召秦王世民入官,责备说:「我的诏令难道不如你说的话吗?」过了几天,高祖对裴寂说:「秦王久典兵,为儒生所误,已经不是当年我的儿子了。」又有一次,秦玉府的学士社如晦骑马经过尹德妃父亲的家门口,手指,尹父看闯了祸,便要尹德妃在高祖面前先诬告秦王的左右殴打尹父,高祖大怒,责问秦王世民说:「你的左右竟敢凌辱我妃子的家,对百姓岂不更坏吗?」秦王世民赶快自我解释,高祖却不予理会。在妃嫔们的挑拨离间下,高祖便逐渐与世民疏远了。高祖曾召诸王宴会,秦王世民在宴会中,想到自己的母亲(窦皇后)不及看到平定天下便去世了,不觉伤感而落泪,高祖看到世民的举动而不高兴,妃嫔们遂乘机中伤世民,为建成游说,妃嫔们说:「现在天下太平,陛下应该娱乐享受,但秦王却悲伤落泪,他是在怨恨和妒忌我们。如果陛下不幸过世以后,秦王当权,我们这些人全会被他所杀,我们觉得还是太子慈爱,他必能照顾我们。」妃嫔们的哭哭啼啼打动了高祖,高祖原本并不太喜欢建成,经过妃嫔们的游说,逐渐改变了对建成的观感,建成的太子地位便巩固了。

  太子建成的第二个策略是加强自己的军力。建成在京师暗中召募壮丁二千人为东宫卫士,屯驻在东宫的长林门,号称「长林兵」。此外,建成又与广州(今甘肃庆阳)总管杨文干勾结,命文干募兵送来京师,准备发动政变。建成派郎将尔朱焕、校尉桥公山运送军器给文干,要文干发兵趋京师,尔朱焕等害怕,乃自首告密,称文干欲反,与太子里外呼应。高祖急召文干,文干见事机败露,乃率兵反。高祖知杨文干之反系太子建成所策划,乃召建成,建成单身入官,向高祖叩头请罪,高祖怒,囚禁建成。不久,杨文干攻陷宁州(今甘肃宁县),高祖秦王世民讨伐文干,文干为其部下所杀,时在武德七年七月。乱事平后,高祖责备建成与世民兄弟不相容,但对两人并没有处分。只将太子身边的谋臣王珪、章挺和天策而的兵曹参军社淹贬到远方去,然而建成和世民之间的冲突更加尖锐。

  太子建成的第三个策略是收买秦王世民的部下。建成曾密函致世民的骁将尉运敬德,表示争取之意,并 赠金银器物一车,敬德不为所动。建成又以金帛引诱世民的另一勇将段志玄,也未成功。收买既然不成,遂改以排挤的方法,建成向高祖进言,出世民的骁将程知节为康州刺史,并将世民的谋臣房玄龄、社如晦逐出秦王府,以剪除世民的势力。

  在三个策略之下,秦王世民的确受到很大的威胁。於是,世民乃有意经营洛 阳为根据地,遂派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率领一千余人赴洛阳,暗中结纳山东豪杰,齐王元吉告张亮图谋不轨,高祖命拘捕张亮,追查真相,结果未曾查出有罪的证据,便释放了张亮。

  有一天夜晚,太子建成召秦王世民饮酒,在酒中下了毒,世民喝了酒立刻心痛,吐了几升血,淮安王神通扶了世民回官,高祖听到此事,便赶去探视世民,然后对建成说:「秦王素不能饮,以后不得再夜饮。」高祖又对世民说:「首建大谋,削平海内,皆汝之功,吾欲立汝为嗣,汝固辞,且建成年长,为嗣日久,吾不忍夺也。观汝兄弟似不相容,同处京邑,必有纷竞,当遗汝还行台,居洛阳,自陕以东皆主之,仍命汝建天子旌旗,如汉粱孝王故事。」高祖的这一指示无异将唐帝国分为东西两部,世民据有东部,建成据有西部,对於世民来说,京师内太子建成的势力庞大,难以对抗,向东寻求发展不失为一可行的途径,於是,世民答应赴洛阳。当世民准备出发时,建成和元吉商量道:「秦王若至洛阳,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不如留之长安,则一匹夫耳,取之易矣。」於是,密令数人向高祖报告说:「秦王左右开往洛阳,无不喜跃,观其志趣,恐不复来。」又使高祖身边的近臣向高祖进言,於是,高祖改变了主意,不让世民赴洛阳。

  建成、元吉和后官妃嫔日夜在高祖耳边说世民的坏话,高祖渐渐有些相信,欲将世民治罪,陈叔达向高祖谏道:「秦王有大功於天下,不可以治罪,而且秦王性情刚烈,如果加以挫抑,恐怕会不胜忧偾,如有不测,陛下后悔都来不及了。」高祖遂作罢。元吉密请杀世民,高祖说:「世民有定天下之功,罪状未著,何以为辞?」元吉说:「秦王初平东都,顾望不还,散钱帛以树私恩,又违敕命,非反而何?但应速杀,何患无辞。」高祖不肯答应。

  武德九年六月,局势对世民十分不利,秦的王府僚属忧惧万分,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都劝世民发动政变,诛杀建成、元吉,世民犹豫未决。这时,突厥数万骑入寇,建成荐元吉代世民督军北征,高祖从之,命元吉督右武卫大将军李艺等出征,元吉请调派秦王府的几位勇将尉运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偕行。率更丞王晊密告世民说:「太子告诉齐王,现在你得到秦王的骁将精兵,拥数万之众,我与秦王在昆明池饯别你,命壮士把秦王杀死,再向皇上禀告说秦王得急病死去,皇上大致不会不信。」世民以王晊之言告诉长孙无忌等,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均以事机急迫,应该先发制人。事实上,世民也明白自己的险境,除了发动政变,真是别无选择了。

  六月三日,世民向高祖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官,又说:「臣於兄弟,无丝毫负,今(建成)欲杀臣,似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远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高祖十分惊愕,回答说:「明天当调查这事,你可早来朝参。」六月四日,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埋伏在玄武门内,这时张捷妤已将世民告状之事告诉建成,建成召元吉商量,元吉主张建成不要入朝,勒兵以观 动静,建成则以为兵备已严,而玄武门的守将是他的旧部,进入玄武门应该相当 安全,於是,建成与元吉进入玄武门。玄武门是长安太极官城的北门,它是宫廷卫军司令部的所在地,有坚强的工事和雄厚的兵力,控制了玄武门便可以控制整 个皇宫,甚至控制京师,所以玄武门的地位十分重要。玄武门的守将常何原是建成的部属,所以建成认为玄武门是他的势力范围,但不料常何原被世氏暗中收买,所以常何原允许世民等潜入埋伏,建成却一点都不知道。当建成、元吉到达湖殿侧时,发觉有变,他们的侍卫都在玄武门外,二人立刻策马逃回,世民从后面赶来,元吉与世民都以弓箭互射,建成首先被世民射死,尉迟敬德率骑兵七十人赶来,左右夹攻元吉,元吉坠马,这时世民所骑的马跑入树林中,世民被树技钩住也落下马来,元吉赶来要杀世民,尉迟敬德快马奔来阻止,并射杀了元吉。东宫和齐王府的精兵二千人由建成的僚属冯立、薛万彻率领,向玄武门进攻,玄武门守兵应战,守玄武门的云糜将军敬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都战死,但东官和齐王府的军队终攻不进玄武门,尉迟敬德出示建成、元吉的头颅,东官和齐王府的兵才溃散,於是胜利归於世民及。这次政变被称为「玄武门之变」。

  建成、元吉被杀后,世民派尉运敬德到高祖身边「宿卫」,这时高祖正在官内湖中泛舟,见尉运敬德全面武装前来,大惊,敬德向高祖报告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高祖问左右近臣应如何处置,萧瑀、陈叔达认为只要将国家政务交给世民便可无事,高祖说:「此吾音之夙心也。」於是下令内外诸军都受秦王指挥,又派黄门侍郎裴矩到东官去晓谕将士,东官将士遂散去。接著世民入见高祖,号恸久之。高租下诏国家为事,皆由奏王处理。三天后,高祖立世民为皇太子,军国庶事一切委太子处决。八月,高祖传位於太子世民,自为太上皇。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胜利届於力量较弱的李世民,其关键在於世民控制了玄武门,建成和元吉的军队攻不进玄武门,世民控制了玄武门进而控制了皇宫,亦即掌握了中央政府。唐在玄宗以前共发生了四次中央政治革命(或政变),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玄武门之变是第一次,第二次则发生在神龙元年(西元七○五年)张柬之迫武后退位,第三次在景龙元年(西元七○七年)太子重俊的政变,第四次在景龙四年(西元七一○年)李隆基的政变,名次政治革命成败的关键均在能否控制玄武门,凡控制玄武门的一方即属胜利者。

  玄武门之变对唐代政治发生了一项极为不良的影响,即唐代太子地位不安定,宫廷之内,关於皇位的继承,常有明争暗斗,而受封为太子者未必能安稳地继承皇位。唐代太子地位的不稳定造成皇位继承权的激烈争夺战,影响到朝臣的结党和宦官的分派。所以,玄武门之变虽然很快结束,但遗患唐室子孙却十分深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5-16
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次子李世民出力不少,但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是帝位的合法继承者。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遂拉拢四弟李元吉共同对付李世民。双方的矛盾愈演愈烈。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在皇宫的玄武门设下埋伏,射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消灭了自己的对手,史称“玄武门之变”。此后不久,李渊就把帝位让给了李世民。李世民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他的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在贞观年间,唐朝开始强大起来。

论“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是在唐统一全国后,通过“玄武门之变”而夺取帝位的。

近现代学者对玄武门之变从道德、或对以后历史的影响、或对玄武门的地理位置考据等角度出发进行论述,颇多腐儒之言,如王夫之说: “太宗亲执弓以射杀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时也,穷凶极惨,而人心无毫发之存者也。” 要知道当时形危势格,所有参与事件的人物皆命悬一线,内心的道德谴责与生死存亡比较起来是显得微不足道的。

我从来不支持用道德问题代替实际操作的技术问题,所以,此篇玄武门之变的论述,希望以此为原则与大家进行交流:

第一、关于玄武门事件操作者的实际人数: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从这两条可看出:杀建成、元吉时的实际操作人数应该在八十一人左右,这个数字包括唐太宗在内(如不是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人数就是十人之内)。事实上,当时的唐太宗是很凶险的,他不致丧命只是一些偶然性起作用。 “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繣,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如果敬德来迟,历史将没有唐太宗。从李世民要亲自参与厮杀,从另一侧面反映出人数的少。

我们再来看其他典籍:

《资治通鉴第191卷》:“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屈实尉迟张秦唐段》:“隐太子死,敬德领骑七十趋玄武门,王马逸,坠林下,元吉将夺弓窘王,敬德驰叱之,元吉走,遂射杀之。”

从以上两条,皆可支持实际操作人数在八十几人的说法,很明显,这更像一次刺杀,不象一次战斗。

我们来对此进行考究:

《新唐书列传第十四 屈实尉迟张秦唐段》:“隐太子死,其徒攻玄武门,锐甚,公谨独闭关拒之。以功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实封一千户。”

《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其宫府诸将薛万彻、谢叔方、冯立等率兵大至,屯于玄武门,杀屯营将军。敬德持建成、元吉首以示之,宫府兵遂散。”

《资治通鉴第191卷》:“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后,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君弘,显俊之曾孙也。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遂解兵,逃于野。 ”

从这些可以看出:当建成、元吉被杀死之后,其宫府兵立攻玄武门,并杀守将。从“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 ”可知,君弘 是关键人物,杀了他,足以报太子矣。为何君弘如此遭东宫府兵之痛恨,因为他也是凶手之一,只不过,他是一个没有动手(杀建成、元吉时)的凶手。

从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中,言:“唐代之北军即卫宫之军,权力远在南军即卫城之军之上。……唐太宗之所以得胜,建成、元吉之所以致败,俱由一得以兵权据玄武门即宫城之北门,一不得以兵入玄武门之故也。”

由此可得结论:这是一场集体谋杀案,不止是谋杀的实际进行者,连同所有的旁观者都是凶手。玄武门的驻军既是旁观者,也是杀害建成、元吉的凶手,当然包括战死的屯营将军君弘和中郎将吕世衡。

“东宫、齐府精兵二千不得入”,虽张公谨多力,但从“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来看,守门的兵马中归顺秦王的人也不少,应接近东宫、齐府的兵力(二千人),方能抵挡当时被复仇的怒火焚烧的心情激动的东宫、齐府死士犹其是英勇悲奋的薛万彻。要知道薛万彻是唐的一代名将,从灭窦建德到以后的灭薛延陀,征高丽等,其英勇是不容置疑的。《旧唐书·薛万彻列传》称其“筹深行阵,勇冠戎夷”。

所以当我们计算这场事变的实际操作者的人时,我们就有完全的理由肯定,不止八十几个人了,而是八十几个人加上玄武门归顺秦王的能抵挡两千人进攻的守军的人数。这样计算起来,人数就可能上千了。正是有这么多人的参与,李世民才胆敢发动这起事变。

第二、关于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关于玄武门之变进行论述上所存在的问题。

1、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论述稿》在引述《旧唐书列传第十八》:“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时,《旧唐书》错当为《新唐书》,作为一个大学者,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而作为后人,这么久也没人为他指出,更不应该,不严谨不是做学问应有的态度。

2、陈寅恪在巴黎图书馆见到李义府撰的常何墓志铭,向学术界展示新史料可“补释旧史所不能解之一端”。是的,这常何墓志铭的最后一句写得很清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九年毫无疑问是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 陈寅恪认为常何当时任屯守玄武门之职,并说他是为李世民所利诱而转戈参与戮杀建成。但我在此想列出以下的疑点:

⑴李义府撰常何碑所言:“七年,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黄金卅挺,令于北门领健儿长上,仍以数十金刀子委公赐骁勇之夫,趋奉藩朝,参闻霸略,承解衣之厚遇,申绕帐之深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 《新唐书》卷四十九上《百官四上》:“唐亲卫、勋卫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翊卫置车骑将军。武德七年,改骠骑将军为中郎将,车骑将军皆为郎将,分左右。” 《新唐书》卷四十九《百官四·上》:“左右监门卫有左右翊中郎将府中郎将” 可确认:玄武门之变前,常何的官职是中郎将。

《贞观政要·君道第一》载:“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 可见李世民登基五年后,常何的官职还是一成不变的中郎将 ,若作为当时在李世民最凶险和至关重要的一役给他以帮助的人,李世民作为一个赏罚分明的君主,绝对不会不对常何进行论功行赏。

事实上,李世民在贞观五年,赐给常何帛三百段,见《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三“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段”,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唐太宗命百僚上书言得失.中郎将常何不善文墨,乃请家客马周代草奏事二十余条。常何上奏后,事皆合旨意。太宗感到蹊跷,因常何乃一个武夫,不通文墨,何至有如许卓识,遂追问原委,常答, "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具草也。"太宗即日召见马周,未至间,遣使催促者四。接见交谈后,深为满意,马上授官门下省,最后累至中书令。而常何也仅仅因为说了一句老实话推荐了一个人,就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帛三百段),可想而知,如果常何真为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唐太宗会如何对他进行封赏?唯一的可能就是常何根本没有参加当日的玄武门之变。

⑵如果常何真是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而《新唐书》、《旧唐书》等正史也不会不对常何进行记载的。根本无须陈先生从一个墓志铭上寻找蛛丝马迹。

⑶此墓碑出自李义府之手,观李义府一生之卑劣所为,此人之言绝不可信,所以常何碑的可信程度也值得怀疑。《旧唐书·李义府传》:“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显庆元年,以本官兼太子右庶子,进爵为侯。有洛州妇人淳于氏,坐奸系于大理,义府闻其姿色,嘱大理丞毕正义求为别宅妇,特为雪其罪。”像这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作奸犯科,没有诚信的人,为何我们偏偏不信正史而去相信他呢? 事实上我们今天所说的笑里藏刀的成语就是来自李义府本人原型。

综上所述,常何碑所载不可信,陈寅恪的观点无法成立。
第2个回答  2006-05-18
唐高祖即位以后,封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三个人当中,数李世民功劳最大。太原起兵,原是他的主意;在以后几次战斗中,他立的战功也最多。李建成的战功不如李世民,只是因为他是高祖的大儿子,才取得太子的地位。

李世民不但有勇有谋,而且手下有一批人才。在秦王府中,文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号称十八学士;武的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著名勇将。太子建成自己知道威信比不上李世民,心里妒忌,就和弟弟齐王元吉联合,一起排挤李世民。

建成、元吉知道唐高祖宠爱一些妃子,就经常在这些宠妃面前拍马送礼,讨她们的欢喜。李世民就没有这样做。李世民平定东都之后,有的妃子私下向李世民索取隋宫里的珍宝,还为她们的亲戚谋官做,都被李世民拒绝了。于是,宠妃们常常在高祖面前说太子的好话,讲秦王的短处。唐高祖听信宠妃的话,跟李世民渐渐疏远起来。

李世民多次立功,建成和元吉更加忌恨,千方百计想除掉李世民。

有一次,建成请李世民到东宫去喝酒。世民喝了几盅,忽然感到肚子痛。别人把他扶回家里,他一阵疼痛,竟呕出血来。李世民心里明白,一定是建成在酒里下了毒,赶快请医服药,总算慢慢好了。

建成、元吉想害李世民,但是又怕世民手下勇将多,真的动起手来,占不到便宜,就想先把这些勇将收买过来。

建成私下派人送了一封信给秦王手下的勇将尉迟敬德,表示要跟尉迟敬德交个朋友,还给尉迟敬德送去一车金银。

尉迟敬德跟建成的使者说:“我是秦王的部下。如果私下跟太子来往,对秦王三心二意,我就成了个贪利忘义的小人。这样的人对太子又有什么用呢。”说着,他把一车金银原封不动地退了。

建成受到尉迟敬德的拒绝,气得要命。当天夜里,元吉派了个刺客到尉迟敬德家去行刺。尉迟敬德早就料到建成他们不会放过他。一到晚上,故意把大门打开。刺客溜进院子,隔着窗户偷看,只见尉迟敬德斜靠在床上,身边放着长矛。刺客本来知道他的名气,怕他早有防备,没敢动手,偷偷地溜回去了。

建成、元吉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那时候,突厥进犯中原,建成向唐高祖建议,让元吉代替李世民带兵北征。唐高祖任命元吉做主帅后,元吉又请求把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大将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划归元吉指挥。他们打算把这些将士调开以后,就可以放手杀害世民。

有人把这个秘密计划报告了李世民。世民感到形势紧急,连忙找他舅子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商量。两人都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说:“兄弟互相残杀,总不是件体面的事。还是等他们动了手,我们再来对付他们。”

尉迟敬德、长孙无忌都着急起来,说如果世民再不动手,他们也不愿留在秦王府白白等死。李世民看他的部下十分坚决,就下了决心。

当天夜里,李世民进宫向唐高祖告了一状,诉说太子跟元吉怎么谋害他。唐高祖答应等明天一早,叫兄弟三人一起进宫,由他亲自查问。

第二天早上,李世民叫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带了一支精兵,埋伏在皇宫北面的玄武门,只等建成、元吉进宫。

没多久,建成、元吉骑着马朝玄武门来了,他们到了玄武门边,觉得周围的气氛有点反常,心里犯了疑。两人拨转马头,准备回去。

李世民从玄武门里骑着马赶了出来,高喊说:“殿下,别走!”

元吉转过身来,拿起身边的弓箭,就想射杀世民,但是心里一慌张,连弓弦都拉不开来。李世民眼明手快,射出一支箭,把建成先射死了;紧接着,尉迟敬德带了七十名骑兵一起冲了出来,尉迟敬德一箭,把元吉也射下马来。

东宫和齐王府的将士听到玄武门出了事,全部出动,猛攻秦王府的兵士。李世民一面指挥将士抵抗,一面派尉迟敬德进宫。

唐高祖正在皇宫里等着三人去朝见,尉迟敬德手拿长矛气吁吁地冲进宫来,说:“太子和齐王发动叛乱,秦王已经把他们杀了。秦王怕惊动陛下,特地派我来保驾。”

高祖这才知道外面出了事,吓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宰相萧瑀等说:“建成、元吉本来没有什么功劳,两人妒忌秦王,施用奸计。现在秦王既然已经把他们消灭,这是好事。陛下把国事交给秦王,就没事了。”

到了这步田地,唐高祖要反对也没用了,只好听左右大臣的话,宣布建成、元吉罪状,命令各府将士一律归秦王指挥。过了两个月,唐高祖让位给秦王,自己做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就是唐太宗。
第3个回答  2006-05-17
兄弟相煎骨肉相残
玄武门之变是秦王李世民发动的与太子李建成争夺皇位继承权的一次政变。李世民在建唐过程中功绩显赫,但按封建继承传统,排行第二的他却被排除在“太子”门外,李建成嫉妒李世民的才干,双方矛盾愈演愈烈。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先发制人,射杀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八月,李渊传位李世民。
翻阅历史的扉页,宫廷内幕充满了对权力的争夺与厮杀,曹植七步诗中写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唐开国初年,又重演了兄弟相煎的一幕——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长安宫城的北门玄武门发动了一次政变,杀死哥哥太子建成、弟弟齐王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渊交出政权。历史上把这次政变叫做“玄武门之变”。
在封建社会,皇位继承权历来是一个敏感的生死场,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度,皇帝的继承人应是嫡长子,李建成以嫡长子的身份被立为皇太子,成了李渊帝位的合法继承人,而且还取得李渊所领有士族地主官僚集团旧势力支持。他同齐王李元吉相互勾结,形成一个派系,企图消灭位尊权重的秦王李世民集团。建成长期留守关中,在关中地区打下了相当坚固的基础。宫中纪嫔和一般贵戚也拥戴他。他手下文官有魏征、王硅等,猛将有冯立、薛万彻等,又招募四方勇士二千多人做东宫卫士,实力比秦王府高。为了对付李世民,他和四弟元吉联结在一起,多次策划谋害李世民。
李世民是李渊的次子。依照封建社会的继承办法,皇位应由长子李建成继承;但是,从太原起兵—直到统一全国,李世民战功卓著。他是唐朝的实际缔造者,在唐帝国中享有很高威信。在进行统一战争过程中,李世民曾连续镇压农民起义军和平定地方武装割据势力,罗织了大批人才。秦王府有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赫赫有名的勇将。文学馆更有著名的十八学士,房玄龄、杜如晦多谋善断,陆德明、孔颖达是经学名家,姚思廉精通文字,虞世甫长于书法,其余也都是一时俊秀。他们大多数出身寒族,都拥护和支持李世民,反对李建成为首的士族官僚集团。他们以李世民为首形成一个势力雄厚的政治集团,并以洛阳为中心,又“阴结纳山东豪杰”,不断扩大政治势力。
两派之间的斗争,随着唐王朝统治趋于稳定而日益尖锐化。各派十分重视建立与扩充武装基础,东宫兵、秦王府兵、齐王府兵是公开合法的武装力量,此外还私养一批敢死队,如太子建成于长安及四方招募勇士二千人为东宫卫士,分屯于左右长林门,号长林兵。秦王李世民蓄养“勇士”八百人。在朝中重臣内部,宰相中也形成两派,裴寂、封德彝支持建成,萧禹,陈叔达则倾向世民。他们在地方也培植个人势力,李建成讨伐刘黑闼时收拢幽州罗艺,争取河北地方势力为外援。李世民也派人联络地方势力,勾结山东豪强,彼此间力求收买爪牙,以削弱对方实力。李建成曾以重金收买李世民手下将领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人,但被回绝。李世民收买李建成心腹常何成功,成为玄武门之变的关键人物。
在两大集团斗争尖锐时,李建成惧怕李世民夺取帝位,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有一次,他趁李渊离开,自己留守长安的时机,企图趁机发动政变夺取帝位,未遂。还有一次,他夜召世民去喝酒,用毒酒谋害李世民,致使李世民心痛难忍、吐血数升,几乎丧命。秦王府僚属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劝李世民快下手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
建成、元吉接近高祖,经常在高祖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高祖支持李建成,对世民猜忌,甚至憎恶。到了626年,他们加紧活动,一面不择手段地用大量财宝收买李世民部下将士,一面鼓动高祖把李世民的心腹调到外地做官,以削弱李世民集团的势力,等待时机成熟,好下毒手。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进犯北边,建成向高祖推荐元吉为帅,企图乘机把秦王府兵和骁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拢到自己手中,以孤立秦王,然后一举灭掉李世民。这一消息,被太子率更丞王至透露给李世民。李世民便同长孙无忌等人密谋策划,阴谋伏杀建成以除后患。六月初四日,常何当值玄武门。此前一天,李世民曾向高祖告密李建成、李元古淫乱后宫,影响很坏。李渊决定第二天召见鞫问。李建成以为常何是自己人,所以这天早晨照常入朝。而李世民已在常何的协助下,伏兵玄武门。当李建成、李元吉入宫行至临湖殿,发觉有变,便拨马东归宫府,李世民大呼追赶,射死建成,李元吉张弓射李世民不中,这时尉迟敬德率七十骑助战,李元吉被杀。
李世民杀死李建成、李元吉后,李渊迫于形势.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且把军国大事全权交世民处理。
李世民对于东宫集团的文臣武将,只要他们表示愿意和秦王合作,都被任用,并给以应得的礼遇。例如,魏征与薛万彻都担任了重要官职。李世民这样做,团结了大多数,扩大了他的政权基础,这些人对贞观之治时期的文治武功起了极大的作用。627年正月高祖让位于李世民,改元贞观,李世民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第4个回答  2006-05-16
wasai人好多呀他们把我要说的说光了耶!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