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问题

俄国革命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苏俄向社会主义过渡经历了由“直接过渡”到“逐步过渡”的转变。概括指出这两次转变,并简要分析造成两次转变的条件和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又称“军事共产主义”。苏维埃俄国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1918年夏,协约国帝国主义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质后盾极其匮乏、脆弱,形势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把国内一切工作都纳入战时轨道,制定并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基本内容有:①国内贸易国有化.1918年11月2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应》的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国家继粮食垄断制之后,这时开始对糖,茶,盐,火柴,布匹,鞋,肥皂等实行国家垄断.②余粮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在出产谷物的省份征粮办法》的命令,在全国各地实行了谷物和饲料的余粮收集制.征收数额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裕农民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不按期完成的,其储粮一经发现,当即没收.③产品配给制.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一度称消费公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但其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1920年开始逐渐改为免费供应,使工资实物化,货币工资失去实际意义.④劳动义务制.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并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强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政府可以招募公民完成不同的社会工作,而不论其担任何种经常性工作.⑤全部工业国有化.大工业国有化是内战前就开始的,1918年6月正式颁布法令,加快了国有化速度.1920年11月29日,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将拥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企业,全部收归国有."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时条件下,它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922年 ,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 ,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1920年11 月 ,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受到广大人民 ,特别是农民的欢迎 , 使1921 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
  俄国的十月革命使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就使帝国主义列强接捺不住愤恨的情绪,要进行干涉了。
  从1918年3月起,还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法、美、日各国,以及他们的对手德国,都派军队直接入侵苏维埃俄国,进行直接的武装进攻,企图推翻苏维埃政权。国内的反动势力也纷纷叛乱。内外敌人从各地发动进攻,很快占领了乌克兰、乌拉尔、西伯利亚和顿河流域等重要地区,列宁也在这年的8月被刺客暗害,中了两弹。
  在这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府号召全国人民投入战争,打退敌人的进攻。经过近3年反对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到1920年10月,红军终于打败了国内外敌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但是,治理战争的创伤是更加艰巨的事。在战争中,苏维埃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城市实行供给制,把中小企业收归国有;在农村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了留下口粮,剩余的粮食全部上缴国家。大部分农民是拥护苏维埃政府的,因为是这个政府把他们从地主手中解放出来,给了他们土地。可现在白匪被打垮了,农民迫切需要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帮助他们,要求城市供给他们布匹、鞋子、钉子、犁和其他工业品,要求改善生活。
  可是,当时苏联的工业并不能满足这些要求。连年的战祸同样使工业衰败不堪。工业生产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四分之一。千百个工厂都处于半毁坏状态,大多数工厂和作坊的设备都破旧得成了一堆废铜烂铁。企业倒闭使一部分工人失业,跑到了农村。几个最重要的工业区,如顿巴斯、乌拉尔、巴库等,刚刚被苏维埃政权接管,而它们在白匪手中受到了很大的破坏。铁路运输几乎停顿,几百座铁路桥被炸毁,几千公里长的铁轨成了废料,大部分机车和车厢已经超过使用期限。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还在暗地里组织匪帮和富农暴动,企图颠覆苏维埃政权。
  面对严峻的形势,列宁认识到,党的政策必须立刻来个重大的转变,必须让农民有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在改进农业的基础上,使工业恢复起来,必须把机器和货物供给农村,从经济上加强工农联盟。为此,列宁提出要把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主张在国家电气化的基础上恢复工业。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允许私商自由贸易、并且将一部分小工厂还给私人,还准备把一些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尽管这一政策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但是它终究给国家带来了莫大的好处。20年代初,美国企业家哈默和列宁之间建立的友谊就说明这一点。
  1921年,阿曼德·哈默才23岁。可是他已成了在哥伦比亚医学院就读的独一无二的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这年6月,他克服种种困难,来到了苏俄。他原先是想帮助苏俄人民医治当时流行的斑疹伤寒,但大量事实使他更为饥荒所引起的灾难而震惊。他立刻用100万美元在美国购买了100万普特小麦,用船运到苏俄去销售。这件事被列宁知道了。他热情地邀请哈默来克里姆林宫会面。列宁用英语同哈默交谈,对哈默说:“你们和我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我们是个落后国家,资源丰富而未经开发。美国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美国的技术和方法,以及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说到这里,列宁顺手从桌子上拿起一本《科学的美国人》杂志,一边翻着,一边说道:“瞧!这是你们人民作出的成绩。这就是进步的含义,高楼大厦,发明,发展机械来替代人的双手。”
  列宁又问哈默:“你在我国旅行过吗?”哈默说:“我刚在饥荒地区和乌拉尔区呆了一个月。”列宁听了,脸色顿时变得有些忧郁,缓慢地说:“是的,饥荒,我听说你本来想做些医务救济工作,这种工作非常需要,不过,我们最需要的是美国商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用这些来使我们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对不对?”
  哈默对列宁谈起了访问乌拉尔区的印象。他认为,俄国的物资和人力都很充足,许多工厂的状况比他预计的要好。
  列宁点点头:“不错,问题就在这里。内战使一切陷于停顿。现在我们必须从头做起。新经济政策要求重新发展我们的经济潜能。我们希望建立一种给外国人以工商业承租权的制度,来加速我们的经济发展。它将为你们提供很好的机会。”
  不久,哈默就成了第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他还劝说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这个坚决反共的老头子,终于听从了哈默的建议,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其他的公司也一拥而上。后来,老福特还在俄国修建了一个汽车工厂。尽管他一向与布尔什维克主义为敌,却对这笔生意颇为满意。因为苏维埃政府按照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保证了外国商人有利可图,有钱可赚。
  1922年冬天,列宁的健康情形恶化,右边身体瘫痪。当他住在乡间别墅疗养的时候,还通过他的德国医生给哈默捎去口信:“告诉年轻的哈默,我并没有忘记他,并祝他一切顺利。他要是有什么困难,叫他一定告诉我。”这个口信使哈默感动得几乎落泪。就在这年年初,哈默向列宁打电报,报告给他的石棉矿工人运粮食的火车被一名站长卡住,要勒索500普特粮食,作为“过桥费”。在列宁过问下,运粮列车很快到达了目的地,那个站长被枪毙了。
  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国家的经济顺利恢复起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了。1922年12月,在全国上下团结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制定了第一部宪法。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补充;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确定了当代中国正确的发展路线,它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阶段的有关论述,是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来源。
  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产生这后,也要经历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发展过程。因此,社会主义也因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而呈现出它发展进程的阶段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三个阶段。一是转变时期即“过渡阶段”也就是马克思指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起点是无产阶段夺取政权,终点是社会主义的建立。二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列宁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二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因为这两个阶段自身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多级发展过程。不仅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这一过程,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马克思还曾经具体的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把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革命转变时期,社会主义时期,社会共产主义共和国和纯粹共产主义共和国。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阶段的理论中,还论述了各个阶段的特点和任务、内容。这些论述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邓小平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社会发展进程的同时,还精辟地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有了发展,但达不到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社会还保留着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即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城乡之间和工农之间的差别,剥削思想意识依然存在,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还没有充分提高,在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面,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即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阶段做出的“科学预测"是他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回答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预测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未来,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列宁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和阶段的积极探索。
  列宁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人,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科学社会主义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他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他关于社会的发展阶段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都创造性的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一生对社会主义认识大体划为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直接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思想直接反映在列宁《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第二阶段,十月革命胜利后到1920年底俄国国内战争结束后。在这一阶段里,列宁试图把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设想,直接运用到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形成了“直接过渡”的思想,也就是“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结果发现实践中行不通,在这个发展阶段列宁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质是一种向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的尝试,带有极左的倾向,超越了社会发展的阶段,不符合俄国的国情,结果是造成了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危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行不通的。第三阶段从1921年春天到1924年列宁去世,这一阶段列宁从俄国的经济文化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实际情况出发,重新审视以往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战略构想和发展进程,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应该说:列宁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是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进程规律的深刻把握的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和发展,是在总结了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列宁不在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某些论述,也不再固守自己原来的看法,而是根据俄国的实践来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他强调“实践比世界上所有理论争论都更为重要。”列宁第三阶段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有了重大改变。
  首先,列宁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过渡”转变为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所谓“直接过渡”,就是无产阶段夺取政权后,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就直接过渡到“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生产和分配”。苏俄十月革命后的1918——1920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就是这种“直接过渡”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这种急于进入共产主义的思想,违背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规律,忽略了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长期性,忽略了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不高,商品经济落后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国情,被革命的热情所激励,把经济建设当作政治任务和军事任务来完成。上层制定的政策同基层实际情况脱节,超越阶段式的发展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所以1921年,苏维埃共和国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和士兵叛乱。这种情况使列宁认识到必须采取另一种途径来建设社会主义。于是列宁在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立即废止“战时共产主义”实行“新经济政策”。并说:“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无愧于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虽然没有做出明确的理论概括,却对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过渡进行了重要的探索。“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存在,通过商品交换,货币流通和自由贸易来活跃经济,培植国家资本主义。并利用外资和技术加快经济发展,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列宁的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长远构想,是一个要在若干年内长期实行的政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真正途径的唯一办法”。值得注意的是,列宁的论述,不仅针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而且还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而言的,列宁清醒的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他的论述已经从客观上回答来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及其长期性,列宁的经典论述和实践,是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来源,1985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但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列宁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邓小平这里讲的“列宁思路”明确指出“新经济政策”。就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基本特点、基本任务,正是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得到合乎逻辑的延续和发展,邓小平初级阶段的理论更加全面深刻而具体的论证了社会发展进程的特定阶段,回答了中国现实社会所处的历史方位及这一阶段所采取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