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未来三年研究生生涯的规划怎么写?

如题所述

如下:

1、第一年:适应期。研究生和本科教育不同,研究生教育一直被标榜于精英教育,培养的方式也区别于本科。建议尽可能多的缩短适应期,融入到自己的课题组团队、班级团队、宿舍团队中。

按时上课,确保考试成绩漂亮一点,才能拿到大几千或者上万的奖学金,不要相信成绩高无用论,对于毕业找工作hr会认为作为一个学生,工作就是学习,学习不好那工作后怎么可以工作的好?

除了成绩外,和导师沟通确定好自己的研究方向,读研后每个人的情况和目标都不同,个体差异很大,同一导师下面学生的专业方向也不大相同。

2、第二年:忙碌期。如果读研第一年还没忙碌起来的话,第二年就要抓紧了~包括跟导师从事实验、项目、出差等等。

此外,我还是建议担任班级干部,不少学生其实是比较排斥这个东西,觉得浪费时间,学生干部收获比付出是要大的,得到最多的是怎么与人沟通,怎么办事,这八个字说起来简单,简单到会嗤之以鼻。

但是实际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不会沟通不会办事的,这样子的话,研三的时候怎么去面试?怎么去工作?终究还是要成为社会人不是?那些觉得学生干部浪费时间的同学大都还是将时间给了电影、游戏、各大app上了不是?

3、第三年,收获期。拿我的学生来看,研三的时候区别会很大,有的同学三年间成长了很多,成绩很棒、科研很棒,手里的offer好几个,或者是要准备出国。有的同学三年间收获平平,简历一页都填不满,找工作时候到处抄简历。

硕士研究生而言,报考研究生时通过对研究方向的选择有意识地进行了一次粗糙的职业定位,因而,与本科生相比,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更为明确,职业意志也更为坚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要素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指硕士研究生主动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较为全面的理性思考和心理感知。

这种意识是显性的、慎重的,是本科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延伸和进一步强化,集中体现在报考研究生时对研究方向的选择上,甚至可以说,我国目前真正意义上的首次职业生涯规划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

尽管职业发展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舒伯早期曾将职业生涯分为成长期(1~14岁)、探索期(15~24岁)、建立期(25~44岁)、维持期(45~64岁)、衰退期(65岁及以后)等几个阶段,后来又进一步深化为青年期(14~25岁)、成年期(25~45岁)、成年中期(45~65岁)等。

但从我国目前教育阶段的实际来看,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完全属于基础知识教育,在这一阶段,随着智力的健全和知识的积累,受教育者只能通过有限的认知勾勒出自己未来的人生理想,含有浓厚的“梦想”色彩,他们更不会主动地将接受教育与明确的职业指向联系在一起。

参加高考填报专业志愿,这是受教育者第一次结合自我认知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作出的抉择,但是这种抉择是懵懂的,因为它建立在受教育者不完全的自我认知以及对“专业”自身以及社会环境近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作出的。

正因为如此,大学阶段的专业培养实质上也属基础教育,与前一阶段不同的是,该阶段进行的是专业基础教育,但这种教育并不意味着必然通向职业之路。

与前两个阶段不同的是,硕士研究生通过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和对未来的职业定位的认真思考,在酝酿研究方向的过程中,职业意识逐步形成并日益明朗化。

一般来说,对研究方向的最终确定,为职业定位和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研究生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因此,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比而言,基点更为坚实,目标更为明确,职业意识的定格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恒久的心理基础。

2、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包括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技能、情商、智商、价值、需要、思维等作出全面而准确的认知,是职业供给得以实现的内因。

这一方面比较经典且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霍兰德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人根据其人格可以分为六大类,即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艺术型,职业环境也可以分成相应的同样名称的六大类,而且霍兰德对六种人格类型与职业环境类型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

他认为,人格类型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人们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价值,表达自己的态度以及承担的问题和责任。

此外,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施恩教授通过实验和调查研究,以职业定位为核心,提出了技术职能型职业锚、安全稳定型职业锚、管理权威型职业锚、变革创新型职业锚、独立自主型职业锚等五种基本职业锚。

结合职业性向理论和职业锚理论,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当在建立对自我的优势和不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这一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从而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有意识地强化职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充电”。

3、社会环境。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策、社会需求、个人的生活习惯、地域要求等,而对职业生涯规划影响最明显的是社会需求,这是职业实现的外因。

从理性的市场经济规律来看,产品是需求者获取某种功能或效用的载体,而需求者最关注的并非产品自身,而是该产品所承载的、他最需要的这种功能或效用,人力资源需求亦是如此。

因此,从职业供给单位(比如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角度来看,其对岗位人员的唯一要求就是该人员能够充分地胜任岗位需要,从而为其创造应有的价值,这是最根本、最为宏观的市场环境,也是现代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理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点。

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同样必须正视这一现实,以职业供给单位的职业需求为基准,结合自我认知,务实地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计划,从而将职业发展纳入人生规划之列。

只有做到这一点,在迈入职业之门后,才能真正做到“人职匹配”,从而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核心竞争力,即在普通的岗位上凸显自身“功能”的不可替代性,这正是如前所述的职业供给单位所企求和看重的。

除了这一宏观的市场环境外,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也应当充分考虑到自己对未来职业的地域要求、个人的生活适应性、婚姻家庭等客观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客观因素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落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于导致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走弯路”———尽管这些客观因素是可以克服的,其影响也并非绝对的———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最终是需要面对现实的,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复杂的现实因素。

对现实的“适应”过程中,必然需要对职业发展规划作出某些调整,一旦这些调整背离了职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其导向可能是现实与职业发展的不协调而出现职业重新抉择。

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很多毕业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工作一两年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比较强烈的失落感,甚至职业上的迷茫,直接因素源自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具体落实(实际工作)之间的落差,这种现象与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对客观因素估量不足有密切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14
对硕士研究生而言,报考研究生时通过对研究方向的选择有意识地进行了一次粗糙的职业定位,因而,与本科生相比,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更为明确,职业意志也更为坚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要素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指硕士研究生主动地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较为全面的理性思考和心理感知。
这种意识是显性的、慎重的,是本科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延伸和进一步强化,集中体现在报考研究生时对研究方向的选择上,甚至可以说,我国目前真正意义上的首次职业生涯规划主要集中在这一时期。
尽管职业发展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舒伯早期曾将职业生涯分为成长期(1~14岁)、探索期(15~24岁)、建立期(25~44岁)、维持期(45~64岁)、衰退期(65岁及以后)等几个阶段,后来又进一步深化为青年期(14~25岁)、成年期(25~45岁)、成年中期(45~65岁)等。
但从我国目前教育阶段的实际来看,从小学到高中阶段完全属于基础知识教育,在这一阶段,随着智力的健全和知识的积累,受教育者只能通过有限的认知勾勒出自己未来的人生理想,含有浓厚的“梦想”色彩,他们更不会主动地将接受教育与明确的职业指向联系在一起。
参加高考填报专业志愿,这是受教育者第一次结合自我认知对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作出的抉择,但是这种抉择是懵懂的,因为它建立在受教育者不完全的自我认知以及对“专业”自身以及社会环境近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作出的。
正因为如此,大学阶段的专业培养实质上也属基础教育,与前一阶段不同的是,该阶段进行的是专业基础教育,但这种教育并不意味着必然通向职业之路。
与前两个阶段不同的是,硕士研究生通过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和对未来的职业定位的认真思考,在酝酿研究方向的过程中,职业意识逐步形成并日益明朗化。
一般来说,对研究方向的最终确定,为职业定位和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研究生培养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因此,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相比而言,基点更为坚实,目标更为明确,职业意识的定格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恒久的心理基础。
2、自我认知。自我认知,是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包括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爱好、技能、情商、智商、价值、需要、思维等作出全面而准确的认知,是职业供给得以实现的内因。
这一方面比较经典且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是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霍兰德理论的核心假设是人根据其人格可以分为六大类,即现实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艺术型,职业环境也可以分成相应的同样名称的六大类,而且霍兰德对六种人格类型与职业环境类型的对应关系进行了深入探究。
他认为,人格类型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人们会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价值,表达自己的态度以及承担的问题和责任。
此外,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施恩教授通过实验和调查研究,以职业定位为核心,提出了技术职能型职业锚、安全稳定型职业锚、管理权威型职业锚、变革创新型职业锚、独立自主型职业锚等五种基本职业锚。
结合职业性向理论和职业锚理论,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当在建立对自我的优势和不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这一问题作出明确的回答,从而在研究生学习阶段有意识地强化职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充电”。
3、社会环境。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策、社会需求、个人的生活习惯、地域要求等,而对职业生涯规划影响最明显的是社会需求,这是职业实现的外因。
从理性的市场经济规律来看,产品是需求者获取某种功能或效用的载体,而需求者最关注的并非产品自身,而是该产品所承载的、他最需要的这种功能或效用,人力资源需求亦是如此。
因此,从职业供给单位(比如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的角度来看,其对岗位人员的唯一要求就是该人员能够充分地胜任岗位需要,从而为其创造应有的价值,这是最根本、最为宏观的市场环境,也是现代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理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点。
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同样必须正视这一现实,以职业供给单位的职业需求为基准,结合自我认知,务实地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的阶段性计划,从而将职业发展纳入人生规划之列。
只有做到这一点,在迈入职业之门后,才能真正做到“人职匹配”,从而在较短的时期内形成核心竞争力,即在普通的岗位上凸显自身“功能”的不可替代性,这正是如前所述的职业供给单位所企求和看重的。
除了这一宏观的市场环境外,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也应当充分考虑到自己对未来职业的地域要求、个人的生活适应性、婚姻家庭等客观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客观因素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落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于导致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走弯路”———尽管这些客观因素是可以克服的,其影响也并非绝对的———因为,职业生涯规划最终是需要面对现实的,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面对复杂的现实因素。
对现实的“适应”过程中,必然需要对职业发展规划作出某些调整,一旦这些调整背离了职业发展的长远目标,其导向可能是现实与职业发展的不协调而出现职业重新抉择。
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很多毕业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工作一两年就会在心理上产生比较强烈的失落感,甚至职业上的迷茫,直接因素源自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具体落实(实际工作)之间的落差,这种现象与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对客观因素估量不足有密切关系。
以上内容参考http://www.sdmynj.com/post/14987.html
以上内容参考http://www.sdmynj.com/post/14988.html
以上内容参考http://www.sdmynj.com/post/14989.html
以上内容参考http://www.sdmynj.com/post/14990.html
以上内容参考http://www.sdmynj.com/post/14991.html
以上内容参考http://www.sdmynj.com/post/14992.html
以上内容参考http://www.sdmynj.com/post/14993.html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