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尊重老师的故事?

古代尊重老师的故事

1、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06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其中一个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说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一字之师
唐朝有个和尚,法号叫作齐己。齐己和尚很喜欢写诗,写的也很好,可算是所谓诗僧。他有个好友郑谷,也是当时的诗人。因为他们都写诗,自然能谈得来。

有一次,齐己写了一首诗,叫《早梅》,其中有这么两句:"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过了几天,郑谷来串门。齐己和尚对他说:"我写了一首诗,你给我看看怎么样?"郑谷看了半天,说:"写得好,意境很好,情致也很高。但有一点,你写的是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早梅就是早开的梅花,一般不会数枝开,数枝就是开了一片啦,我觉得应该把数枝改成一枝。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这就显得这梅花是早开的梅花。"

齐己和尚一听,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说:"改得好!你真是我的一字之师啊。"因为郑谷只提出一个字的修改意见,但却堪称老师,所以叫一字之师。

毛主席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同志来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他特意邀请自己在私塾读书时的教师毛禹珠一起用饭,席间热情为老师敬酒。毛禹珠不胜荣幸,感慨地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主席却笑盈盈地回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汉明帝刘庄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

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一天他去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睡觉,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来时,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礼记》
第2个回答  2020-09-06
应该就是程门立雪,就是为了看望老师,呆在外面等
第3个回答  2020-09-06
程门立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