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古代打仗时,士兵在第一排很危险还要奋勇前冲?

如题所述

观看古装剧的时候,不少人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打仗的时候,总会有一大波人愿意在第一排的送死做炮灰,然而事实上,真的会有这种事情吗?难道他们不知道自己这是在送死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前面:因为第一排的士兵不但往往死不掉,还能拿到一大笔钱或者有机会得到爵位。

先说第一点,死不掉的前排兵。这些前排士兵很是特殊,他们可不是什么炮灰。恰恰相反,人家是军队里面的精锐。

古代王朝的变迁,必然伴随着战争。除了内部争夺统治权,还有对外敌的用兵。自从夏商朝以来,就出现很多的战乱,而且很多战争的规模很大,就比如秦末大乱的时候,秦国就调集了70万刑徒上战场来镇压项羽等起义军。又如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双方共计投入超过80万兵力。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打起仗来必定是有死亡的。三国时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根据《帝王世纪》,在汉桓帝期间全国将近七百万户,五千万人口。但到了公元263年的时候,魏蜀吴最终只有不到800万人口。人口急剧的减少,除了天灾等自然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是由于战乱所带来的,因此可以看出打起仗来是多么要命的!

其实当炮灰都是不愿意的,毕竟谁愿意去送死啊,如果不是因为没有办法,他们也是肯定不愿意在第一排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实那些第一排士兵在打仗的时候,是不容易被箭雨射到的,毕竟他们的手中是有盾牌的,而那些在后面的士兵却更容易被箭射伤。

而且前排的士兵一般也都是先锋部队,而且只有战斗力强悍的才会被选进先锋部队,而且有的时候打仗就只是打一波,而且只有前面的打出来气势了,后面的军队打的时候才会更有劲,而前排如果都不稳的话,那后面的就更不会稳了,还有可能会吓破胆。

首先、古代作战中,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势力的部队,作为第一梯队的士兵,都是经过挑选的精兵。他们拥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而且将领也会对他们非常照顾,所有的优良装备都会优先配给,保障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存活率。往往一次战斗打下来,他们基本上没有损失,反而是后续部队死亡率更高。

其次、他们更有机会立下大功,获得晋升的机会。刘邦手下大将樊哙就是靠着攻城战中的多次首登立下了大功,成为了刘邦倚重的大将。唐初名将薛仁贵投军之初仅仅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是其作为第一梯队的战士经常出生入死,这也为后来晋升积累了大量军功。

在作战过程中真正危险的时刻并不是冲锋,而是当队列被敌军冲散后才更加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士兵容易失去信心,所以会很轻易被敌军战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前面的士兵还是后面的士兵都可能丢掉性命。

在古代,其实士兵们也很喜欢冲在前面,因为在一排的士兵容易立战功,在历史上很多战绩卓著的士兵往往都是被安排在前面的冲锋队伍,他们一般都有丰富的作战经历,而且也比较英勇,所以很容易立功表现自己。

在战争中,如果一旦前排盾兵倒下了,这就离兵败不远了,相反如果前排兵屹立不倒势如破竹,那么全军的气势就提上来了,越战越勇。交战双方一旦其中一方阵型被撕毁了,基本上宣告着兵败,前排被冲散了,死伤越多,士兵逃跑的人数就越多,前面逃后面就跟着逃。这也是为什么重骑兵对于步兵阵型有着毁灭性的打击,没有拒马,让步兵硬吃骑兵的冲锋,就和送死没什么区别。

夺旗功”——在古代没电话,没手机,战场又嘈杂,所以一支军队通常是用旗帜和号鼓指挥作战,能够夺取敌方的旗帜的时候,也就说明对方失去建制溃败了。虽然说夺旗需要一些运气,杀敌最多的不一定能抢到旗帜,但是至少夺旗的人需要跑在队伍前面,跑最后一个渣渣都捡不到。在古代战争时,高级军官通常指挥预备队压阵,夺旗功一般会被运气好的低级军官或者勇猛的战士获得。

在战场上是有严格的军令的,畏缩不前者,杀! 临阵脱逃者,杀! 见死不救者,杀! 贪生怕死者,杀! 投敌叛变者,杀! 延误战机者,杀! 违抗军令者,杀! 泄露军机者,杀! 谎报军情者,杀! 动摇军心者,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