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14亿多人口,为何还生二胎?中国人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

如题所述

中国有14亿多人口,为何还生二胎?中国人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

地球上生物的增长曲线是几何级增长,即:2,4,8,16,32,64,128,几何级增长的数列,可以看作是指数数列,A的n次方;养活物种的现有资源的增长曲线是算术级增长,即:2,4,6,8,10,12,14,16,可以看作是成倍增长,A的n倍。

地球上的动物

我们人类也是地球上的一个物种,人口的增长也遵循生物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18世纪末,英国人口学家托马斯·马尔萨斯最早对人口增长的曲线做了数学上的分析,得出了人口增长是几何级增长,生活资料的增长是算术级增长的结论。

按照马尔萨斯总结出的模型,我们可以看到,几何级增长与算术级增长,在某一段时间内是平衡的,几何级增长是2,4,8,16,32,64,128,算术级增长是2,4,6,8,10,12,14,16,在2的1次方、2的2次方与2的1倍、2的2倍都是一样,到了2的3次方与2的3倍,开始拉开差距,但差距不大,越往后差距越来越大。

人类的婴儿

在地球上的自然界,物种的增长是几何级增长,养活物种的现有资源的增长是算术级增长,一个物种能够有多少,取决于它们所占领的生态龛。人类的人口增长模式与自然的物种的增长模式是一致的,但是,又有所不同,人类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增加食物的产量,所以,人口的增长从根本上来说是取决于技术创新的。然而,在农业社会,技术创新是有限的,而且有一个周期。

农业社会,每一次技术创新,都会带来谷物产量的增加,谷物的产量增加之后,人口就随之增长,但是,很快就会突破上限,当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谷物的增长速度,就会出现饥荒、战争和瘟疫,人口就会出现一次猛然的下降,恢复到原有的水平,于是,在这个基础之上,再恢复增长。农业的每一次的技术创新,都会带来经济总量的增加,但是不会突破上限,总是在前一个循环的基础上,有所增加之后,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再次循环,这就是所谓的“马尔萨斯循环”。

人类在工业革命之前的经济增长,始终摆脱不了“马尔萨斯循环”,这是农耕文明的特点。下面,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国古代的人口增长趋势。

人类在从事农业生产

西汉初年,中国的人口在1500万至1800万之间,从春秋战国到秦朝,都是战乱的年代,秦朝统一天下之后,并未好好地休养生息,故而,直至西汉初年,我国的人口一直都是在1500万至1800万之间徘徊,最多时在2000万左右。到了西汉末年,历经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之治,西汉的人口已增长到6000万。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就会增加,人口增加之后会导致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因此,西汉末年,社会矛盾十分的突出,再加上此时,全球气候又开始下降,自然灾害频繁,于是,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经历了战乱、饥荒之后,到了东汉时期,中国的人口只有2000万了,经历了东汉光武帝的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到了东汉末年,中国的人口突破到6000万。


三国时期,又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战乱,损失了1000多万人口,西晋建立之时,中国的人口只有3500万左右。西晋王朝的存续时间虽然并不是很长,但是人口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因为进入到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人口大约有5000万,说明西晋时期,人口数量出现大规模的增长,东晋十六国时期,人口也有所增加。南北朝的中后期,各个政权之间互相对峙,战乱不断,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到了隋朝初年,全国的人口数量只有5600万至5800万,都没有超过西汉全盛时期的人口数量。

从整体上来看,西汉末年至隋朝初年的人口增长,其实还是负增长,从6000万减少到5800万。

唐朝是继汉朝之后,我国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唐朝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朝全盛时期的人口数量是8000万至9000万,快要突破1亿了,人口增加之后,必然导致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到了唐玄宗的晚年,唐朝的开元盛世已经出现衰败的迹象,一场安史之乱下来,唐朝的人口损耗严重,安史之乱以后,全国的人口数量在6000万左右,又回复到了西汉时期的水平。

唐朝虽然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藩镇割据的现象依然存在,到了五代时期,更是一个大混乱的时代,五代时期的人口数量在3000万左右。

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大体上结束了五代时期的混乱局面,经过了北宋100多年的发展,北宋的人口已突破到了1亿,比唐朝全盛时期的人口数量还要多。当然,北宋的统治范围比较局促,当时还有辽、西夏、大理等政权,北宋的人口数量是1亿,西夏的人口数量是300多万,辽的人口数量是900多万,这样算下来,当时全国的人口数量已经突破到了1.3亿。

宋代的妇女和儿童

西汉全盛时期的人口是6000万,唐朝全盛时期的人口是8000万至9000万,北宋时期的人口则突破到了1.3亿,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里,上了3个台阶,也只不过是增长了7000万人口而已。因为农耕文明摆脱不了“马尔萨斯循环”,农业社会的经济主要就是农业,每一次的技术创新,都会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但是,无法突破上限,一旦接近上限,就会陷入战乱。

农业文明的技术创新,主要是改良种子、改进耕作制度、提高耕地面积等等,所有的技术创新,都受到了生物属性的制约,因为农业主要就是与动植物打交道。

北宋时期,中国的人口突破了1.3亿,南宋、金、西夏虽有对峙,但总体而言,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一直保持增长,南宋时期,中国的人口数量达到了1.4亿。南宋与蒙古之间的战争,人口损耗严重,元代初年,中国的人口大约在7500万左右,元代末年,增加至8500万,元末明初的战争又损耗了大量的人口,明代初年的人口数量在6000万左右,与西汉全盛时期相当。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但不占主导地位

明朝是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历经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到了万历年间,明代的人口突破至2亿。万历年间,明代的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达到了峰值,但为什么历史上有永乐盛世的说法而没有万历盛世的说法呢?因为此时又陷入了“马尔萨斯循环”,永乐年间,明朝的经济总量虽然比万历年间要少,但永乐时期的人口数量也少,明成祖是处于“马尔萨斯循环”的前端,万历皇帝是处于“马尔萨斯循环”的末端。万历年间,各种社会矛盾已经潜伏,到了天启、崇祯年间,开始显露,最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于是,又陷入了明末清初的战乱,经过明末清初的战乱,中国损失了约4000万人口,到了清朝顺治、康熙年间,中国的人口数量是1.6亿,未达到万历年间的水平。经过康乾盛世,中国的人口再一次突破至3亿,到了道光年间,中国的人口数量则达到了4.3亿。乾隆晚年,清朝实际上也陷入了“马尔萨斯循环”,康乾盛世已显露衰败的迹象。

乾隆皇帝画像

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个最有可能跳出“马尔萨斯循环”的王朝,但是明朝没有抓住新航路开辟的历史机遇,清朝则是没有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欧洲的农业经济也存在“马尔萨斯循环”,但是,自1500年以后,欧洲的人均GDP开始有了显著的增加,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通过在美洲进行殖民活动来攫取财富。到了1760年,欧洲又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持续到了1830年至1840年左右。人类进入到工业社会之后,就摆脱了“马尔萨斯循环”。

19世纪,英国人在西印度群岛种植甘蔗

科学技术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无限上升的可能,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虽然也有一个周期,但是,西欧和美国出现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并不会造成大规模的人口损耗,而且现代经济已经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风险降低到了最低。

现在全世界发达国家的人口,面临的反而是负增长的问题,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不是赶不上人口的增长速度,而是人口的增长速度赶不上生活资料的增长速度。西欧和北欧国家,大量的社会资源被闲置,这些国家必须引进外来劳动力,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国现在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而科技创新的上升空间,可以说是无限的。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同样也可以通过科技创新来驱动。因此,我们现在的经济也早就摆脱了“马尔萨斯循环”。

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口爆炸仍然是有很多负面影响的,地球上的人口不可能无限增长,因为这样的话,会超过环境和资源的承载力,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是不存在人口过多的问题的。我国正在迈向发达国家的行列,目前并没有面临人口负增长的问题,但是,我们要未雨绸缪,做好应对措施,适当增加人口数量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每个家庭来说也是如此,小孩多了,抚养成本会上升,看上去会拉低平均生活水准,但是,抚养成本的提高,同时也意味着人口质量在提高,每个孩子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将来,他们走向社会,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16
因为中国现在人口增长太慢了,而且人口老龄化加快,所以才要生二胎,中国人既不多也不少,但是年龄比例有点大。
第2个回答  2021-05-08
你告诉我生孩子需要几个人,两个人吧,=一个女生生两个孩子才能保持人口不变,如果再把意外死亡,等这类的要超过2个才行,现在中国年轻女人的平均生1点2个小孩,等于未来20个人剩余12个人
第3个回答  2021-01-15
中国现在还需要凭借人口优势来进行发展,现在的人口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所以才会开放二胎来增加人口。
第4个回答  2021-01-20
中国人口总体是在增加的,实行二胎政策是在国家能支持的基础上以大局为重,减慢进入严重老龄化社会的速度,激发社会活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