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厌恶金钱,甚至有仇富心理。小时候有自己的理想,喜欢专研,但是父母总是把钱挂在嘴边,说这能赚钱吗?

读书的时候,父母看到我做自己喜欢的事,又说,有心思放在你的爱好,怎么不把学习搞好,然后又拿钱搪塞我。走入社会后,对什么都没兴趣,父母又说我,你再这样就废了,你的理想呢,你目标呢?我觉得很可笑,当初不知道是谁把我的理想给浇灭亲生毁掉的

说到“仇富心理”,它一直根植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或轻或重,或少或多都在影响着我们对于富人的认知,也会影响我们的心理行为倾向和价值取向。
比如说在同学聚会时,我们是会认为开宝马车的同学就应该买单;家里有人富裕了,拿钱帮助身边的亲戚,那是天经地义的;闺蜜的婚房又打又漂亮,就认定有钱人的公子必定是花心又不顾家的。我们对于富人或比我们富有的人,难免会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甚至表现出厌恶、嫉妒、以及仇恨。这到底是人性使然还是错误心理,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先来说说“仇富心理”从何而来。第一从社会文化背景来看。自古以来,中国人喜欢追求平均主义,我们接受“要富大家一起富,要么一起穷”,但却见不得自己穷别人富。比如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这些都是追求平均主义的体现;儒家思想和错误的金钱观念,也造成了我们对富人的刻板印象。
另外,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人本身的心理问题才是产生“仇富心理”的主要原因:首先是错误的归因。也就是说你把富有和贫穷这件事算在谁的头上,凯利提出了三度归因理论。一归因于行为者。二归因于客观自己物,也就是行为者、制作者和他人。三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环境和关系。那么产生仇恨心理的根源就是我们把一切归因于客观自己物,也就是富人。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把所有的账都算在了富人自己拥有的外部因素上了。比如说他们有好的机遇、好的家庭条件,又通过自己合法手段和人际关系,才成为了富人。而我们自己没有一个好的机缘,也没有好背景,那么自然就很贫穷。其实这就是社会对比带来的挫折感。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们喜欢和同龄人比,喜欢和身边的朋友、亲人相比,喜欢拿自己有的喝别人比,更喜欢拿自己没有的和别人比,于是巨大的心理落差造成了我们的挫败感,于是我们就开始“仇富”。
很多人会说,现在的年轻人比过去的父辈更容易“仇富”,其实这是互联网强大的信息互通所带来的的,我们可以在手机上轻易地看到比自己富有的人。比如抖音上有陌生人晒车子、晒房子、晒首饰,朋友圈有亲友在晒旅游、晒奖金、晒工作等等,那么看多了之后,我们自然而然就会黯然神伤。这些比起过去年代,我们有了更多的对比对象,心理失衡带来的烦恼和焦虑犹如巨大的洪流,将我们的堤坝一次次击溃。
所以说中国人的“仇富心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愈演愈烈,他们不再仅仅是一种心理表现,它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人觉得穷理所当然,放弃努力,放弃梦想,遇到事情就对富人进行道德绑架;有些人甚至通过一些恶劣的手段去报复富人,以此极端行为去化解对于富人的仇恨。所以“仇富心理”导致的偏激或过激行为正在毁掉许多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化解这份仇恨呢?
第一,学会将嫉妒化作向上的动力。在仇富之前,嫉妒心是最初的萌芽状态,那么我们就要尽早的去消灭它。柏拉图说过“人性的本性将永远倾向于贪婪和自私,逃避痛苦,追求快乐而无理性可言。”于是,我们选择了简单的嫉妒放弃了更辛苦的上进,那么现在请你放下这样的想法,因为那些充满汗水和泪水的上进,才是可以给人生带来改变的动力源泉。
第二,做正确的归因。不论他人的成就还是自己的贫乏,我们都要去做正确的归因。看到富人身上那些正面的内因,比如说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严格坚守的自律等等,其实对于富人来说,他们富有的不是钱,钱只是一个结果,有时候他们富有的是格局,是思维,是胆识,是眼界,而这些恰恰是穷人缺乏的。
你要知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均,没有绝对的富有,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人生,我们要学会拒绝无止境的攀比,放下对富人积累财富过程的偏见,学会接受自己的拥有和不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