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从教已有30个年头,年龄有57岁了,可是至今还是小学一级教师,眼看我的同事一个个比我小很多的也被评为了小学高级教师,我为自己而感到很耻辱。今年我决定付出很大代价评职称,争取被评上。我现在正在着手准备材料,唯独差一篇教学论文,本人水平有限,不能写出好文章,哪位大师帮我写一篇,题目我已经想好,可以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谁能帮帮我呀,我本人表示十分的感激!求求你们了。

语文课堂,难舍的旧梦

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高质量、高效率地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就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心智、语文情意等有机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素养。学生语文素养能否提高,关键在于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能动的课堂”
(一)动口。
动口是指能够让学生主动提问,认真、积极回答。它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选择时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动口。
1.书要让读。
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说明读书就是要读,而且要认真读,反复读,读得滚瓜烂熟,这样自然就会理解文章的内容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读”作为一个重要环节来处理。
2.问题要让答。
问题的难易与学生基础的差异是课堂中不好处理的一对矛盾。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材而问,要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积极鼓励学生回答,要给学生回答问题的空间,切忌替学生回答或武断地否定学生的答案,要充分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给予鼓励。
3.疑点要让问、议。
陶行知先生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生天性活泼,好奇心强,对新鲜、稀奇的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正确引导,鼓励学生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动手。
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样他们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体现,思维才能得到拓宽。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烟台的海》时,只引导学生对“冬天的烟台的海”的段落进行了分析,而把课本中描写烟台“春”“夏”“秋”的部分留给学生自己去理解。这样教学,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拓展训练的目的。
(三)动脑。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只有不断地思考,人的智力才能不断地提高,思维才能不断地拓展。因此,教师要认真备课,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动脑,拓展思维。
二、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必须揭示文章蕴含的道理,让文章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受到文章的感染,与作者心心相印。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的内容。《海伦•凯勒》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海伦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方法,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海伦在回忆自己的这段学习生活时,是怎么说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海伦的这一段话。(生读。)
师:海伦是怎样练习说话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朗读体会。
生:“海伦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她每天坚持练习,练习,练习……”
师:“夜以继日”是什么意
思?
生:就是白天晚上不停地练习。
师:读了这段话,你觉得海伦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词句能看出来?
生:我认为她有着顽强的毅力。从“她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朗读……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读对了为止”这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师:你觉得该怎么读这段话呢?
生:要突出“夜以继日”“反复”“甚至”,三个“练习”要越读越慢,要表现出经历的时间长。
师:同学们,读了海伦的话,你觉得自己应该向她学习什么?
生:像她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
生:像她那样热爱生活。
生:学习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真实的感情是朗读的灵魂,只有了解了文章的中心,掌握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学生才能正确地表达出每一句、每一段乃至全篇的思想感情。学生理解了文章的重点词句,有了真实的感受,品味出语言文字的内涵,才能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语文课堂需要创新,但语文课堂不能丢掉本真。本真是“吹尽黄沙始见金”的传统,是语文课堂难舍的旧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新课标下如何有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探讨,提出了创设情境、有效提问、巧用评价及读练结合等相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新课改以来,对阅读教学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层出不穷。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树立“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而教”的理念,关注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作相关策略探讨。

  一、策略一即引趣激兴,创设情境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1.实体情境。教师充分利用实物指导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此法尤其适用于中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如教材中的《要下雨了》,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观察“鱼出水面,燕子低飞”这些自然现象,了解下雨前动物的特点;又如《找春天》、《秋天的图画》、《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
  2.模拟情境。教师根据讲解的需要,可运用电教手段,如放幻灯和录音带,使学生获得形、声、色的直观感觉;或出示相关的摄影、图画,再现教材中的情境;或根据课文内容,师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能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寓教于趣,寓教于乐,提高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3.语感情境。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也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当公鸡的图象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大公鸡,它红红的冠子,漂亮华丽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公鸡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
  4.想象情境。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 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中小男孩捡鱼这一片段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想象他在捡鱼扔鱼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鱼着想,为小男孩着想。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整堂课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策略二即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上,使自己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布衣元帅》一课,上课伊始,可让学生质疑提问:什么是布衣?布衣和元帅好像是不相干的两种人,怎么会连在一起?由于问题来源于学生,在学习文本时,他们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去解决这些自己心中的困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想象,这堂课的学习会因了学生解决课前问题的浓厚兴趣而轻松愉快。小学语文教材中类似的课题很多,比如《玩出了名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项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王老师就是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他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了王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
  3.抓主要线索提问,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改中提出了自主学习,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朱熹也曾说过:“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自主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在文本教学时,教师如果抓住主要线索教学,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好汉查理》一文中,查理的变化和杰西的言行是两条主要线索,为了让学生明确“查理有哪些变化?查理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我让学生读悟交流,感受查理的变化,提问:查理有哪些变化?你找到了哪些句子?然后相机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谈感受:a.“不,好汉查理从来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b.“谢谢!”查理显得彬彬有礼。c.“当然可以。”d.“查理虽然调皮,但说话是算数的。整整一个暑假,他每天都陪杰西在草地上玩。”e.“杰西,我会做个好汉。”通过这几句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引导学生体会到查理确实变了,变得有礼貌了,变得诚实、守信了,变得有上进心了,自信了。由于所提的问题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整堂课避免了出现“满堂问”的现象,学生在读中思议,在读中质疑释疑,在读中理解感悟,学得自主,学得愉悦,学得扎实。

  三、策略三即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四、策略四即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对低段学生而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其次以说代写,融口语训练和思想品德为一体。比如可以看动画说,用词语说,想象说,联系实际生活说等等。如在教学《浅水洼里的小鱼》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进行了两个拓展训练:1.出示海底世界画面,说说小鱼会对小男孩说些什么?2.如果你看到了一种受伤的动物,你会怎么做?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把问题引申到实际生活中。高段的练笔形式多样,如仿写,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等,我们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相关练笔。

  参考文献:
  〔1〕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2〕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3-09
真遗憾,我也写过一篇同一题目的论文,而且获得了奖项,可惜由于电脑快掉,荡然无存。
第3个回答  2009-03-07
我好意思,我做教师才两年半,经验不足,不敢班门弄斧
第4个回答  2009-03-06
那是你的问题,这么多年没长进,不过没关系,你要退休了,什么都无所谓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