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中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是什么意思?

000000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句话的意思是“舍己为人”,它表示一种敢为别人牺牲,一种经世济民的精神,也是一种勇猛精进,拯救人心,改造社会风气的精神。

佛教《地藏本愿经》说地藏接受了释迦涅槃前的重托,立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等宏誓大愿。

扩展资料:

大乘佛学本来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敢精神,这是佛教救度众生脱出苦厄积极入世的一面。

《我不入地狱》是2004年由周星驰担任导演、编剧兼主演的《功夫》华语电影中的插曲,即影片开始后,斧头帮拿着斧头跳舞的那一段舞蹈插曲。

地藏菩萨,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世中,曾经几度救出自己在地狱受苦的母亲;并在久远劫以来就不断发愿要救度一切罪苦众生尤其是地狱众生。所以这位菩萨同时以“大孝”和“大愿”的德业被佛教广为弘传。

参考资料:我不入地狱-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2-07
  简单的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舍己为人”。它表示一种敢为别人牺牲,一种经世济民的精神,也是一种勇猛精进,拯救人心,改造社会风气的精神。

  解释
  大乘佛学本来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勇敢精神,这是佛教救度众生脱出苦厄积极入世的一面。如民间最常说的“十八罗汉”即是已修成正果,但不住涅槃的人物,他们受释迦摩尼佛祖的嘱托,常住世间,为众生福。
  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面临生存危机,佛门子弟也有处于末法时代之感。面对如此大灾大劫,岂个“遁”字了得?作为士大夫文人来讲,懦怯无为、因循保守、言而不行的群体性格,就是使这个社会长期得不到改造的一种消极因素(但本人认为这种性格也有积极的一面,但处于特定的时代环境下,就需要做出改变了)。应该代之以为救度众生甘愿入地狱的大无畏佛教精神。当戊戌变法失败,面临生命危险的紧急关头,谭嗣同拒绝逃生机会,可见,他正是以这种捐躯的壮烈行为,来唤醒民众的觉悟的。
  其后的章太炎也指出这种勇猛精进的大无畏精神来自坚定的信仰,梁启超进而认为: “佛则有一绝对无限的大欲在前,悬以为目标,教人努力往前进……佛对于意志,不仅消极的制御而已,其所注重者,实在积极的磨练激励之途。”
  这里指出学佛者的修习,并不仅仅是消极地克制欲望情感,而是在于积极的磨练意志,激发志气。这种佛学精神发扬到革命事业中,就是要彻底去除一切私欲。只有这样,才能勇往直前,没有任何缚累牵挂。对于革命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种种艰难困苦、威胁危险,不但不可惧怕,而且要视为磨练激励的好机会。佛门常说,有因无缘不能结果。如果说普救众生是因的话,那么艰难困苦即是缘,只有因缘和合,修行人才能开悟,也才有可能取得正果。同样,革命者虽有献身民众的宏大志愿,如果不经历种种艰险危难的考验,也不可能百炼成钢,成熟为一个真正的革命家。
  在此一时期,杨度还提出“新佛教论”,他虽然曾经主张君主立宪,但后又支持国民革命,晚年又加入中国共产党,究其一生,总还是以寻求真理为主。总合章杨二家之说,都是主张了却生死,去除我执,从而树立无缚无累的彻底革命精神。只有众人都奋不顾身,一扫怯懦自保的习气,社会才能得到彻底的改造。换言之,人们在改造自己的同时也挽救了广大众生。
  1926年,国民革命浪潮席卷全国时,不少佛教徒也投身其中。当北伐军出师湖南时,湖南的民众佛教协会就曾经提出过以 “ 大慈大悲救人救世精神努力革命”口号,他们还组织了一千多僧人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在战争中, 一些僧人还献出了生命, 实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舍己救世宗旨。
  佛教的慈悲观对中国文化影响尤广尤深。利他主义的慈悲观渗透在全部佛教教义中。慈悲就是怜爱、怜悯、同情。慈是给人以快乐, 悲是解除人们的痛苦; 慈心是希望他人快乐, 慈行是帮助他人得到快乐; 悲心是希望他人解除痛苦, 悲行是帮助他人解除痛苦。佛教的布施视为一种出自慈悲喜舍心、清净菩提心、广大平等心的道德行为, 不能期待报酬、期待功德, 与民间佛众的福田求报不一样。
  佛教慈悲主张博爱而众生平等,以己度人,尊重一切生命的同情心,自利利他的博爱心 ,是要普度众生 , 脱离生死苦海 , 所谓慈航普度。所以菩萨行是大乘佛教的理想人格 , 地藏菩萨有“地狱未空 ,誓不成佛”的大愿。我不下地狱 , 谁下地狱 , 是一种伟大的情怀。利他主义的慈悲到中国民间以后 , 变成利己主义的东西 , 慈悲精神变为福田主义。人们认为布施和放生为修功德 ,使自己死后得善报 , 往生极乐世界 , 是利己主义的 , 是从现实利益出发的。中国文化缺少宗教情怀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理结构 , 实用理性使人们非常执着于现实生活和现实利益 , 而很少有洋溢悲悯精神的宗教情怀和追求精神天国的献身意识。
  在佛看来,救度众生,是一切诸佛的欲望(不是凡夫的欲望)——准确的说是大愿力,诸佛心地清静,视一切众生如同自己的子女,子女受苦,父母当然要去救,可以以佛身现形,地狱众生由于自己的业力关系,看不见啊,没办法,就得化身成地狱的众生的形象,外表他们一起受苦,有可共同语言后,就可以教化地狱众生了。
  只有诸佛如来他才肯到五浊恶世去示现,这正是地藏菩萨的精神,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是最苦。这些苦难众生,我不去帮助他,谁去帮助他?愈是苦难的地方,愈要到这个地方去教导、去帮助大家。只要这些苦难众生肯接受,佛菩萨就来了;不肯接受,佛菩萨想帮助也没法子。能信、能解、能学,佛菩萨一定出现在这个世间。
  儒家的人文精神也体现在“救民于水火 的信念目标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救世献身的热忱,虔敬无欺的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忧患意识和力行实践的行为方式。它熏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为民请命的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甚至生命。

  出处
  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佛教《地藏本愿经》说地藏接受了释迦涅槃前的重托,立下“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等宏誓大愿。因而他现身在人、天、地狱六道之中,广设方便,救度苦难众生永离痛苦。所以地藏菩萨获得了“大愿地藏”的称号,密宗称他为“悲愿金刚”。
  根据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地藏本愿经》是中土撰述。而“十殿阎王的名称最初出自《预修十王生七经》。”此经“作者署名为‘唐成都府大圣慈寺藏川述’,说明它不是印度的佛教著作,而是出自唐代末年中国和尚之手。”而十殿阎王之名称亦大多由中国佛教所创。由此可见西方来的地藏信仰已完全中国化了,成为中国社会意识的一部分而被很多人所接受。
  是佛教在理论上的中国化,中国的佛教徒常常以释迦牟尼舍身饲虎、割肉喂鹰为例,以佛陀所说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唯入地狱,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地狱、而且庄严地狱”,以及地藏王菩萨所说“地狱未空,誓不成拂,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为根据,提出一整套出世即入世的理论。
  至于为什么正是在隋唐时期地藏信仰特别盛行呢?有人认为这是在新罗王子金地藏来华作为地藏菩萨的应化及赐额化城寺后开始的。但是笔者更倾向于另一些学者认为的:“末法时代”的忧患意识是地藏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占察经》中明确提到,于正法灭后,像法欲尽,及入末世,如是之时,众生福薄,多诸衰恼,国土数乱,灾害频起,种种厄难,怖惧逼绕。我(佛陀自称)诸弟子,失其善念。……
  还有人说是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不过原文好像没这句话,是后人根据意思编的。地藏王菩萨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愿渡尽一切恶道众生,然后才成佛果。
  还有一说,这句名言并不是佛教的话,在佛经里也找不到出处,更不是地藏菩萨所说。
  地藏菩萨曾有悲誓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但佛经也没有这句原话。《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有一段光目女发愿的话:“若我母永离三毒及斯下贱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对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却后百千万亿劫中,应有世界所有地狱、及三恶道诸罪苦众 生,誓愿救拔。令离地狱恶趣、畜生、饿鬼等。如是罪报等人,尽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觉。”光目女是地藏菩萨的前身,地藏菩萨的四句大愿应该是从光目女的愿言概括出来的。
  还有人说这句名言在古希腊已有流传,它实际是表示一种敢于为别人牺牲的精神,有一种代人受过的意思,因为地狱没有人愿意去。
  但在佛教的观点来看,大多数人不管愿不愿意,都可能入地狱,是随业力到地狱受报,一旦地狱现前,是无可逃避的。而佛菩萨慈悲广大,法力无限,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在哪里都可以度,不入地狱。
第2个回答  2014-10-12
地藏菩萨的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度众生的特点:那里最艰苦,就到那里去。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最艰苦的地方,当然是地狱。所以地藏菩萨的工作对象,是在地狱里度极重罪的众生,那些恶贯满盈的众生,只要改恶从善,至心诵念地藏菩萨圣号,可以解除一切苦厄,使地狱相,隐而不现。医生治病,要注意防与治相结合,地藏菩萨度众生也是如此。对已堕地狱的,令其离狱。但工作的重点,还是放在末堕地狱的众生身上,如何令其护持善根,永远不造堕地狱的恶业。在《十轮经》卷三,介绍有四类十一种罪,能使人堕入地狱。(一)五无间罪:①杀父,②杀母,③杀阿罗汉,④出佛身血,⑤破和合僧。(二)造五无间四根本罪:①杀、②盗、③淫、④妄语。(三)谤正法。(四)疑三宝。若人犯上述十一种罪中的任何一种,必堕无间狱中。地藏菩萨向人们广泛宣传这十一种罪是堕地狱的种子和因缘。使人们认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特别要认清堕地狱的极恶业,才能避恶趋善。不造此类的恶业,就不受恶报,免堕地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2-20
意思是他觉得人类是弱智,所以逗你们丫的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