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欲望的之间的关系

详细的问题说明,有助于回答者给出准确的答案

感觉 :
ɡǎn jué
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在人脑中引起的反应,如苹果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通过视觉可以感到它的颜色,通过味觉可以感到它的味道。感觉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是形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基础。
【感情】①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动感情。②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他对家里的小猫产生了特别的感情。
肉体的感觉体验在意识上得到反映,人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肉体感觉。肉体生理变化产生的感觉体验称为生理感觉。人们总是追求一些生理感觉:舒适的、安宁的、愉快的、幸福的……这些人们所追求的就是顺应的生理感觉。人们总要摆脱另一些不顺应的生理感觉——痛疼的、饥饿的、寒冷的、炎热的、苦的、悲伤的、愤怒的……肉体体验。摆脱不顺应的生理感觉,追求顺应的生理感觉是人的动物本能需要,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反它是决定人的意志的、转移人的意志的。是本能的需要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意识与心理产生摆脱不顺应生理感觉,追求顺应生理感觉的主观欲望与要求,形成主观世界。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是人的精神与心理根据。

如果继续追问,我们还能认识顺应生理感觉对满足生命活动的客观需要的意义。生命肌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存在着三方面的客观需要:一是环境条件对人体的影响适合肌体生命活动的需要;二是从环境中得到生理物质的需要;三是肌体进行正常活动的正常功能组织的客观需要,也就是健康需要。这三方面的实际需要情况都有生理感觉意义,都产生相应的生理感觉。顺应的生理感觉表明三方面的情况是符合生命进行正常活动的客观需要的。否则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得不到保障,不利于生命活动,甚至有生命危险。正是因为有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驱使生命活动(无论生理代谢、思维与心理还是行为活动),才使动物表现出服从顺应生理感觉需要的生活行为。动物以自己的行为功能与环境对象进行作用,顺应自己的生理感觉。顺应生理感觉的行为具有满足生命生活的客观需要的生命意义。人在摆脱饥饿、痛疼、疲劳……等不顺应的生理感觉,获得顺应的生理感觉,感觉到舒服、安宁、高兴、愉快时,就满足了生命生活的客观需要,处于舒适的、有利的、好的与环境关系之中;生理物质的需要得到保障;致少还没有病疼,生命得以进行生命活动。人的主观欲望、要求在行为方式与环境对象相互作用产生的感觉变化的记忆与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与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有一致性,与生命活动的客观需要有一致性。实现主观欲望与要求,就顺应了生理感觉,顺应了生理感觉就适应了生命生活的客观需要,使生理代谢活动根据遗传规定进行,符合健康需要。

而生理感觉取决于肌体与外界关系(通过包括肢体行为、语言、表情行为发生的关系;大脑对外界的思维认识发生的关系)。主观欲望表达着产生顺应的肌体与外界关系;摆脱引起不顺应的肌体与外界关系:摆脱不顺应的生理感觉的肢体与外界关系。认识使主观欲望与要求、行为方式、环境条件与对象等三方面因素与生理感觉在生活中通过记忆与认识在意识上建立了对应关系——一定的主观欲望、要求的实现通过相对应的行为方式作用于特定环境条件、对象,产生顺应的生理感觉;一定的行为方式与一定的环境发生关系产生一定的生理感觉;一定的不顺应的生理感觉只能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作用于一定的环境对象才能消除,获得顺应的生理感觉。这种知道感觉产生原因的意识与感觉之间的关系就是人的知觉意识。建立了知觉意识人们训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产生什么样的感觉:为了获得顺应的生理感觉根据关系就并对产生顺应的行为与不境关径流知道应该怎样做。受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驱使的精神世界的思维与心理活动遵循着一条最基本的原理进行活动——根据自身的行为素质与行为能力、环境条件与对象的知识产生符合欲望的、最具行为有效可行性的目的要求,即产生自己认为是满足欲望、达到日的的最佳方式的认识——以最小代价、最便捷的最有效可行的目的要求与行为方式。遵循最有效可行的思维基本原理,人们总是根据自己认为是实行起来效果最好的、或者总是根据自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有最好效果的认识进行生活。虽然有时故意想使行为慢下来,那是因为还有其它目的需要兼顾。思维与心理活动根据最有效可行的需要在主观欲望、要求与实现欲望的行为方式、行为的环境对象的对应关系进行认识活动,产生目的要求,使生活方式的选择局限在唯一的、少数的可选择的范围之内。当然也是不得不如此的生活选择。这是一切人性现象的秩序、进步、发展的最终根据。

对熟悉的、早就知道的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思维过程,被潜意识化了。在潜意识的思维过程中,有意识的认识过程被简化掉了,什么样的生理感觉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象的感官感觉信号的情况下,直接产生控制行为的信号、或者直接产生控制心理感受的信号,行为与心理感受自动发生。在很多情况下,这样自动产生的行为、心理感受又是不容易用语言描述清楚的、或者不便于说出的,更因为潜意识的思维过程的多成份,或是因为不被注意的,那就更难说清楚了。尽管如此,人的灵魂并不是无缘无故的、玄虚的、唯心的。而是有根据、有理由的。这些根据,理由就是符合习惯的,个性认识的。如果对人的心理分析是违背习惯、个性,让被分析者大吃一惊,觉得不可思的(如果被分析者不致于被分析者的职业权威吓到,失去将分析者的话语与自已的习惯、个性认识相比较的头脑的话),那就是无稽之谈。因为人的心理、个性、主观精神世界是由那些根深顽固的习惯性思维认识形成的。思维与心理不是本文的讨论的范围,本文讨论的是支配思维、心理活动的主观世界的精神结构之组成成份。

生理感觉与主观欲望

初生婴儿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没有主观欲望,没有我要我想等主观表现,只有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与一点与一点比一般动物更少的行为本能。只是生物意义上的人。初生婴儿降生后,开始以极少的本能行为与有人性关怀的生存环境发生关系。正常情况下,婴儿以本能行为与环境发生关系就能顺应生理感觉,获得继续生存的保障。比如吃母乳的本能行为消除不顺应的饥饿感,保障对能量、营养、水分的生理物质需要。有痛疼就本能地哭泣,以提示看护人消除导致痛疼的原因,事实上消除了对肌体的不利影响的因素。婴儿在以本能行为与环境对象发生关系以顺应生理感觉的生活经历中,产生了以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与什么样的环境对象发生关系所产生的生理感觉变化的记忆,并开始了在记忆基础上产生思维活动。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什么感觉,为了摆脱不顺应的或者为了追求顺应的生理感觉应该以什么行为方式与环境对象发生关系,开始产生知觉感与知觉意识。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就会根据记忆与认识产生欲望,对记得或认为能消除不顺应生理感觉的行为方式与环境对象的作用关系产生实践欲望,对记得或认为产生不顺应的生理感觉作用关系产生摆脱的欲望;对记得或认为能产生顺应生理感觉的与环境关系产生实践欲望。比如婴儿慢慢记住了饥饿时吸吮(本能行为)母亲乳头有消除饥饿的作用,那么在饥饿时就会产生吸吮乳头的实践欲望。消除不顺应的饥饿感的本能需要就转化成了吸吮乳头的欲望。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在记忆基础上的开始转化为欲望。欲望的产生标志着人的主观世界开始成长,婴儿开始了成长为真正意义的人的成长过程。随着婴儿知道得越来越多,知觉感与知觉意识越来越丰富,记得或认识到越来越多的感觉变化原因,顺应感觉的方法也越来越多,欲望与要求也因此而越来越多。同时,欲望的产生也标志学习能力的产生。婴儿的行为开始逐渐摆脱本能,习得性行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丰富,通过学习获得的本领(行为能力)与环境作用,以顺应生理感觉。婴儿的学习使有感觉意义的环境对象的记忆也越来越多。最初学会标别的环境对象物是母亲乳头,然后是好吃的、母亲面孔等等。

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需要是人与动物的共同之处,又是什么原因使得人的表现如此超越一般动物呢?人人都可能会说是人的聪明。在心理上,人人共同的认识就是正确的。

动物有动物的聪明,有动物的学习能力,动物能记住什么,其欲望也就与之对应,在能记住的范围之内。动物能记住的都是能以自己的肢体行为直接作用于环境对象达到可以顺应生理感觉目的的行为关系。进食是以顺应生理感觉的吃的行为动作作用于与环境食物对象的行为关系。直接达到进食目的的肢体行为是对食物的寻找与追踪。这种寻找追踪是没有技术的、简单的。没有技术性是条件反射式的行为的特征。动物不能学会以技术性行为改变生存的环境条件,利用环境条件达到顺应生理感觉的目的。虽然有些动物看起来是能以改变环境条件的有技术的行为方式生活。比如做巢,甚至会储存食物。但这不是它们学会的,而是先天遗传的,而遗传只能使动物具有一种这样的生存技能。即使一些特别聪明的动物是可以学会利用环境条件,改变环境条件达到目的,但那也只是一点点而已,远不及人类。正是因为动物只能记住以直接顺应生理感觉的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方式与对象的作用关系,欲望的范围也仅局限于以肉体的顺应为目的的生理欲望(还有以另一种形式产生的玩乐与好奇欲望)。身体出现了什么样的不顺应的感觉,就会产生什么样的顺应生理感觉条件反射式的行为方式,只为了能直接达到顺应生理感觉的目的,以满足生理欲望。

动物的欲望表达了顺应生理感觉的行为过程的需要,体现了时间因素的作用。动物可以学会预先为顺应生理感觉的需要而准备的行为。比如为了进食预先开展寻找、追踪食物的行为。没有睡眠的、没有学习能力的完全靠本能行为生存的最愚蠢的低等动物也会寻找、追踪食物,但它们的本领不是学习来的,有巨大的生存障碍。有欲望的动物能以学会的先期行为为直接顺应生理感觉作准备,有巨大的生存意义,大大提高了动物的生存能力。但是在动物提前采取行为时,环境对象还没有对肉体构成直接的肉体影响。现如蚊子还没有叮上自己,狗还只是吠叫着向自己冲去,没有开始咬,还没有疼的生理感觉。这时候动物是怎样开始有预先的顺应生理感觉的行为反应,以避免被狗咬或蚊子叮上?在学习中产生了欲望的动物有一种新形式的生理感觉——情绪感觉的产生。饥饿的动物一看到食物就条件反射式的产生了要获得食物食用的欲望,同时条件反射式地产生了不顺应的情绪感觉。感到焦急、不安等等。顺应生理感觉的本能在此转化为顺应情绪的本能。它要摆脱不顺应的情绪感觉。只有当动物达获取食物的目的时,动物才能消除这种不顺应的情绪。在顺应情绪的本能需要驱使作用下,动物采取达到目的行为。达到目的欲望消除,不顺应的情绪消除,获得情绪感觉的顺应。

人的聪明是在动物的聪明基础上的又一次飞跃。因为人是能回忆的,是有意识的,能进行思维认识的,因而是更聪明的。回忆的功能能使事物的变化过程记录在脑海里得到重现,表达为意识。意识根据语言进行连接因使回忆象录像一样在意识里放影。事物内在的性质、规律关系,是不能看见、也不能听见的,是不能直接产生记忆的。但当人类会使用语言后用语言符号对事物变化过程的必然性进行命名,用语音符号在进行相互交流中大量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关于事物内在的性质、规律、关系的意识,反映比动物条件反射更复杂的因果关系。使人能够根据事物的内在性质、规律、关系进思维活动。动物的肚子饿了,只能条件反辞去式地去觅食。而人的肚子饿了,有很多技巧方法获得食物。人有极明确的时间观念,对事物变化过程、因果关系认识极为明确。人知道为保障自己有食物,可以预先种植作物,也知道积累财物,交换食物。而动物是永远弄不清钱与食物的间接关系的。也永远弄不清对生理感觉间接关系的影响,动物的行为方式条件反射式的自动地发生,不存在知不知道、应该怎样作的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过程也是没的记忆的。因为它们是不能回忆的、无意识的。因为认识到与生理感觉最终产生影响的各种与自我关系的作用,人的欲望的范围以运动超过了动物生理欲望与玩乐、好奇心的欲望的范围。人的聪明有一个成熟过程,认识能力也是经过发展过程提高的。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人变得越来越聪明,随着越来越聪明,越能认识把握复杂的因果关系,欲望所及范围也越宽广,人越成熟。

婴儿、幼儿阶段,人的智力处在初级阶段,基本不具备思维能力,大脑反应基本与动物一样是条件反射式的。欲望也仅仅有局限在玩乐、好奇心与生理欲望。也许人们会反问:动物与婴、幼儿不也懂情感吗?动物不也要维护自己的威严吧?这种情感与威严超出了生理欲望的范围。实际上动物与婴幼儿的情感、威严仅仅局于环境对象对自己的顺应肉体生理感觉条件射式的反应,或者满足生理欲望与玩乐、好奇心欲望的条件反射式的反应现象。不能理解情感与尊严关系的更复杂作用,不能与人的情感、尊严相提并论。

但人仅仅是为了这些欲望活着吗?如果是那真是太乏味了会象机械人那样乏味。很显然,人还有玩乐与好奇心的欲望、美的欲望、幽默欲望。后一类的欲望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情趣。但是这一类欲望的产生并不是直接根据生存需要的认识产生的,而是直接根据顺应心理感受的需要产生的。这一类现象的感官感觉信息(视觉与听觉)进入人的大脑结构,引起大脑结构的反应,大脑结构的反应引起心理感受的反应。为了追求顺应的心理感受,对引起顺应的心理感受、产生感官感觉信息的感官感觉方式产生欲望。比如:看到什么东西让人很舒服,为了这种很舒服的感觉,产生了看到这种东西的欲望(美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为了直接顺应心理感觉的需要才产生的。与前一类欲望的产生是刚好相反.

情 感
情感和情绪都是对事物的直接的态度、体验。人们对自己所知道的东西,或做过的事,不能漠不关心,所以在感知或想象事物的时候,总抱有特别的态度:满意或不满意,愉快或不愉快,积极或消极。情感比较稳定、持久;情绪则是比较短暂的激动的状态。象自尊心、自豪感、热情之类属于情感,它们在人们的生活实践过程中,继续保持,经久不衰,形成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象愤怒、惧怕、狂热之类属于情绪,它们持续不久,便可消散。不过情感和情绪的程度,有时也很难划分,所以把它们合拢,简称感情。情感的复杂化、习惯化、系统化就是情操。
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发生发展的,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刺激物对人们发生信号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而引起的。感觉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特性,而情感则反映人们对于这些特性,象颜色、声音、气味所抱的态度,有满意和不满意的区别。情感伴随着感觉而发生,没有感觉便没有情感。聋者不觉嘈杂声音之可厌,盲者不知秀丽颜色之可喜。在心理学上,把和感觉直接联系的情感称为情调,触景生情,生的都是情调。
一种感觉可以产生多种情感。同样,同样的情感可从不同的感觉获得。 情感和知觉联系着。情感不仅依存于感觉事物的个别特性,而且依存于事物整体所代表的意义。
情感也和记忆联系着。想起过去,会使感情发生很大的变化。
有了思维,情感反映的内容就更深刻,范围更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28
拥有了婚姻 自然就拥有性 婚姻的双方都有权利和义务过着双方都需要的欲望生理需要生活

有很多人 在结婚几年以后 开始有了婚姻以外的性,也许是交易性质的,也许是养了情人。如果说从道德上来讲。那么这个人不管是道德上,人品上,良心上,都不能说他是对的。如果从其他方面的情况上讲,也许他是逼不得已。但是我唾弃那种拿婚姻不幸福当借口而在外面出轨又养情人又大叫自己的婚姻的悲惨又不离婚的人。

很多人对婚姻以外的性觉得很正常。觉得这在现在的社会是很常见很普遍的现象。可是要知道这样的现象带来的后果却多的不能在多。 当婚姻双方的一方有了婚外性,那么导致的结果是夫妻感情破裂,如果没有孩子。了不起骂骂吵吵,当然也会有很过激烈的行为,也许有人会受伤,也许有人会闹自杀。如果有孩子,那么别看孩子不过6.7岁或者在大一点的。即使这样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己的记忆能力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会觉得家庭不幸福,他们会记恨,他们会知道什么叫婊子,什么叫破鞋,什么的小白脸,什么的白眼狼。如果父母离婚了,那么他在自己的小朋友那里会觉得自卑会羡慕别人有自己的爸爸妈妈,而我的爸爸妈妈谁知道和谁在一起呢?孩子因为婚外性所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远比这多的多。 不说孩子,不说离婚。婚姻的双方有一方出轨,家里知道了冷战,感情破裂,但是却不能离婚,理由有n条,一方继续在外会情人,或者家里不知道继续养情人。导致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也就是这个情人,轻点被人指指点点,口水吐吐,重者闹上门去,他(她)要取而代之。或者怀孕了,需要去医院,或者多个没地方登记户口的黑人孩子出生。恶性的循环就是越是感情深 想要的就越多。不管是金钱,感情,时间上,都是极大的浪费。婚外的性和情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不是我说的这些就包括的了的。这种关系和感情,是每一件事,每一次约会,每一次性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婚姻以外的性或者情受伤的永远是婚姻里的两口或者三口人,在加上婚姻外的那个无辜者。

欲望是每个人的正常生理心理潜意识里的一种表现
感情是每个人想要 想断 不想要 断不开的一个借口
只有适时的控制自己的欲望 只有明白爱的真正意义
你才能知道 爱一个人 是需要他(她)幸福 而不是破坏
不是带给他(她)伤害 66666666希望可以帮你
第2个回答  2008-12-28
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回答,写一点自己的体会吧。
情感与欲望,简单一些可以将其看做超我与本我,无论是情感的升华,还是欲望的发泄,对个人来讲都是有极大裨益的,两者没有是非对错之说。超我浮华,过甚也可以伤到他人,本我自私,控制好了也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仿若一柄剑的两刃,靠的是主人的驾驭能力,主人应该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对以后的道路有莫大帮助。
至于如何寻找这个平衡点,我有四个字:顺其自然。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3个回答  2008-12-30
西哲定义灵魂,即是情感和欲望。准确与否,且不讨论,二者关系之密切,是毋庸置疑的。

其实二者好比因和果,是二而一的东西。人因有情感,而有好憎,因有好憎,而生取舍之心,取舍之心,即是欲望。例如某男爱上某女,是情感,想娶她为妻,是欲望。人因有欲望,而生取舍之心,因取舍之遂心与否,而生忧喜苦乐,忧喜苦乐,即是情感。例如某男想得到某女,是欲望,苦追未遂,失落非常,是情感,追到手了,开心的不得了,也是情感。由因生果,果又成因。情感和欲望也是如此。至于鸡先蛋先的问题,就没必要多说了。
第4个回答  2008-12-28
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欲望很很多种,有食欲金钱欲性欲等等。食欲跟情感没有多大关系的,不能说一个人处于情感荒漠以后连东西也不用吃了,倒是有一种是例外的,比如一个人非常喜欢小狗他就不吃狗肉了。如果你指性欲,就更明显了。情感是精神上的,性欲也是精神上的。但性欲最终要通过肉身去表达,可以表达情感的东西有很多。对一个人有欲望不一定对其有情感,比如妓女。对一个人有情感不一定有欲望,这里的情感包括亲情友情等。就算是男女之情,表达方式也有很多,比如送礼物聊天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