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战略的公司战略

如题所述

—海尔模式(生产本地化)
海尔的国际化战略启动比较早,这得益于海尔企业领导人的超前战略意识。
成名于电冰箱,继而在家电领域全面开花的海尔在国内站稳脚跟就开始把战略眼光投向海外,在欧洲,在美洲,海尔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直摸爬滚打。起初,海尔的策略是出口产品,但是发现国外对来自中国的家电认可度不高,而且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对出口有种种限制。屡败屡战的海尔开始在海外投资工厂,以本土化生产本土化销售为方向,结果不但成功绕过贸易壁垒,而且使海外销售迅速发展起来。根据美国《家电》杂志2003年全球排名,海尔已经超过了日立成为全球第九位,2004年销售收入超过了1000亿元,进入了世界500强的行列。
海外投资设厂虽然实现生产本地化,成功避免了贸易保护主义对出口的限制,但是美国的高成本几乎吞噬了海尔在中国市场积累的低成本优势。因此海尔开始寻求新的战略,2005年6月,海尔宣布准备以23亿美元的代价竞购美国第三大家电巨头美泰克(Maytag),开始新的国际化战略。 的自有品牌出口—华为模式
2004年是华为国际化战略大获全胜的一年,多年持续的投入终于开始结出丰盛的果实。这种胜利不仅体现在与IT巨头思科的官司最终得以和解,而且表现在其产品开始突破欧洲和美国市场,海外产品收入首次超过国内收入,而且表现在击败众多国际巨头,成功成为英国电信的优先供应商,角逐总额达1500亿人民币的电信产品大单。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终于获得世界的认可,华为开始改变世界的眼光。
华为一直专注于通信技术的进步,每年把不低于销售额10%的经费投入到研发领域,按照华为2004年销售额近500亿的数字计算,华为2005年投入到研发领域的费用接近50亿元,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华为的海外策略也对外直接投资,但是主要是建立研究机构和销售网络。在产品方面,华为一直坚持自主品牌的出口方式。
华为的国际化采取了先从第三世界国家人手,进而攻陷发达国家。和华为在国内市场的战略相识,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模式。自主的知识产权和低价战略以及华为人“狼”的精神,使得华为开始获得一些国外定单,但是市场做的非常艰苦。然而,华为咄咄逼人的态势开始让一些国际巨头坐立不安。思科公司在数据产品领域起诉了华为。这场初期来势汹汹,最后以和解方式解决的国际官司收到了意外的效果,本来国际知名度不高的中国华为在国际上名声鹊起。有人曾经戏言,即使华为拿出10亿美元做广告,也未必起到这个效果。
通过并购获得市场与技术—联想模式
依靠“贸工技”路线迅速崛起的中国联想集团一直坚持务实的发展路线,缺乏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一直是联想最大的软肋。即使是联想在市场上取得节节胜利之时,就有学者说,联想做的再大,也只是OEM的生产方式,因为联想没有技术。作为高科技类型的企业,缺乏核心技术,是很难长远生存的。
联想宣布在全球收购国际电脑巨人IBM的PC业务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的轰动,因为IBM的PC业务已经多年亏损,是一个很大的包袱。联想的收购行为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以现金和承担债务的方式向IBM支付了17.5亿美元,同时向IBM转让了联想集团19%的股权。
联想通过此次并购,成为了全球第三大电脑生产商,同时也获得了原IBM的技术和市场。这些可能是联想冒着巨大风险做出并购决策的主要原因。
中国企业非常热衷于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国际化战略。据德国《商报》引述一家咨询公司的数字,仅2004年德国就有近三百家企业被中国企业买下。这其中包括被台湾明基收购的西门子手机业务。
同样是在2004年,中国电视制造商TCL收购了法国的汤姆森公司。不过,事实很快证明了这是一起失败的收购案例,TCL因此背负了沉重的债务包袱。英国《金融时报》6月23日刊登了署名文章《“中国世纪”仍然距离遥远》,文中对TCL、联想以及明基的收购行为进行了分析和评论,认为中国企业,尤其是大陆企业在通过并购的方式进行国际化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交易条件的苛刻上,而明基的条件就优惠的多。综观大陆企业的国际并购,的确如此。在这些并购中,西方公司都不花分文就摆脱了无利可图的业务,还获得了低成本的选择权。如果大陆公司能扭转颓势,他们就可以分一杯羹。对西方公司而言,这类交易称心如意,对大陆的买主来说,则有点孤注一掷的味道。
极为有趣的是,西门子宣布即将放弃手机业务时,外界传言最大的收购者是中国的华为,结果是台湾明基。而英国最大的电信制造企业马可尼因为经营不善而寻求买主时,时值英国电信(BT)宣布华为进入他的21世纪电信网络优先供应商行列,外界再次传言华为将收购马可尼。结果华为依然没有任何举动。但这并没有影响华为作为BT核心供应商的位置,据业界专家分析,华为在今后五年内极有可能为BT提供总价值约70亿英镑的网络产品,约合人民币1000多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