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为什么被点名批评,古城管理存在什么问题?

如题所述

如今,似乎只要是古城,都会自带争议体质。从凤凰古城到丽江古城,再到洛阳古城等等,挨个被狙。2019年以来,文物局等官方对于大同古城的批评与质疑就没有断过,并称“历史文化遗存遭到严重破坏,历史文化价值受到严重影响”,指出大同古城的问题是:“古城或历史文化街区内大拆大建、拆真建假。”


2008年,大同为了开发旅游,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由于施工范围广,难度大,前后持续了很长时间。在19年被公开批评警告后,拆建中的大同古城来了个急刹车,城内各处重建项目停工整顿。相关部门给大同古城三年的整改期,相当于三年的黄牌警告,整改不力就得面临摘帽,即取消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确实,近年来,国家对于“拆真建假”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但是,大同古城的修复为什么会面临这样两难的境地,我们还得从古城的过去说起。

历史上大同一直是代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现存的大同古城基本格局是在明代奠定的,大同3.28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在古代已然是一座大城。古城的格局是典型的中国北方城池,城内是七纵七横棋盘式的格局,街巷分割的每个街区都是方方正正的。



后来由于战争的破坏,日晒雨淋的侵蚀与风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大潮,一些古旧建筑被拆除、或被改建,大同古城早已不复当年明朝第一大将徐达在此征战的景象。到新世纪时,古城存留下的古建,大多是上下华严寺、九龙壁、关公庙、善化寺、鼓楼等公共性建筑;几条有代表性的街道两旁的商铺也在不同时代陆续改建,早非原来的面貌。也就是说,大同古城复建的基础,是非常糟糕的。


对于古城、古建筑修复来说,当然要站在文物保护的专业角度。尽量使得文物及其周边环境最大限度地维持原貌,不要有变动,是最理想的。

但是,我们常说的古建筑修复里的“修旧如旧”,是不适用于当时整个大同古城的。比如说只剩夯土的古城墙,就是两三米高的土垛子,而且是断断续续,部分地段还有倒塌的危险。如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可能它还是一个土垛子,游客对它的兴趣几乎为零。如果只是小规模的修修补补,很可能结局与之前西安倒塌的秦王宫墙一样,造成危险。所以,大同选择的是彻底重修,用砖墙将原来的土垛子包进去。


另外,对一两处被毁坏的古迹进行“修旧如旧”是可行的,而对大同整座城池,如何修旧如旧?历史的长河是流动的,一个城池的建筑也是变迁的,以哪一个时代的历史横切面为标准来“修旧如旧”呢?好在建筑大师梁思成,在大同古城墙被毁之前,进行了详细的勘察,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图纸和照片。大同的复原计划,最主要的依据,便是梁思成留下的资料。


经过评估,大同选择了比较大胆的方案:居民迁出,整体改造成复古建筑群。与城墙同时开始的,还有古城内的华严寺、善化寺、代王府等多个古建筑的抢救性保护。这些修复工程中,也不乏复建的精品,比如乾楼。据说是大同复建古建难度最复杂的纯木构建筑,且还用了十字歇山加攒尖这种古画里多见的复杂的建筑形式,建筑样式也遵循明代楼阁的样式,至少说明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仍在存续。



而这些复原建筑的拔地而起,也引来了不少专家的争议,认为拆真建假不利于古城的保护。古城修复工程,有权威的批评,也有百姓的美誉;有专家的质疑,也有游客的赞叹。其实,无论使用哪种方案修复古建筑,还得看古建筑本身的情况,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对生活在当地的百姓而言,文物保护也罢,城市建设也罢,最有发言权的还是生活在当地的居民。他们的生活环境是否得到了改善,“获得感”是增还是减。


在古城墙合拢的第二年2007年,大同古城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累计483.13亿元,同比增长33.02%。个人认为只要不盲目拆旧建新,地名文脉得以存续,复建也是一种重生;保证复建水平精益求精,100年后它们也会是古建筑中的精品。至于整个古城复建工程是好是坏,是重建了古城的风采,还是破坏了文物本身的价值?还需接受时间的检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8
第一,古城每天人流量巨大,导致会遗留下很多垃圾,而这时候没有及时清扫,导致环境污染。第二,古城的消防系统没有做到位,古城大多数建筑是木头做的,有发生火灾的隐患
第2个回答  2020-11-07
大同古城之所以被批评,是因为大同古城内的古城和历史文化街内被大量拆掉,而且他们将真正的古迹拆掉,还建了些假的文物古迹。古城管理中比较存在的问题就是许多古城为了城市的建设而将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拆卸掉,并且还在现代建立一些假的建筑上去。
第3个回答  2020-11-06
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对于过去的古建筑进行了拆除,对古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改变,这是对于古城文化的一种不尊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