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判断宜兴紫砂壶质量优劣?

父亲节快到了我想送他一套紫砂壶,有谁知道买壶时怎样评定宜兴紫砂壶质量优劣?还有,在哪里能买到质量好又便宜的紫砂壶?一般的价格是多少?
我在无锡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
拿火柴在上面能划着就是好壶。
着是一位对茶叶和紫沙壶很有研究的老人告诉我的.
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点资料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选壶时,可把壶去掉盖子倒过来放在玻璃板上,看看壶口、壶嘴是否大致在同一水平面上,壶把要拿在手上觉得舒服才好。因此,选一把壶要求注意以下 10 个方面的因素: (1)敲敲声音,是否有碎裂声:如果是“卟、卟”的沉闷声,说明烧得不够;如果声很尖锐,又说明烧得过头。烧得“生”会大量吸水、渗水;烧得太“熟”,又很容易碎裂。 (2)把壶放在桌上,按按四角,是否有跷动:壶盖和壶口是否紧密?如果太松就不好,如稍微紧一点,可以用金刚砂自己磨一下,宁紧勿松。测验的方法可以在装满水后用指按在气孔上,如倒不出水,称为“禁水”,是好壶。 (3)检查壶嘴的流水在出水时有否溅射和打旋,在提高 30 厘米左右倒水时,突然把壶持平,看壶口下有没有滴水和有水珠挂着,如果有以上现象的,都是有缺陷的壶。 (4)装满水以后,一手拿着壶把,手指要没有不自在和吃力的感觉。 (5)壶的容量不一,应该根据自己品饮的习惯及持壶力气的大小来选择。 (6)打开盖子看看内壁是否干净光滑。壶身通向壶嘴的地方有单孔、多孔网状、球形网状几种。单孔太细太粗都不好,前者是流水慢,后者是倒水时茶叶要进入口腔;如是网状,看是否太密太粗,否则不易清洗。 (7)泥色是否满意。 (8)造型是否满意。 (9)壶纹和壶的装饰铭刻内容和技法是否喜欢。 (10)摆在一定的距离内,你对它的气质是否感到满意。 如果这 10 个方面都称心,你就选上一把好壶了。 买来一把壶之后,先浸没在一锅冷水中,抓上一把粗茶叶,煮沸 30 分钟,去掉杂味与蜡质,如壶盖嵌接壶口处有点别扭,就用金刚砂磨一下,就可以每天使用了。晚上,倾倒茶渣,用水冲净擦干,倒扣在桌上过夜。有人认为紫砂壶越脏越好,茶垢越厚越好,好到忘记带茶时,倒进开水也有茶香。其实,那样做,没有茶香只有霉味,这种不卫生的做法,同饮茶健身的目的相反。但是,洗壶不用肥皂粉、洗涤剂,否则也会有难除的气味。 为了防止壶盖不慎跌碎,可用绳将它和壶把相接,只是选材不要破坏整体美。另外,古人并没有讲到一把壶只准泡某一种茶叶,平常而论,绿茶香味薄,易散发,壶以扁小为好;红茶香味醇厚,应该用高壶和隆起的壶盖为好。如果你选的壶烧得嫩,吸水多,那么突然改变由喝红茶为绿茶就会“串味”。一般来说,紫砂壶对更换茶叶后的香味影响不大。 持壶不仅仅是为了倒茶,而且能体现主人的修养风度。 传统的侧提壶,如是 200 毫升以内的小壶,以“单手把提点钮”的方式来持壶较为利落美观。其方法是用拇指与中指捏把,并稍向壶心倾斜,然后以无名指与小指抵住壶把的下方。这样,食指可以很方便地点住盖钮,壶的重心好掌握。如果夹把时手指向壶身外侧倾斜,提起壶来会觉得吃力,而且往下坠。 200 毫升至 400 毫升之间的中型壶,若觉单手操作较为吃力,可改以“双手提把点钮”的方式,其方法是以拇指与食指夹住壶把,中指以下手指辅助之,另外一只手的食指点住盖钮。 400 毫升以上的大壶就要以“双手穿把点钮”的方法来拿了。其方法是将食指或中指,或更多的指头穿过壶把,拇指按住壶把上方,另外一只手的食指按住盖钮,其他四指应该收拢。 另外有种飞天壶,壶把一端往上飞扬如彩带飘逸的样子,其方法是用食指以下的指头从外往内勾住壶提,或视长度决定几只手指,然后拇指按住盖钮,这便是所谓“飞天提把持壶法”。 至于茶盅的拿法,遇到有盖的,其盅口两侧为持罕见的造型,可用拇指、中指与无名指形成三角点捉住茶盅,以食指轻点盖钮,小指向内收拢,不能太用力而显得不自然。如果是开口式茶盅,有个侧把,那就以单手提把的方式持盅。 按盖钮的手,除了避免盖子掉落、稳走持壶之外,还有控制出水的效用。一把壶或盅制作得精致,盖子盖上,按住气孔,水会流不出去的,我们就利用这个功能,要禁水时,按住气孔,要倒水时,放开气孔。有些壶或盅在盖钮的地方考虑至手指移开气孔后放置的位置,而有所谓的“复钮”出现。还有一种壶将气孔设计在手指不能按住的地方,就只能点钮,不能禁水了。 把在盖子上面的壶,叫“提梁壶”。有的提很高,有的提只在盖子的上方。持壶的方法是以拇指与食、中指夹住壶提后半部的地方(拿在正中间显得有点呆板),提低的话,以拇指顺便点住盖钮。提高的话,以另外一只手的食指点住盖钮。如果盖钮在倒水的时候没有掉落的危险,不点住盖钮也没关系。 广东、福建、贵州、云南、四川和台湾,在饮茶前是要对茶具提温。提温的对象有三种:茶壶、茶叶、茶杯。 放茶叶之前,先把茶壶温热一下,称为“温壶”,这是为了控制好水温,不致于被壶吸收而降低热量。怎么做呢?先把水加热,比泡茶用水的温度再高一点,然后提起水壶,以 10~15 厘米高的距离,水柱不要太粗,以绕倒的方式将壶冲至八分满。因为提壶提的太低,会有灌注的感觉,水流太粗,不够文雅,停在一点倒水,显得单调,向内绕倒比较生动活泼。 大约过 1 分钟,将茶盅的盖子打开放在“盖置”上,提起茶壶,在茶巾上沾一下,将水倒入盅内。盖上盅盖,继续利用这些水温盅。茶壶沏茶,到了茶在壶内已快泡到适当的浓度,再将盅内的水倒掉。 提壶倒水、倒茶入盅或是持盅之前,养成在茶巾上沾一下的习惯,这样,如果壶底、盅底有水滴,可以被吸于。 泡茶之前,将茶叶热一下,一方面是提高茶叶的温度,使泡茶的水温更接近我们所需要的温度,另一方面是利用茶温升高后,欣赏茶叶的香气,察觉茶叶品质的优劣。方法有两种: (1)将壶温热后,把适量的茶叶放进去;盖上盖子,利用壶内的热度将茶闷 1 分钟,这时可欣赏茶叶的香气。 (2)温润泡,将壶温热后,把茶叶放进去,以适合这种茶时温度的泡茶用水依向内的方向绕倒,将茶叶打湿后,盖上壶盖,随即马上将水倒掉。这时茶叶吸收了热量与水分,原本干巴巴的茶叶变成了含苞待放的状态,也是欣赏茶叶“汤前香”很好的时机。 温润泡的方法对重香气的轻焙火茶类来说,比较容易将香气冲走,所以动作一定要快,水温不要太高,如果遇到了这类非常新鲜的茶叶,改用第一种的方法较为放心。焙火稍重,或是陈年的老茶,温润泡的方法颇能发挥它的功能。 为茶杯提温时,一方面将杯子烫热,免得茶汤倒进后很快地变冷,另一方面也使手与嘴唇感受到同样的温度。否则一冷一热,感觉不好,而且不知道杯内茶汤温度容易将舌头烫伤。最好将茶倒在杯里后,稍待片刻再端给客人,使杯子与茶汤的温度调和一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6-04
人们购买紫砂茶壶,最关心的一是茶壶是不是真紫砂?二是茶壶的质量如何?
紫砂茶壶自问世以来就是实用与艺术两用的,发展到现在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大批商用的紫砂制品,作为手工艺品,其产量和工艺必然不能兼顾,对于一般商品壶来说只能以适用为主,再兼顾一下造型艺术,至于精工细作,那是千元以上的极品了,包括其它各种手工艺品都是这样,这里免谈。开头的问题对于做壶的人来说实在是有些可笑,因为他们关心的是做工如何精细,做工越好越逼真,价钱就愈贵,而泥料则是与做工成等比的,因为泥料的好坏其价格相差很大,很难想象一把工艺很差卖到十元以下的壶能用到五六元一公斤的好泥,而做好壶的人为了达到他的工艺要求也不会去用没经过提炼的五六毛钱一公斤的甲泥。不过对于完全是门外汉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两个最基本的入门问题:泥料和做工。
我们先从泥料说起。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紫砂泥不一定是紫红色的。有乳白色的称为“团泥”;有墨绿色的称为“绿泥”;当然也有紫红色的称为“紫泥”;还有一种性能差一点的朱红色的“朱泥”,透气性不如以上几种,但由于它的成型工艺特殊而有它的特殊价值,前段时间台湾风行的“大红袍”、“梨皮朱砂”、“碧榴皮朱砂”当属此类。
紫砂陶器最大的特点,是她做成容器以后良好的透气性能和不渗漏特性奇妙的结合,这要归功于紫砂泥料特有的属性。紫砂是陶器,但是她和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她做成容器后不需要涂釉,这也是保证良好透气性的前提。我们知道,紫砂的泥料并不是一开采出来就可以用的,而是要经过提炼、淘洗、过筛等诸多任务,因此一块好的泥料其质地、颜色必定很均匀,体现在成品上则是颗粒匀称,颜色纯正无杂质,比如有不均匀的黑点、白点就不是好泥。提炼、淘洗是保证颜色纯正的前提,提炼前先要经过粉碎,经过提炼淘洗去掉一些铁质、石灰岩、玄武岩等等杂质。铁质在烧成后成为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在壶身上出现黑点;石灰岩在烧成后成为石灰,在壶身上出现白点,而且遇水膨胀,造成壶体的小块剥落,俗称“爆子”,严重影响茶壶的质量,可恶的是这种现象买的时候有的不易察觉,回家一泡茶慢慢胀开,常令人懊恼莫及;玄武岩等杂质由于其收缩率、颜色等不同而在成品上出现杂点、不规则的颗粒等。这里有一点要说明,有时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制作者会人为地加入一些与生泥相同或不同颜色的生泥或熟陶碎片、颗粒或粉末,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生泥和另一种不同颜色的生泥均匀的掺和会产生另外一种颜色,如果不均匀地绞和则会产生流水飞云般的神奇效果,两种或多种颜色之间泾渭分明,绝不拖泥带水但又浑然一体,令人浮想联翩,这便是由当代大师吕尧臣先生首创的“绞泥”。由于不同颜色的泥料收缩率不一样,要使两种颜色间紧密结合而又平滑如一体,颜色又不能相混,有时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获得成功,制作实属不易。如果制作的时候用熟陶与生泥均匀地掺和,成坯后与其它生坯没啥两样,一经烧成,由于熟陶和生泥的收缩率不同(生泥烧成时收缩率大约为20%左右,朱泥则更高达30%以上,熟陶则基本不收缩或收缩很少),使成品表面出现均匀颗粒,看起来有橘皮、石榴皮、梨皮样的特殊“粗糙”效果,这是“颗粒表皮”,应与“杂质”区分开来。这样的手法在朱泥产品中用得特别多,因为朱泥的收缩率特别大,烧成后往往容易变形,加入熟陶可以减小收缩提高成品率。相信朋友们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上面提到的“梨皮朱砂”、“碧榴皮朱砂”所指的是什么。
总的来说,一把真正的紫砂泥做的壶应该是颜色纯正、颗粒均匀无杂质瑕疵的,即使是“绞泥”和“颗粒表皮”的壶,它的每一种颜色也应该非常纯正。那种颜色脏唏唏的充满杂质毛刺的一定不是好泥。不用好泥的其工艺水平也一定很差。确切的说,紫砂陶器的工艺价值(或者说价格,在马克思理论中,价格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完全由其工艺水平决定。通俗一点就是做工啦。
那么怎样区分做工的好坏呢?壶都是人做的,做一把好壶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举个例子,如果现在有两把壶放在您的面前,一把是一个人花了一整天的功夫做的,另一把只花了他半个小时,按每天工作时间八小时计,后面那把他每天可以做十几把,可以想象每天十几把的壶一定很粗糙,实际上十几元一把的壶其产量每天可以达到二、三十把,不然他就会入不敷出,无法生活。同样为了降低成本,他也不可能采用很好的泥料。和画画一样,画画不仅仅在于“象”,而要有它的气度、神韵,紫砂壶也如此,做工到了一定程度可以随心所欲,不必要有太大提高,关键是怎样用做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风格,使作品拥有自己的气度、神韵,这就是千元以上的价值相差所在。这些讨论起来比较繁复,好在我们的范围不在于此,点一下而已。
那么做工的好坏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这得从砂壶的工艺说起,紫砂茶壶的制作到目前为止仍然基本停留在手工阶段,最多在批量生产时采用一些模具来套制身筒、盖、盖滴子、实心的嘴和把,而底、口沿、嘴的掏空、嘴、把的安装及其位置、盖和壶身的配合等等都要人工来掌握,一般的商品壶基本上都是套用模具来做的,所以我们在选定中意的式样以后主要是看它以下几个方面:
1、安装工艺。
在外形上,从壶的侧面看,壶口、壶嘴和壶把的上端面应该平齐;从上面看,壶嘴壶把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应有歪斜,且居于壶身的中间。口、盖端面应该平整无起伏,配合应该严密,没有砂纸或锉刀打磨的痕迹。
通身不应该有裂纹和剥落,如有则是次品,价格最少要短三分之一。尤其注意嘴、把、滴子与壶身、壶盖镶接的地方,另外壶底、壶口沿、盖的口沿和花货的装饰物也是镶接上去的,也不应该有裂纹,有许多裂纹在壶的里面,特别要当心。剥落则可能发生在嘴、口、盖子等容易发生撞击的端面。
2、手工艺。
接头的地方应该过渡自然光滑,没有人工修补的痕迹。线条应挺拔清楚,不拖泥带水,花货的形象应尽量逼真、有质感,工具修饰的痕迹应越少越好。我们要以机械整体加工的规格来衡量,好的壶应该就像用机械整体加工出来一般,其加工精度以500元的壶为标准,光面每厘米非造型起伏不得超过±0.1毫米,装配精度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口与盖的配合间隙在0.5毫米左右,如果盖子是对称几何形,则盖子在各个对称方向上应该配合良好。这里要注意的是不应该有为了配合良好而用砂纸、锉刀打磨的痕迹。
3、烧成。
在烧成过程中由于火力的不均匀、温度的高低可能造成颜色不均匀,有气泡,过老或过嫩等现象,这也要注意。
第2个回答  2006-06-09
别一把紫砂壶的好坏应从它的泥料、做工、款等几个方面来入手。目前市场上见到的紫砂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任何收藏价值的劣质壶,一类是具有收藏价值的紫砂壶。劣质壶的原料往往是沙锅泥、花瓶等低档泥料,它的颜色油亮,呆板,打碎后可以明显看出里外层的颜色不同。这类壶的价格往往在几元到几十元之间,基本没有收藏价值。真正的紫砂壶所选用的泥料是由紫砂岩风化、粉碎、调配而成的,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等特点,用不同档次的紫砂泥作成的壶,它的市场价格有很大的差别。

作为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的紫砂壶,在做工方面是非常讲究的。壶身各部分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清晰流畅。壶嘴和壶口的高度一般应在同一水平线上,在倒水时,水流呈水柱形,不会是发散的。壶口和壶盖之间结合紧密自然,如果按在壶盖上面的通气孔,倒水时不会有水流出来。还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从亮色上看。真正的紫砂壶体重、色紫,因为长期为人手抚摩,上面呈现出汕润的光亮。而新制的紫砂壶一般说来质地都比较疏松,颜色偏黄,有光亮的少,无光亮的多。即使有光亮,也是用州白蜡打磨上去的。

再从文字上看,旧壶的款都是用阳文,字体极为工整。新壶如果用阳文,字体因为摹仿或显呆板,或笔划长短粗细不一。如果是用旧壶加刻新款,则所刻文字为阴文。

由于是否为名家所制作对于紫砂壶的收藏价值影响很大,因此壶身上的款识也成为判定紫砂壶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紫砂壶的印章一般打在壶底、壶盖、壶把等位置。好的紫砂壶制作者在打章时非常讲究打章的布局、一般大小比较合理,深浅适度,不会出现模糊不清或者打的过深,在壶内壁可以触摸到印痕等现象。具备以上特点的才称得上是一把具有收藏价值的紫砂壶。

1、对紫砂器泥色的鉴别

紫砂泥是大自然赋予这块江南文化发达地区——陶都的恩泽,是大自然的恩惠孕育了历代紫砂名匠,高手和艺术大师,历代紫砂陶矣家以共聪颖的知慧和灵巧的双手,为后人创造了蔚为壮观的壶艺天地。
紫砂泥:是「黏土—石英—云母」,—系共生的有色耐火粘土,经一千一百度~一千一百八十度烧成,生成残留石英,云母残片,莫来石晶相,赤铁矿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烧结形成了陶瓷原料难得的单矿烧结双重气孔物相结构。使得紫砂泥「魔术般的五色土,天生就形成了中国茶道茶具系列适应茶文化之天性」。明代李渔说:「茗注莫妙於砂壶,之精者又莫过於阳羡。」「茶壶以砂为上盖既不难看,又无熟汤气,故用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好一句「色香味皆蕴」!使品茗者在味觉、嗅觉、视觉上达到了理念化的完美享受。
古人描述的紫砂泥为「五色土」、「岩中泥」、「天青」、「暗肝」、「海棠红」、「朱砂紫」、「水碧」、「葵黄梨皮」、「墨绿」、「黛黑」、「栗色」、「桐绿」、「榴皮」、「沈香色」等。其中以朱、紫、米黄为紫砂泥的基色,可分成:红泥(朱泥)、紫泥(底槽青)、团泥(即本山绿泥呈米黄色),这三种基泥由於地质成形条件不同,矿层分布不同,「泥中泥」的矿层深不同,烧成时温度稍有交差变化,则色泽变化多端,妙不可思。
紫砂泥色千变万化,紫砂泥旳原料处理也耐人寻味。在制作处理上大致要经过:天然风化—泥料粉碎—筛选除染—级配—练制—陈腐等原料加工过程。从制作方法上:又分手工泥和现代机制泥。从原料互配上:有原色泥原配和互配之分。但不管怎样原料加工一旦成品即称「熟泥」,即可经陈腐后成型制作之用。历史上有许多好的调砂泥,不同时期不同历史年代有不同的代表性泥色和调砂特色,这就给收藏者和紫砂鉴赏家们提供了历史作品鉴赏的内 涵佐证。一件上好的紫砂陶艺品,特别是壶类、在实际使用中壶体表面肌理给人以手感舒畅、细而不腻,形如:豆沙、红木质的感觉,取悦於於心,雅致迷人。

2、对造型设计的评估

紫砂陶艺是中国工艺美术宝库中,造型最丰富、制式最广博、艺术品味最高的工艺精品,素有“方非一式,圆不一相”之盛誉。如何正确评估造型之美,也是一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口难调的艺术理趣,工艺美术品的鉴赏和收藏本身是“智者常乐”、“爱者如宝”之事。大度的爱大度挺拔;清秀的爱清秀细雅,古朴的爱古拙生辉;巧趣的更爱趣味耐寻。紫砂造型设计是造型形式美包容量很大的技术课题,至今还没有专人对这丰富的课题作详细的专业研究。我们只能从抽象的造型理念中,简略地评价一下“对紫砂造型设计的平谷”。著名紫砂艺术大师顾景州在他《壶艺说》一文中指出“一件佳美作品的内涵,必需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形象、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实用功能。”一件精品本身就必须给人以凝重朴致大方、轮廓周正,织巧适宜线条清晰,比例恰当,黄金分割到位的杰作。象形上要源于生活,高於生活,富於生活,千变万化、精思妙想。壶体每一个部位「过段」从点、线、面到三维空间视觉,每一个功用点曲线流畅,轮廓直线抑扬顿挫,来龙去脉交代清楚,让作品有一种内涵度很深的气质和风格。对城作「形、神、气、韵」的理念都有交待。这就是紫砂陶艺作品,特别是壶艺造型设计的基本评价。

3、对制作技术的评拙

型出於思,技出於精,一件上好的紫砂精品,必然出自一个富有文化修养,具有艺术内涵,取源与生活,有一定艺术灵性,基本功扎实,而又有灵巧之手的陶艺家之手。历史上从供春之日起,时大彬、李仲芳、徐友泉、陈鸣远、项圣思、陈曼生、杨彭年、邵大亨、黄玉麟、程寿珍、俞国良、朱可心、王宝春、顾景州等壶艺名流,是制技精湛、艺术完美的艺术大师,在不同的紫砂陶艺史上,各自独领风骚。
一件制作优秀、技艺精良的紫砂壶,必须具有备顾老指:嘴把舒屈自然,若生成者;盖独如人之冠,口盖直而紧,虽倾侧而无落帽之忧,眼处小而内锥,故无窒塞不通之弊。「克盖」於壶身必须和谐、而具有自然活泼的节奏感;「截盖」意即截壶身上部的一段,盖与壶身合则为一整体,不致参差不齐:「嵌盖」则嵌纳於壶身,以严密合缝通转而隙不容发「为上」。这些都反映了如变度刻划制作技巧的精细难度,同时也兼评了鉴赏和收藏紫陶精品的准则。

4、对即上装饰的评价

壶上装饰,就是壶上金石文化。
紫砂壶上装饰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一部分,是千年陶文化发展的历史结晶。是治文学书法、绘画、金石於一体的综合文化艺术,它从「曼生壶文化现象」产生即日起,就为促进紫砂壶艺高度发展,开敞了历史的推动作用。
紫砂器的装饰除制作造型设计的装饰(俗称花货)外。可分为,(一)线条,块面、图案浅浮雕装饰饰。(二)泥料捏塑,绞泥装饰。(三)金银线珠宝、钻石及非陶制材料相嵌装饰。(四)釉彩装饰。(五)而更重要的是紫砂陶刻「壶上金石文化」的装饰。清乾隆嘉庆年间如郑板桥、陈曼生、而后年代的子冶等文人墨客与紫砂艺术珠联壁合。融高雅的中国传统书法艺术,国画艺术,金石艺术於精湛的壶艺巧合於一体,从而使壶艺进入高雅的艺术殿堂,摆脱了工匠装饰的壶技俗气。壶上金石文化,推动了壶艺创作的兴旺发达,引成了历史上「壶随随字贵,字依壶传」的关键。
紫砂陶刻艺术:必须研究「曼生壶文化」、「沏茶、沏壶、沏形、沏神」,之陶刻风范。才能创作出完美神韵的篆刻艺术融为一体,一件件富有「金石文化艺术」的佳作。

5、对壶款真伪的鉴别

真伪之鉴,首当印款鉴。一件精湛的紫砂壶艺作品是创作者艺术价值和身价的象徵,同时也代表著作品的经济价值。历来知壶高手和名家于现代工艺美术师们对印钤款识都十分讲究,用款钤印也涉及到制作者的艺术素养,壶外功夫可见一斑。大部分工衣美术家们及先辈所用的印款篆刻均出自金石高手之作。一枚印款本身就是一件艺术精品。一般假冒者,伪作者在作款上很难入真,具有一定金石艺术修养的鉴赏收藏家不难判别真伪。同时刻篆二枚精美的金石印款,刻篆於同款式,也不能自制到金石刀痕,完全仿真一致的地步。但紫砂印款大部分阴刻效果,而又偏偏要再现於壶底,盖、攀之上,金石刀迹暴露无遗。鉴赏和收藏者只有细心琢磨,就可以发现钤印款式的真伪。有些伪拓印款就更容易从印款外形尺寸烧成收缩率中计算出拓印之真伪问题。
印款钤压每一个制作者都有各自的偏好和习惯,这也只能意会,很难言传。但只要每一个鉴赏家和收藏家对每位大师、工艺美术师制等作者作品进行专题研究,也能找到共性的经验。一件真正精美的作品,每一个作者都会给它赋予自己作品特有的、不大容易被人发现的记号,这些记号只有原制作者能判别出来。近来紫砂壶艺有一种新尚:制作者亲自铭刻一些斋室名号,制作纪年及壶名编号。这些壶铭刻虽不属金石篆刻尚品,但倒也能给收藏和鉴赏者提供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真伪鉴别的实用依据。
印款钤印的鉴赏方法和收藏鉴别能力对於壶艺爱好者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重要艺术课题。单纯从印章金石篆刻真伪判别作品好劣,只能讲是鉴赏方法的重要部分。而真正要收藏一件上好的紫砂艺术精品,爱好者、收藏家必须要认真选择收藏渠道和代理商、或直率地从制作者手中直购定制真正紫砂工艺美术家手中的「方圆牌」高水准之特艺作品,才是每一个现代陶艺收藏家、鉴赏家,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保障渠道。
第3个回答  2006-06-17
人们购买紫砂陶器,一般是购买紫砂茶壶,最关心的一是茶壶是否能真的隔夜不馊?是不是真紫砂?二是茶壶的质量如何? (哈哈 紫砂是没有真假的 这里只分做工好坏 最最最最最便宜的壶也是紫砂做的 只材质和做工方面的差别).
紫砂茶壶自问世以来就是实用与艺术两用的,发展到现在在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大批商用的紫砂制品,作为手工艺品,其产量和工艺必然不能兼顾,对于一般商品壶来说只能以适用为主,再兼顾一下造型艺术,至于精工细作,那是千元以上的极品了,包括其它各种手工艺品都是这样,这里免谈。开头的问题对于做壶的人来说实在是有些可笑,因为他们关心的是做工如何精细,做工越好越逼真,价钱就愈贵,而泥料则是与做工成等比的,因为泥料的好坏其价格相差很大,很难想象一把工艺很差卖到十元以下的壶能用到五六元一公斤的好泥,而做好壶的人为了达到他的工艺要求也不会去用没经过提炼的五六毛钱一公斤的甲泥。不过对于完全是门外汉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最关心的还是两个最基本的入门问题:泥料和做工。
先从泥料说起。
紫砂泥不一定是紫红色的。有乳白色的称为“团泥”;有墨绿色的称为“绿泥”;当然也有紫红色的称为“紫泥”;还有一种性能差一点的朱红色的“朱泥”,透气性不如以上几种,但由于它的成型工艺特殊而有它的特殊价值,前段时间台湾风行的“大红袍”、“梨皮朱砂”、“碧榴皮朱砂”当属此类。

紫砂陶器最大的特点,是她做成容器以后良好的透气性能和不渗漏特性奇妙的结合,这要归功于紫砂泥料特有的属性。紫砂是陶器,但是她和其它陶器不同的是她做成容器后不需要涂釉,这也是保证良好透气性的前提。我们知道,紫砂的泥料并不是一开采出来就可以用的,而是要经过提炼、淘洗、过筛等诸多任务,因此一块好的泥料其质地、颜色必定很均匀,体现在成品上则是颗粒匀称,颜色纯正无杂质,比如有不均匀的黑点、白点就不是好泥。提炼、淘洗是保证颜色纯正的前提,提炼前先要经过粉碎,经过提炼淘洗去掉一些铁质、石灰岩、玄武岩等等杂质。铁质在烧成后成为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在壶身上出现黑点;石灰岩在烧成后成为石灰,在壶身上出现白点,而且遇水膨胀,造成壶体的小块剥落,俗称“爆子”,严重影响茶壶的质量,可恶的是这种现象买的时候有的不易察觉,回家一泡茶慢慢胀开,常令人懊恼莫及;玄武岩等杂质由于其收缩率、颜色等不同而在成品上出现杂点、不规则的颗粒等。这里有一点要说明,有时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制作者会人为地加入一些与生泥相同或不同颜色的生泥或熟陶碎片、颗粒或粉末,以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生泥和另一种不同颜色的生泥均匀的掺和会产生另外一种颜色,如果不均匀地绞和则会产生流水飞云般的神奇效果,两种或多种颜色之间泾渭分明,绝不拖泥带水但又浑然一体,令人浮想联翩,这便是由当代大师吕尧臣先生首创的“绞泥”。由于不同颜色的泥料收缩率不一样,要使两种颜色间紧密结合而又平滑如一体,颜色又不能相混,有时要经过多次试验才能获得成功,制作实属不易。如果制作的时候用熟陶与生泥均匀地掺和,成坯后与其它生坯没啥两样,一经烧成,由于熟陶和生泥的收缩率不同(生泥烧成时收缩率大约为20%左右,朱泥则更高达30%以上,熟陶则基本不收缩或收缩很少),使成品表面出现均匀颗粒,看起来有橘皮、石榴皮、梨皮样的特殊“粗糙”效果,这是“颗粒表皮”,应与“杂质”区分开来。这样的手法在朱泥产品中用得特别多,因为朱泥的收缩率特别大,烧成后往往容易变形,加入熟陶可以减小收缩提高成品率。相信朋友们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上面提到的“梨皮朱砂”、“碧榴皮朱砂”所指的是什么。

总的来说,一把真正的紫砂泥做的壶应该是颜色纯正、颗粒均匀无杂质瑕疵的,即使是“绞泥”和“颗粒表皮”的壶,它的每一种颜色也应该非常纯正。那种颜色脏唏唏的充满杂质毛刺的一定不是好泥。不用好泥的其工艺水平也一定很差。确切的说,紫砂陶器的工艺价值(或者说价格,在马克思理论中,价格和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完全由其工艺水平决定。通俗一点就是做工啦。

那么怎样区分做工的好坏呢?壶都是人做的,做一把好壶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举个例子,如果现在有两把壶放在您的面前,一把是一个人花了一整天的功夫做的,另一把只花了他半个小时,按每天工作时间八小时计,后面那把他每天可以做十几把,可以想象每天十几把的壶一定很粗糙,实际上十几元一把的壶其产量每天可以达到二、三十把,不然他就会入不敷出,无法生活。同样为了降低成本,他也不可能采用很好的泥料。和画画一样,画画不仅仅在于“象”,而要有它的气度、神韵,紫砂壶也如此,做工到了一定程度可以随心所欲,不必要有太大提高,关键是怎样用做工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风格,使作品拥有自己的气度、神韵,这就是千元以上的价值相差所在。这些讨论起来比较繁复,好在我们的范围不在于此,点一下而已。

那么做工的好坏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这得从砂壶的工艺说起,紫砂茶壶的制作到目前为止仍然基本停留在手工阶段,最多在批量生产时采用一些模具来套制身筒、盖、盖滴子、实心的嘴和把,而底、口沿、嘴的掏空、嘴、把的安装及其位置、盖和壶身的配合等等都要人工来掌握,一般的商品壶基本上都是套用模具来做的,所以我们在选定中意的式样以后主要是看它以下几个方面:

1、安装工艺。

在外形上,从壶的侧面看,壶口、壶嘴和壶把的上端面应该平齐;从上面看,壶嘴壶把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应有歪斜,且居于壶身的中间。口、盖端面应该平整无起伏,配合应该严密,没有砂纸或锉刀打磨的痕迹。

通身不应该有裂纹和剥落,如有则是次品,价格最少要短三分之一。尤其注意嘴、把、滴子与壶身、壶盖镶接的地方,另外壶底、壶口沿、盖的口沿和花货的装饰物也是镶接上去的,也不应该有裂纹,有许多裂纹在壶的里面,特别要当心。剥落则可能发生在嘴、口、盖子等容易发生撞击的端面。

2、手工艺。

接头的地方应该过渡自然光滑,没有人工修补的痕迹。线条应挺拔清楚,不拖泥带水,花货的形象应尽量逼真、有质感,工具修饰的痕迹应越少越好。我们要以机械整体加工的规格来衡量,好的壶应该就像用机械整体加工出来一般,其加工精度以500元的壶为标准,光面每厘米非造型起伏不得超过±0.1毫米,装配精度误差不得超过1毫米,口与盖的配合间隙在0.5毫米左右,如果盖子是对称几何形,则盖子在各个对称方向上应该配合良好。这里要注意的是不应该有为了配合良好而用砂纸、锉刀打磨的痕迹。

3、烧成。

在烧成过程中由于火力的不均匀、温度的高低可能造成颜色不均匀,有气泡,过老或过嫩等现象,这也要注意。

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宜兴紫砂壶以其得天独厚的泥料,巧夺天工的制作技艺, 集符合科学的生产工艺,精美绝伦的器物造型,有囗皆碑的实用功能,成为世界名陶。历代宜 兴陶瓷工匠用烈火使陶土放出异彩,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千古之谜,现代科学技术的手段提供 了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让我们不断深入地进行紫砂陶的科学研究,探索奥妙,总结经验,古 为今用,促进陶都繁荣昌盛,促使宜兴紫砂陶的优秀传统发扬光大。
第4个回答  2006-06-04
喝茶当然要有好杯或好壶,也许在单位用壶不太合适,选择一个紫砂杯是个不错的主意。紫砂是陶土的一种,世界上产陶土的地方数不胜数,但是紫砂就中国宜兴有。紫砂区别于其它陶土的是无论什么泥,使用中都会隐约有些紫光。而且由于紫砂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吸附性,是泡茶最好的选择。但是现在有不少用化工泥,手拉坯等等冒充紫砂,这些东西做成的杯或壶,不仅不能更好的泡出茶香,而且还对身体有害。

以下这宜兴产全手工小壶,200元左右:

http://blogbeta.blueidea.com/UploadFiles/2006-5/518905885.jpg

三大“劣迹”显露“垃圾壶”面目

1、壶体颜色偏红、异常鲜亮。

2、壶盖与壶身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特别清脆响亮。

3、壶身手感特别光滑细腻,而且泛亮光。

收藏专家张学明向记者介绍说,观察一把紫砂壶,首先从色泽上来看,这三把壶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颜色偏红且十分鲜亮。这是因为不法壶商在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劣质砂泥,而劣质砂泥在炼制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色泽不均,为了掩盖这种不均匀,他们就在劣质砂泥中添加各种化学添加剂,这样,壶在最终做出来后就显得颜色特别光艳漂亮。

其次是听声音,有的商贩在兜售紫砂壶时往往会用壶盖敲击壶身,发出清脆的声响,以证明紫砂壶的质量,这种听声鉴别的方法完全是无稽之谈,越是敲打时发出清脆响亮声音,紫砂壶是“垃圾壶”的可能性就越大。再次就是用手抚摸壶身时会发现,“垃圾壶”的手感非常细腻光滑,而且有时还会发出一种亮亮的光,这是因为这类壶往往在加工过程中经过了机械抛光,甚至有的奸商还会在壶身上涂抹食用油或皮鞋油,来蒙骗消费者。

正宗宜兴紫砂壶五大特征

■紫砂器使用的时间越长,器身就越光亮,这是因为茶水本身在冲泡过程中也可以养壶。

■紫砂器的冷热急变性好,既可以放到火上烧,也可以在微波炉中使用而不会爆裂。

■传热慢,而且保温,在使用时无烫手之感。

■坯体能吸收茶的香气,用常沏过茶的紫砂壶偶尔不放茶叶,其水也有茶香味。

■紫砂壶的泥色与经常冲泡的茶叶有关,泡红茶时茶壶会由红棕色变成红褐色,经常泡绿茶时,砂壶会由红棕色变成棕褐色。

专家披露“垃圾壶”三大特征

用紫砂壶沏一壶香茗,在春日的阳光中看书品茗或是和三五好友聊叙,这应该是很惬意的事。但是如果手中的紫砂有“瑕疵”,那么这惬意恐怕就要打点儿折扣了。

随着天气渐暖,饮茶旺季也随之到来,一些茶具开始摆上了商场的货架。这一阵,从街头地摊到高档商厦,“宜兴紫砂壶”的招牌几乎随处可见,虽然自古就有“紫砂壶饮茶有益身心”的说法,但紫砂壶行业内部的混乱无序以及从二三十元到数十万元以上价格的神秘莫测,令很多消费者都对紫砂壶“想说爱你不容易”。

消费者王女士不久前在一家茶叶店购买了一把100元左右的“宜兴紫砂壶”,后来有懂行的朋友指出此“紫砂壶”有假,王女士于是拿着此壶找专家做了鉴定,结果发现该壶是用南泥做的。

中国茶友俱乐部的顾问专家、中国古陶瓷收藏家张学明指出,现在市面上包括各类茶叶城、古玩城、花鸟工艺品市场中所出售的“宜兴紫砂壶”绝大多数都是造型低俗、用料低劣的“垃圾壶”,其中不少价格低廉的垃圾壶以烂砂添加各类化学试剂炼制而成,会对饮茶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各种不良影响。专家指出:只有形美、质佳的紫砂壶,才具有收藏价值。“目前北京标价在80多元以下的宜兴紫砂壶,几乎没有正品。”

鉴别小窍门

可以将水浇在壶身上仔细观察,优质砂料制成的紫砂壶,因为具有良好的透气透水性,壶身上的水会慢慢挥发直至被壶自身吸收;而伪劣壶一经浇水,水会以珠状滚下,迅速荡然无存。干透的优质紫砂壶,一经注入开水,还会发出“淅淅”的响声。

专家提醒

切忌购买“减价壶”

收藏专家张学明提醒消费者,在购买紫砂壶时最好有行家相伴,切忌贪图便宜随便购买二三十元一把的“地摊壶”或“减价壶”。

据介绍,虽然宜兴曾经被称为是陶土矿之乡,但近些年随着大量矿源的开采和消耗,优质砂泥的产量已经越来越少,目前在宜兴的砂泥每斤的售价从三四块钱到一两百元不等,以这样的成本制作一个紫砂壶,再运到北京进行销售,它的售价绝不仅仅是市面上消费者经常看到的四五十元。因此,张学明说“目前北京标价在80多元以下的宜兴紫砂壶是正品的几乎没有。”

如何鉴别紫砂壶

据专家介绍,真正的紫砂壶是由紫砂泥炼成,炼制的过程和掺杂的原料都非常讲究,烧成的砂壶可塑性强、透气性好,能经受冷热剧变,不会轻易爆裂损坏,甚至作为烧茶器皿在火上高温加热也不会炸裂。而且真正紫砂壶里外均不上釉,用作茶具不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久用的紫砂壶,壶体本身会变得颜色温润,甚至会挥发出茶茗的自然香气。

购买紫砂壶最主要是看泥色。紫砂壶独特之处在于其制作原材料紫砂泥的优越性,评断一把紫砂壶的优劣,首先在于其用泥的品质。好的紫砂泥应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的显著特性。紫砂泥主要有紫泥、绿泥和红泥3种。由于泥料的配比不同,还可以得到朱砂紫、栗色、海棠红等,故而紫砂泥也称“五色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