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考试需要,急!高分悬赏
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3版)每章后面思考题的答案。
感谢~

第一章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

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

二、思考题:

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

(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

(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

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

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进行全球合作,进行“全球治理”。

第二章 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政治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舞台的充当主角的国际政治行为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和态势。

2.雅尔塔体制:指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3.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多级化趋势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

4.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它由两部分构成,即物质的、可见的、可计量的力量和精神的、不可见的、难以计量的力量。

二、思考题: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演变的?

(1)战后初期的雅尔塔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苏、英3大国首脑在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维护战后和平问题,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时称“雅尔塔体制”,它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基础。

(2)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峙: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威胁,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反对美国的攻势,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两大阵营的对峙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

(3)两极格局的演变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两大阵营内部开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4)两极格局的终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被迫辞去总统职务。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对峙格局中的一极不复存在,两极格局终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新旧格局转换时期。

2、战后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是什么?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具有哪些重大影响?

原因:两极格局的终结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实力消长的变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称霸世界,大搞军备竞赛和到处扩张,严重地影响了本国的经济发展,结果拖垮了苏联、也削弱了美国。相反地,日本、西欧等国家的实力有了很大发展,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整体力量进一步壮大,由此推动整个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影响:两极格局解体后,使世界政治格局朝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次格局转换的特点是:第一,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而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第二,新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演进过程。因为,现在美国虽然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力图建立单级世界,但他没有足够的力量一统天下,其他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都在争取世界或地区的主导权,期望建立一个多极世界,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实力,可单独与美国抗衡。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斗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世界各种力量必然要经过长期的消长、分化、组合的过程,才能重新形成稳定的格局。第三,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过程。各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都在力争形成对自己有利的世界新格局,为争夺对世界新格局的主导权展开斗争。斗争的结果将取决于历史的“合力”,在和平时期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演进过程。

3、为什么说冷战后世界的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政治走向多极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其发展是不会一帆风顺的。多极世界的形成将是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这是因为:

第一,美国构建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是多极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第二,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是阻碍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因素。冷战结束后,国际旧秩序依然没有根本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严重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造成南北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还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世界主要力量共同推进世界多极化的进程还是艰巨的曲折的。

第三,多极化政治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力量重新组合和利益重新分配的长期过程。

第四,多极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力量的对比还将发生变化。

第五,世界上冷战思维的继续,南北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民族分裂和宗教纠纷等也会对多极化趋势产生各种干扰和冲击。因此,世界多极化进程将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斗争的曲折过程。

4、怎样认识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

冷战时期,政治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冷战结束后, 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发展对外关系的主导因素,各国都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日益加大的原因在于: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世界政治的发展;经济因素对国内政治的作用的不断增大,使各国都把加快经济发展作为首要目标,因为这一目标的实现结果往往会造成国力的削弱、导致社会的动荡甚至政府的更迭,从而对世界政治发展产生影响;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联系更为密切,相互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使世界政治发展更趋复杂;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当今世界各国的外交,首先是经济外交,即为经济服务的外交,经济成为外交的主要内容。冷战结束以后,国家的经济利益往往成为国家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制约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使它们的关系一般不致于脱离和平、发展、合作这一时代主流。

第三章 当今时代主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

一、名词解释:

1、时代主题 ——时代主题是指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世界范围内最重要、最突出的基本矛盾和基本问题,是国际社会主要矛盾的反映,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任务和正在解决的主要课题。

2、时代特征——时代特征是指与时代相适应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基本状态以及由世界的基本矛盾所决定和反映的基本特征。

3、国际格局——国际格局主要反映国际社会各种力量的对比以及权势分配结构的客观状况,国际格局是国际秩序的基础,它决定了国际秩序的性质和面貌,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会对现存的国际秩序形成强烈的冲击,并导致现存国际秩序的重大变化乃至重建。

4、国际秩序——国际秩序是指以一定世界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各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原则及相应的保障机制的总和。国际秩序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

二、思考题:

1、试论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依据和重大意义。

确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科学依据和意义:(1)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依据国际形势和世界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而作出的科学判断。

1)战后世界矛盾的发展变化。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战略均势和全球部署没有完成,制约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4)科学技术已取代战争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主要手段。5)经济全球化使发展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问题

(2)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时代观

第二、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论为我国制定正确的内外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为什么建立国际新秩序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的要求。

第二,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国际新秩序,是由多极化趋势和世界多样化发展所决定的。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正确处理国家关系的最基本的国际关系准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第四,国际关系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国际新秩序是完全切实可行的。

3、为什么说当代国际秩序对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国际秩序是指以一定世界格局为基础所形成的各国际行为主体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原则及相应的保障机制的总和。国际秩序通常包括国际规则、国际协议、国际惯例和国际组织等。分为国际经济秩序和国际政治秩序。从某种意义上讲,国际秩序属国际法的范畴,但又有区别,因为它受国际力量对比的制约,特别是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和制约。

国际秩序建立迄今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从近代到二战前,世界已建立三次国际秩序。第一次是威斯特伐利亚秩序。第二次是维也纳秩序。第三次是凡尔赛——华盛顿秩序。二战后在雅尔塔体制基础上确立的是第四次国际秩序。二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二战期间,代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美、苏、英三大国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就如何结算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等问题,秘密达成了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主要是为了维护美、苏两大国的利益,如何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并建立和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等。雅尔塔体制的建立,体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也为战后美苏争霸开了先河。自17世纪以来,人类先后建立了四次国际秩序,但从本质上讲都体现了西方主导性和不平等性这两个明显的特征,都属于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因而,我们都称之为国际旧秩序。冷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两大基本趋势的发展,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斗争,一些过时的规则、制度已被淘汰,但国际旧秩序仍然存在,基本的框架和机制仍在运作,继续妨碍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乃至世界经济的繁荣和国际秩序的稳定发展年。因此改革国际旧秩序、建立国际新秩序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迫切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1-14
第一章

主要概念: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指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总和。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不断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连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知识经济 “知识经济”这个概念是联合国研究机构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分别于1990年和1996年提出来的。知识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之上的一种经济。这种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在产业结构中高科技产业将成为第一产业支柱;在消费中以高科技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

马歇尔计划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其内容是:美国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而欧洲则在一定程度上接受美国的控制:拆除关税壁垒、放松外汇管制、保障美国私人投资、排挤左翼势力。

区域集团化 区域集团化,即地区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主要表现为几种形式: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

论述题:

1、战后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 长期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环境,科学技术的创新,世界市场的扩大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

2、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第一个阶段: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缔结“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实施马歇尔计划。重塑日本经济。推行“第四点计划”。 建立“巴统 。第二个阶段:7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的国际贸易地位相对下降。对外资本输出发生了不利于美国的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苏联经济实力的上升。发展中国家经济进一步成长壮大。第三个阶段:90年代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苏联的衰落和解体。美国仍是超级大国。欧洲加速一体化进程。日本经济长期衰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3、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并行发展。市场经济机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知识经济已现端倪。

第二章

主要概念:

世界政治格局 所谓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根据一定的规则形成的结构和态势。

冷战思维 冷战是两国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除直接军事交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的总称。特指二战后东西方之间尤其是美苏之间的对抗状态。

强权政治 指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利用其经济、军事实力,强迫其他国家服从其统治,听从其指挥。

思考题:

1、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怎样发展演变的?世界政治格局自50年代形成以来,不断发展演变。其总的趋势就是由美苏的两极对抗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其中有三条主线:一是美国和苏联争霸。二是西欧和日本的兴起。三是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不断发展壮大。

2、当今世界政治的主要趋势是怎样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个消失了,两极格局终结。此后,世界政治呈现出新的特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地区性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增强。

3、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有哪些?经济因素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将不断上升,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经济安全将成为国家安全的主要内容,经济手段成为实现政治目的的重要方式,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经济外交的作用将超过单纯的政治外交。21世纪世界各国将围绕资源和能源展开激烈竞争。

第三章

主要概念:

世界主题 所谓世界主题,就是指在一个时期内世界上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

国际秩序 国际秩序包括国际政治秩序和国际经济秩序,是指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国家集团和国际组织等行为主体按照某种规范、原则、目标和手段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所建立或维系的某种国际政治经济运行机制和整体态势。

思考题:

1、二十世纪以来世界主题有什么样的转换?20世纪,世界主题发生了重大转换。从“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

2、为什么说维护和平是当代世界的根本问题?促进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

目前危害和平的因素: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军备竞赛;局部战争始终不断;国际武器交易持续上升;国际恐怖主义的活动。虽然目前世界经济总体形势良好,但各国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包括: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仍然时常出现;前苏东国家经济转轨仍未完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

第四章

主要概念: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指的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也统称为西方七国,其他还包括西欧、北欧及大洋洲的共十几个国家。

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 Union -- EU)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多边自主外交 70年代日本提出“多边自主外交”,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加强日本外交的自主性,二是日本外交的对象不会局限于某类国家,或者某类国家会是交往的禁区,无论哪个国家日本都可以与其建立外交关系。这表现出日本在外交上的独立性日益明显。

超越遏制战略 所谓“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在不放弃军事遏制的条件下,以经济援助为诱饵,以“和平演变”为灵魂,抓住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有利时机,通过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非军事手段,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政治经济模式,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亲西方的反对派,最终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

马约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舒曼计划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交部长罗贝尔-舒曼,在事先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商谈后;发表了一个西欧煤钢联营计划,这就是“舒曼计划”。该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煤钢工业为基础,把西欧各国的煤钢工业部门联合起来,由一个超国家的高级机构共同管理“联营”。

思考题:

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是什么?科技的发展;社会关系领域的调整;自由开放的国际经济体制;国际环境的相对稳定;对于第三世界初级产品的掠夺。

2、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如何评价?主权在民;在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的基础上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代议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法治原则。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是历史的进步。资产阶级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国家的经验,其中大部分都值得我们借鉴。西方民主制度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3、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是怎样演变的?美国在历史上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政策,不主张干涉美国之外的事务。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美国国力的增长,其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转为在全球争夺霸权。第一,美国全球扩张时期:杜鲁门政府,艾森豪威尔政府,肯尼迪、约翰逊政府。第二,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阶段:尼克松、福特政府,卡特政府。第三,美国全球战略新发展的阶段:里根政府,(老)布什政府。第四、确立冷战后全球战略阶段: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

4、欧洲在战后的一体化进程经历了哪些阶段?(1)舒曼计划:欧洲一体化的第一步是1950年5月9日提出的舒曼计划。根据这个计划,1952年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机构。最早有六个成员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2)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建立:1957年3月25日,西欧六国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合称《罗马条约》。(3)欧洲共同体(EC)的建立和扩大: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EC)。(4)欧洲一体化的迈进:1981年1月,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1月1日,西班牙和葡萄牙正式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扩大到12国 。(5)欧洲联盟的建立1991年12月11日,在荷兰的小城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欧共体第46次首脑会议上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又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5、日本外交二战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2)50年代末至60年代的“经济外交”。 (3)70年代的“多边自主外交” 。(4)争做政治大国。

6、“冷战”结束以后中欧关系有哪些发展变化?政治方面,1994年中欧建立了政治对话与磋商机制。1998年1月,中欧决定建立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2001年,中欧双方决定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10月,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后,双方决定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经贸合作领域:中欧贸易额增长迅速。

第五章

名词解释:

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又称“军事共产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1918年开始实施。主要内容包括:实行战时总动员;实行粮食等农产品的征购制度;实行全部工商业的国有化,禁止私人贸易;实行义务劳动制和食堂免费就餐。

休克疗法 1992年1月开始俄罗斯实行以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为基本方向的经济转轨,被称为“休克疗法”。

思考题:

1、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1)保持了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2)经济实力大为增加。(3)平稳地实现了向现代化国家的过渡。(4)改善了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5)社会主义国家改变了过去那种人民无权的地位,实现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6)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争取民族解放的运动。

2、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原因:第一、经济建设长期搞不上去,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形见绌,因此动摇了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政权的根基。第二、执政党在政治上集权过度,民主不足,个人专断,官员腐败,日益脱离群众,失去民心。第三、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直接葬送了社会主义的全部成果。第四,西方势力的“和产演变”战略是苏联、东欧剧变的强大推动力。教训:第一、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第二、社会主义建设本国特色化。第三、经济运行市场化。第四、发展民主和加强法制。

3、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经历了哪些主要阶段?第一次浪潮是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政治上的改革包括健全法制,整顿国家安全机构,实行干部更新制度;在经济上的改革包括对农业政策进行调整,精简中央机构,改组计划体制,减少中央下达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地方和企业在计划、财务和物资分配方面的权限,减少国家对农民的干预和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等。第二次浪潮是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有些国家的改革获得了部分成功,如匈牙利“计划指导下的市场经济”。有些国家的改革在外来干涉下失败,如捷克斯洛伐克遭苏联入侵。有些国家的改革则难以进行,如苏联的改革在70年代中期被迫停止。第三次浪潮是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这次改革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超过以往,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改革观点,最后也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苏联东欧等国家的改革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由于没有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没有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原则,导致了政权垮台。中国的改革则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动摇,取得了世人公认的伟大成就。

4、目前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第一,组织性增强。第二,合法斗争成为主要形式。第三,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第四,社会主义运动的国际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化。

第六章

基本概念:

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是亚非拉和其它地区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而后取得民族独立的国家的总称。由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处于第一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第二世界,又称第三世界.

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4月,是新独立的亚非国家首次联合起来召开的一次会议。标志着亚非民族独立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兴起。

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里程碑。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标志着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原则的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七十七国集团 1964年,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贸发会议,77个发展中国家发表了《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由此形成。

思考题:

1、发展中国家的政治体制主要有哪些形式?西方共和制政体,传统君主政体,军人政权。

2、发展中国家按其经济状况可分为哪几种类型?第一种是高收入的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石油出口国。第二种是中上等收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第三种是中下等收入的国家和地区。第四种是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

3、如何理解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1)第三世界的崛起,不仅根本上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且也大大促进和推动了战后国际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第三世界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3)大批第三世界国家加入了联合国,使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4)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

第七章

1、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出现了哪些变化?(1)独立初期,主张“回归欧洲、加入西方”,向西方一边倒;(2)1993-1996年,主张东西方平衡,实行“双头鹰”外交。(3)1996--,加强与西方国家的抗争,推动多极化进程。1996年以来,俄罗斯越来越明确把“多极化”思想作为外交战略的指导思想。

2、俄罗斯政治体制有哪些特点?(1)俄罗斯联邦总统是国家元首,有权任命联邦政府总理、副总理和各部部长,主持联邦政府会议;是国家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并领导国家安全会议;有权解散议会,而议会只有指控总统犯有叛国罪或其他十分严重罪行并经最高法院确认后才能弹劾。(2)俄罗斯联邦会议是俄罗斯联邦的代表与立法机关。联邦会议由联邦委员会(上院)和国家杜马(下院)两院组成。(3)俄罗斯联邦司法机关由联邦宪法法院、联邦最高法院、联邦最高仲裁法院及联邦总检查院组成。

第八章

1、中国外交政策自1949年以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确定并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带有亲苏反美的色彩。二个阶段: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中国适应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外交方针由原来的“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即一方面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另一方面反对美国,同时还反对苏联的霸权。第三阶段是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这一时期中国在外交上首先改善了中美关系。其次,中美关系解冻,带动了中国和外国建交的高潮。再次,中国在这一时期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第四阶段,即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对外交政策作出了重大的调整。

2、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一贯政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