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哪句话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如题所述

中心论点是:“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话:“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句话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在这篇文章里,韩愈首先(第1段)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能没有“惑”──茫然不解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扩展资料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师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12
师说》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话: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1-07
1.古之学者必有师,且圣人无常师——主旨:论述古人从师的风尚.
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远矣,而耻学于师"——主旨:通过对比论述今人不从师的恶习.
3.君子不及众人——主旨:论述不从师的恶果——其结果远在古之圣人之下.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能也——主旨:正面阐述师的职能,从师的理由,从师的原则.
5.李氏所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主旨:交代写作文章的原由.
这几个要点很难用一个或两个所谓的"中心"来统摄,"一个中心",或"两个中心",乃至"多个中心"说都不符合原文旨意.实际上它们是通过《师说》这个大的话题,由古论今,由远而近,由浅入深,分别阐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⑴阐述了古人从师的良好风尚;
⑵批判了今不从师的社会风气;
⑶弘扬了古人从师的高尚品质;
⑷更强调了师道尊严的社会意义(从师);
⑸以及如何从师的具体问题(原则与方法);
⑹同时附带交代了写作的动机.
第3个回答  2009-01-06
没看过,只看过 马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