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的事迹和传说?~

3Q
~!

第1个回答  2009-01-23
华夏之祖

——黄帝的传说

臧 嵘

我国陕西省中部,有个黄陵县,黄陵县城北有座桥山,桥山顶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祖先黄帝的墓。人们称它为黄陵,因此把这个原称为“中部”的县,改名为黄陵县。

黄帝陵壮丽威武,古书记载说,它座山环水:“其山势如桥,沮水环绕之”。黄陵的周围是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葱葱,参天耸立,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挺拔、苍劲。

传说这座黄帝陵汉朝时就已存在了。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说:“黄帝葬于桥山”。西汉著名的皇帝汉武帝曾经来到这里祭祀。关于这事还有一段小小的插曲:汉武帝北巡朔方(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南归,带着十余万大军,路过桥山。当他看到黄帝陵时,突然想起了一个问题,对臣下说:“我听说黄帝并没有死,现在又出现了他的坟,这是什么缘故呢?”臣下回答说:“黄帝成仙上天去了。这个陵墓是黄帝的臣下为纪念他,葬了他的衣冠”。后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清朝的康熙皇帝,也都亲自写过祭文,祭祀黄陵。这都说明:我国历朝历代,祭祀祖先黄帝,由来已久。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清明节,陕甘宁边区政府也有一次盛大的祭黄陵活动。这年4月6日,当时陕北出版的《新中华报》对这次活动有一段十分醒目的报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特派林伯渠为代表,参加了这次民族扫墓盛典,以表示愿做抗日救亡前驱的决心。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还共同写了《祭黄帝文》,文中盛赞黄帝的功劳:“赫赫始祖,吾华肇(开始的意思)造;胄衍(后代延续)社绵(国家长存),岳峨(山高)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远近);建此伟业,雄立东方”。祭文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振兴祖国的精神象征。鲁迅也把黄帝作为伟大的民族象征。他在一首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说要用自己的鲜血来保卫中华民族。近年来,每逢清明节,我国人民纷纷来到黄帝陵,以崇敬的心情,拜谒这位民族之祖。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来到大陆,差不多也都要到这里来寻根,表示后代对祖先的敬意。人们都把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悠悠五千年过去了,黄帝的形象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发图强,为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

黄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对我们民族有过什么功绩呢?可惜,黄帝离我们太遥远了,关于他的事迹,很难征之信史,只有借助于古代的神话传说,来勾画他伟大的形象。

黄帝为什么叫“黄”帝呢?这在古书里是有解释的。《淮南子》一书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帮助)后土(管土的神),执绳(法)而制四方”。这是说因为黄帝是管理四方的中央的首领,他专管土地,而土是黄色,故名“黄帝”。黄帝为什么又名轩辕氏呢?根据史料记载,黄帝曾发明一种车战法,打仗的时候,将士都站在战车上;停战休息时,将战车连接起来,围成一圈,指挥员在中间,只留一个空当作为出入的门,起到了保护指挥员的作用。古人把带有布幕的战车叫“轩”,把两辆战车中间的空当叫做“辕”,因为黄帝是这种车战法的发明者,所以后人便又把黄帝叫做轩辕氏。

用科学的观点来解释,大概黄帝是属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的一位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还是部落、氏族聚居的状况,阶级和国家还没有产生。黄帝的部落聚居的地方,历史记载各有不同。有的说,黄帝曾居住在河北涿鹿县的山弯弯里,史书上叫做“涿鹿之野”。也有的说,他的部落居住在今河南新郑一带,名曰“轩辕之丘”。这说明当时大约还没有完全定居,部落经常迁徙,黄帝部落大体活动在今天陕西、河南、河北沿黄河一线。

在传说中,黄帝是个非常聪明能干的人物。他既会推算天文,制定出中国最早的历法,又会制造车、船和指南车。他还精通医术,和神医岐伯一起研究出一套诊治方法。他和岐伯关于医学的对话,被后人编成我国最早的一部医书——《黄帝内经》。黄帝的妻子嫘祖也很能干,她教人民养蚕,总结出一套喂蚕、缫丝、织帛的经验。从此人们既会制衣,又会作冕,还能制鞋,从上到下都装束起来,彻底改变了上古时代穿树叶兽皮的原始习惯。古代的人受饮水限制,居者靠河流,牧者逐水草,很不方便。黄帝发明了井,人们才有可能到远离河流的地方去开发。当时的人还不会盖房子,穴居野处,构木为巢;又是黄帝教给人们“伐木构材,筑作宫宝,上栋下宇,以避风雨”。黄帝手下集中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文字学家仓颉,造出了象形文字,音乐家伶伦分出十二音阶,配成乐曲;精通数学的隶首,制定了各种度量衡等等。当然,这些发明,掺杂着许多神话传说的成份,实际上任何一项发明,都绝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只不过反映了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黄帝,因为是古代学者一致承认的华夏始祖,所以人们就把一切文明制度都推源于他。”

黄帝还是古代主持正义力量的代表。古书上说,他办事公道,受到了周围许多邻近部落的拥戴。当时有一个南方部落的首领蚩尤,勇猛善战,常常凭借自己的强大力量,进攻别的部落,烧杀抢掠,使得人们不能安定生活。蚩尤把矛头指向了曾与黄帝结成联盟的炎帝部落,把炎帝部落赶到了黄帝控制的河北省涿鹿地区。蚩尤乘胜追击,又跟踪到了涿鹿。在这里,终于和黄帝部落展开了一场恶战。涿鹿之战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次相当激烈的战争。传说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部众迷失了方向。黄帝布下出奇制胜的阵式,又利用了风后所制造的指南车,辨别了风向,才把蚩尤打败。黄帝乘胜追到山东,捉住蚩尤杀掉,把蚩尤的头带回涿鹿,埋在那里。所以至今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的涿鹿县,还有一座蚩尤坟。

黄帝战胜蚩尤后,威信更高了,被中原各部落尊为共同的领袖。后来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并,统称为华夏族。华夏族就是中华民族的前身。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把自己叫做“炎黄子孙”。古书记载说,黄帝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尧、舜、禹,和后来的夏、商、周三代,都是炎黄的后代。不仅中原的汉民族这样说,北方的匈奴、西边的羌族(羌族,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居住青海一带)、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也都自称是炎黄的子孙。

关于黄帝之死,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据说,他并没有死,最后的归宿是乘龙升天了。因此,现在陕西黄陵前的围墙正面,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叫做“桥山龙驭”,就是指的这个故事。这更说明黄帝受到人们无比的崇敬,人们不希望他死,希望他永生。这个神话,表达了他的部族和后代们的美好愿望。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1-23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四人。”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建国于有熊(河南新郑),亦称为有熊氏。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反抗。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讨伐。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