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智能交通产业遇到什么难题?

如题所述

在智能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多:
产业发展制约瓶颈分析
尽管从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主要问题是企业问题和产品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产生却是行业中的共性问题所导致。如产品的稳定性、准确性与企业的技术能力、产品生产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产品缺乏兼容性与行业技术标准的建立密切相关;产品的性价比与产业链的完整性和协调性密切相关。因此,目前制约智能交通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技术的标准化问题、产业链问题和市场培育问题。
1、关键核心技术问题
关键核心技术问题是影响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市场的智能交通中高端产品主要是国外品牌,关键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即使是发展速度最快、推广和普及最广泛的智能导航产业与智能交通行业管理也是如此。而国产低端产品主要使用国外进口芯片或OEM模块进行二次开发。在智能交通行业管理方面,关键设备和技术也是依赖进口.
关键核心技术的缺乏不仅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付出昂贵的技术使用成本,同时产业的命脉也会被国外企业所扼制。
2、技术的标准化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出台针对智能交通行业的技术标准,因为产品没有标准化,市场准入也就没有标准和门槛,任何投资商都可以进入。目前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因为没有规定产品中的很多技术要求,有的技术要求与现有产品的实际情况完全不符或者多种产品并存,给用户在使用及维护方面带来极大不便。
3、产业链整合问题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智能交通的产业化,其产业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目前,正在试图快速切入我国智能交通市场,抢占先机。
面对全球越来越激烈的智能交通产业竞争环境,国内众多智能交通企业却仍然处于各自为政、孤军奋战的状态。由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品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很低。事实上,有很多运营商为节省投资、降低成本,集软件系统开发、硬件终端研发、生产、销售、运营于一体,没有做专业的运营商。结果终端产品质量问题严重,返修率高,售后服务成本高,客商关系差。最终导致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不足。
4、市场培育问题
目前,即使是在几个国家智能交通示范城市,智能交通产品和服务市场也只是部分形成,顾客对大多数智能交通产品和服务还认识不足。
需求的不足使智能交通企业无法实现规模效益,同时也严重影响产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但是,对智能交通消费市场的培育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先进行投入的企业不仅要冒很大的风险,同时其他不进行市场培育的企业也可以在市场成熟后搭便车。虽然目前具有真知灼见的企业仍然不计成本地培育市场,但是就目前全球智能交通产业的竞争环境和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需求来看,单靠少数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产业中多数企业联合起来,共同培育市场。
以上四个方面问题就是我国智能交通行业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也是需要正待解决的问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7-08
城市智能交通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建设,行业发展受政策影响明显。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智能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前瞻》数据显示,过去三年中,2011年依靠“十二五”智能交通行业政策纷纷出台的利好影响,中国城市智能交通市场爆发式增长,市场规模增长增大由接近20%猛增到30%以上;2012年受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不佳和各地方政府换届的影响,市场规模增速回落到20%以内;2013年在国家债务审计,地方债务问题备受关注的情况下,虽有国家各级政府换届后领导层渐入佳境的利好,但市场增速并未达到市场预期,保持了20%的增长水平,全年市场规模达到192亿元。

而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迅速增加,交通出行量大幅上升,使得巨大的行车需要与有限的交通基础设施之间的冲突进一步加剧,必将催生出庞大的智能交通产品市场。仅以车载导行系统为例,目前,中国车载导航系统的安装率仅为2%,远低于日本60%、韩国40%、欧美25%的水平。保守估计,若中国达到30%的安装率,车载导航系统的潜在市场规模就可达1500亿元。

发展智能交通在带动庞大软硬件设备行业发展的同时,还将催生交通信息服务等新兴产业的形成,形成交通管理、出行信息服务、应急管理、电子收费、公共交通运营管理等不同的系统应用。从软硬件产品看,智能交通建设需要大量芯片、光纤、传感器,这些产品的研发、投资、生产,将拉动高科技产业增长,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同时,智能交通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交通信息服务业的兴起提供了基础,以位置信息服务为例,就包括了地图、定位、导航,以及智能交通调度、智能站牌、智能停车等服务,从而衍生出多个新兴产业。从美国已实施的智能交通系统看,其收益成本比低的为2:1,高的达到62:1,大多达到10:1。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