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本身的四大未解之谜是哪四个?

如题所述

其一,为何没有统帅俑? 这些陶俑无论是步兵、弩兵、骑兵、车兵,都属武士俑.并不见统帅俑。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认为,可能是按秦制,每次出征前由秦王指令,一名将帅任统帅。而修建作为指挥部的 3号坑时,将帅还未任命,工匠们不敢随意塑一位作统帅。虎符正掌握在秦陵地宫中的秦始皇手中呢。还有人认为,也可能是因为秦始皇是秦军最高统帅,为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和神圣 尊严,不能把秦始皇的形象塑在兵马俑坑之中。这两种说法,都是猜测而已,并无定论。 其二,兵马俑为何被焚毁” 发掘兵马俑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二号俑坑的木结构几乎全部被烧成炭迹或灰烬。陶俑和陶马耳上的彩绘颜色经火烤大都脱落,有的青灰色陶俑被烧成了红色。俑坑经火焚后全 部塌陷。陶俑和陶马被砸,有的东倒西歪,有的身首异处,有的头破腹裂,有的臂断腿折,有的断成数段,有的成为碎片,完整的很少。 俑坑的火是谁放的呢?后人推测有三种可能,一是秦人自己点的火,以烧毁祭墓物品及墓周的某些建筑,使死者灵魂将此带去阴间享用,即所谓“燎祭”。但是,如果真的是出于占 代的丧葬制度和民间风俗习惯而焚毁掉,为什么只烧一、二号坑而不烧三号坑呢?假如真的是秦人自己烧的,那么肯定从建成到焚毁的间隔时间不会太久。可是据考古发掘来看,俑坑底 下浸地砖上普遍都有十几层的淤泥层,这种淤泥层绝不是四、五年能够形成的。 二是秦兵马俑可能是被项羽率领的军队焚毁的。据《汉锄、《史记》、《水经注》等史籍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但上述史书中并没有一个字明确记述项羽军队焚毁秦兵马 俑之事,甚至连秦兵马俑的字样都没提到。因而,把烧兵马俑的罪过加在项羽的头上,只能是后人的猜测罢了。 三是兵马俑坑中的火是因为坑内的陪葬物等有机物腐败产生沼气,自燃而造成的。但是,同样的俑坑,同样的环境条件为什么只烧了一、二号坑而三号坑却没有起火呢?这也没有科学的根据。 其三.陶俑制作之谧。 兵马俑坑中的陶俑和陶马均是泥制灰陶。火候高、质地硬。经观察,没有发现模制迹象,肯定是一个个地雕塑而成。陶俑、陶马身上原来都绘有鲜艳的颜色,因俑坑被毁,加上长 期埋于地下,颜色几乎全部脱落。但从局部留的颜色仍可窥见颜色的种类繁多,有绿、粉绿、朱红、粉红、紫蓝中黄、桔黄、纯白、灰白、赫石等。各种色调和请、艳丽,更增添了整 个军阵的威武雄壮。 这些陶人陶马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掩埋了20多个世纪,出土后,仍然保持了色泽纯、密度大、硬度高特点,以手敲击,金声玉韵,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当代的制陶工艺 大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今仅能仿造一些简单的陶人。他们想要复制陶马,反复试验竟无一成功。秦代这种杰出的泥塑工艺和制陶工艺,使后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它的技术、配方,都失了传,成了谜 其四,青铜剑铸造之谜。 从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长86厘米剑身上有8个棱面,极为对称均衡。19把青铜剑,误差都不到10丝。它们历经2000年,从地下出土,都无蚀无锈,光洁如新。用现代科学方法检测分析,这些青铜剑表面竟涂有一层厚约1/100-的氧化膜,其中含铬2%。这一发现立即震动了界。因为这种 铭盐氧化处理是一种近代才掌握的先进工艺。据说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之,并申请专利,而且,它只有在一整套比较复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下才得以实现。秦人的铸造水平之高,真是不可思议。 尤为值得称道的是,这些青铜剑的韧性也是异常惊人的有一口剑,被一具150公斤重的陶俑压弯了,弯曲度超过450当陶俑被移开的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青铜剑反弹平直,自然还原。这精湛的铸剑技艺,令人膛目结舌,这也是一个难解之谜。 围绕兵马俑的谜团不胜枚举,将来,随着科学的进步,考古的深人,将会逐渐找到答案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0
其一,为何没有统帅俑?这些陶俑无论是步兵、弩兵、骑兵、车兵,都属武士俑.并不见统帅俑。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认为,可能是按秦制,每次出征前由秦王指令,一名将帅任统帅。而修建作为指挥部的3号坑时,将帅还未任命,工匠们不敢随意塑一位作统帅。虎符正掌握在秦陵地宫中的秦始皇手中呢。还有人认为,也可能是因为秦始皇是秦军最高统帅,为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和神圣尊严,不能把秦始皇的形象塑在兵马俑坑之中。这两种说法,都是猜测而已,并无定论。其二,兵马俑为何被焚毁”发掘兵马俑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二号俑坑的木结构几乎全部被烧成炭迹或灰烬。陶俑和陶马耳上的彩绘颜色经火烤大都脱落,有的青灰色陶俑被烧成了红色。俑坑经火焚后全部塌陷。陶俑和陶马被砸,有的东倒西歪,有的身首异处,有的头破腹裂,有的臂断腿折,有的断成数段,有的成为碎片,完整的很少。俑坑的火是谁放的呢?后人推测有三种可能,一是秦人自己点的火,以烧毁祭墓物品及墓周的某些建筑,使死者灵魂将此带去阴间享用,即所谓“燎祭”。但是,如果真的是出于占代的丧葬制度和民间风俗习惯而焚毁掉,为什么只烧一、二号坑而不烧三号坑呢?假如真的是秦人自己烧的,那么肯定从建成到焚毁的间隔时间不会太久。可是据考古发掘来看,俑坑底 下浸地砖上普遍都有十几层的淤泥层,这种淤泥层绝不是四、五年能够形成的。二是秦兵马俑可能是被项羽率领的军队焚毁的。据《汉锄、《史记》、《水经注》等史籍记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但上述史书中并没有一个字明确记述项羽军队焚毁秦兵马俑之事,甚至连秦兵马俑的字样都没提到。因而,把烧兵马俑的罪过加在项羽的头上,只能是后人的猜测罢了。三是兵马俑坑中的火是因为坑内的陪葬物等有机物腐败产生沼气,自燃而造成的。但是,同样的俑坑,同样的环境条件为什么只烧了一、二号坑而三号坑却没有起火呢?这也没有科学的根据。其三.陶俑制作之谧。兵马俑坑中的陶俑和陶马均是泥制灰陶。火候高、质地硬。经观察,没有发现模制迹象,肯定是一个个地雕塑而成。陶俑、陶马身上原来都绘有鲜艳的颜色,因俑坑被毁,加上长期埋于地下,颜色几乎全部脱落。但从局部留的颜色仍可窥见颜色的种类繁多,有绿、粉绿、朱红、粉红、紫蓝中黄、桔黄、纯白、灰白、赫石等。各种色调和请、艳丽,更增添了整个军阵的威武雄壮。这些陶人陶马在暗无天日的地下掩埋了20多个世纪,出土后,仍然保持了色泽纯、密度大、硬度高特点,以手敲击,金声玉韵,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当代的制陶工艺大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至今仅能仿造一些简单的陶人。他们想要复制陶马,反复试验竟无一成功。秦代这种杰出的泥塑工艺和制陶工艺,使后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它的技术、配方,都失了传,成了谜其四,青铜剑铸造之谜。从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长86厘米剑身上有8个棱面,极为对称均衡。19把青铜剑,误差都不到10丝。它们历经2000年,从地下出土,都无蚀无锈,光洁如新。用现代科学方法检测分析,这些青铜剑表面竟涂有一层厚约1/100-的氧化膜,其中含铬2%。这一发现立即震动了界。因为这种铭盐氧化处理是一种近代才掌握的先进工艺。据说德国在1937年,美国在1950年才先后发明之,并申请专利,而且,它只有在一整套比较复杂的设备和工艺流程下才得以实现。秦人的铸造水平之高,真是不可思议。
第2个回答  2013-10-10
为何没有统帅俑?兵马俑为何被焚毁陶俑制作之谜青铜剑铸造之谜
第3个回答  2013-10-10
秦兵马俑众多谜团待解

荆楚网 楚天都市报7日西安电(记者李樵)从兵马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剑都非常锋利,光亮如新。经过检测,它们的表面上都经过了铬盐氧化处理。据介绍,这种技术德国在1937年才发明。但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如何掌握了这门技术,这是一个谜。

兵马俑如何制作,至今也是个谜。体积这么大的陶俑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兵马俑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同时放到窑里烧,怎么掌握火候?还有泥巴掺和石英砂的比例怎么掌握?诸如此类的技术问题,在当时是怎么解决的?至今没人能解释清楚。

据介绍,1999年9月10日,考古工作者在二号俑坑发现一具跪射武士俑头,发须、瞳仁是黑色,脸部涂有绿色彩绘。这件绿面俑迥异于其它秦俑的肉红色或粉白色面孔,有人认为可能是长时间埋藏,使其颜色发生化学变化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秦代工匠有意模仿某些肤色较深的真人来绘制的;还有人认为可能是某个工匠的恶作剧。

秦兵马俑博物馆有关专家昨称,尽管兵马俑被发现已有30年,但仍有许多谜团待解。

中国科学家破解秦兵马俑制作之谜

日前,中国刑警学院赵成文教授大胆破解了兵马俑的烧制时间以及制作之谜。

赵成文说,自己在兵马俑两次看到“辛卯”刻字出在同一个地方。他说:“‘辛卯’是天干地支,是农历年代,这里是指公元前210年。”他认为,这是秦始皇驾崩之年的标记年代。据此判定秦陵兵马俑烧制于公元前210年。根据俑坑中留下的麻草鞋印,当时人在夏秋季节才穿草鞋,据此进一步预测,兵马俑应是秦始皇驾崩后的秋天开始烧制的,烧制兵马俑是秦始皇临终前的圣旨。

赵成文还解析了兵马俑的烧制工艺之谜。他说,“兵马俑的腹中有个糠皮内模袋作为主体支撑”,糠皮是当时最佳填塞物,还有一点是2000多年前兵马俑制作工艺流程很具科学性,从而使得真人真马大小、百公斤重的兵马俑从泥塑、晾干、运送到焙烧,一气呵成,显示了当时中国人的智慧。

浅谈秦兵马俑制作中的模与塑

作者: 红梅 (国学网2005-11-9发布)

秦始皇兵马俑的塑造技法是“模塑结合”,但这种模塑结合的归纳有许多地方值得探究,把握得不好,很可能影响对秦兵马俑造型艺术成就的估价。
兵马俑塑造中,基本的塑造技法是用泥条盘筑出空心的陶俑陶马形体,然后再二次覆泥或多次覆泥,并以堆、贴、捏、塑、刻、划、刮、削、琢、抹等多种方法进行细部加工塑造,
其中个别地方也用到了所谓的“模”制,如俑头的内壳、手和个别形体非常小的附贴件等。由于俑头是人物造型中最重要也是公认成就最高的地方,因而这里的“模”制情况很关键。按照考古工作报告提供的资料可以清楚看出,俑头的制作非常复杂,工序似乎有十多种,其中就有模制粗胎,也就是模制出一个粗具头形的椭圆状内壳,接下来是在这个内壳上多次覆泥,塑作出不同的脸形,堆贴捏塑刻削描画出眼鼻口耳胡须发髻冠饰来。不过,模制内壳虽然是俑头制作中的一道必要工序,却远不是关键性工序。由于塑造中在内壳上面的覆泥一般很厚,因而内壳作用于人物塑造尤其是个性塑造方面的因素其实非常小,以至可以忽略不计。关键性的工序恰恰是随后的几道工序,真正的创作正是在后面的几道工序中实现和完成的,不然就无法理解秦俑头像千人千面的艺术成就了。

其实,泥塑中使用粗胎是一个普遍现象,稍大一些的泥塑作品,其制作之初都要有一个粗胎,只是这种粗胎形式并无定法,多种多样,大多则是用柴草绑扎起来的,然后就可以在上面敷泥塑作。由于不考虑烧造,敷泥便没有严格限制,因此,粗胎的制作也不十分严格。秦始皇兵马俑俑头制作中先做出来的粗胎则不一样,它必须符合烧造的要求,因此薄厚要尽可能均匀一些,以便能够较容易地烧透,同时还必须留够表面覆泥的余地,为面部个性刻画创造充足条件。在这种严苛要求之下,粗胎制作显然比普通泥塑制作要细致。秦人非常聪明地选择了模制粗胎的技法,既满足了上述要求,同时也兼顾到了俑头的强度要求,显示了秦代艺匠们的高超智慧。

俑头制作中的粗胎制作尽管如此复杂,其定位仍然是粗胎,是俑头制作中的辅助部分,在秦俑整个艺术创作中,它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这和现代泥塑中绑扎粗胎的作法意义相近,与“模制”传递的观念却是不同的,何况从俑头粗胎的模制中,我们所感觉到的是秦俑作为陶塑比普通泥塑更难更复杂,丝毫体会不到一般模制艺术的那种感觉。比起来,秦俑的手多数是可以作为模制看待的,不过在秦俑艺术创作中,它毕竟只是次要的部分,在只有四字的秦俑塑造技法归纳中,不应该有它的身影。

“模塑结合”作为对秦俑塑造技法的基本概括,会自觉不自觉地降低了人们心目中对秦俑造型艺术成就的感受。很多观众在详细了解了秦兵马俑制作之后,在为古人的创造肃然起敬的同时,也对这种简单地概括提出了异议。有专家认为秦兵马俑的塑作中,“模制的意味”其实是非常淡薄的,秦兵马俑陶塑作品是一件件精心塑造出来的精美艺术佳作,使用的许多辅助技法也都很有创造性,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它的艺术品位,这一点的确应该强调再强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