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暴躁易怒?

如题所述

“睁圆怪眼,倒竖虎须;性如烈火,咆哮如雷;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手持双斧,不问青红皂白,劈头便砍,……”这段文字是《水浒传》对绰号“黑旋风”李逵这位梁山好汉的性格特征的生动描述。李逵由于暴躁易怒,在我国心理学上几乎成为“胆汁质”气质(脾气、性情)类型的典型。

我国古代医书《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说:“阴不胜其阳,脉留薄疾,并乃狂”。这就是说,大脑的兴奋作用若是超过抑制过程,或者兴奋过程占据强大优势时,人便会狂躁。一个人如若总是暴躁易怒,那么他的大脑的兴奋过程便会占据主导地位,久而久之,就会罹致狂躁病。

根据美国1984年的一份医学小资料:美国有一位医生经过25年的研究发现,脾气暴躁的人比一般人患心脏病的比率要高出5倍,死亡率也比一般人要高得多。他对美国芝加哥地区1900宗病例的分析,发现多数心脏病患者,在他们发病前脾气暴躁,发病后又难以控制自己的暴躁情绪。这位医生的结论是:“心脏病患者,不能只靠药物治疗,更重要的是心理治疗!”

上述例证说明,暴躁易怒对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性也很大。因而有必要探讨一下:从心理健康学上看,为什么有些人容易暴躁易怒?应该怎样从心理健康上防止暴躁易怒?

一、暴躁易怒的心理原因

根据临床观察,暴躁易怒的心理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1)由于受到某种恐吓而激怒。

即为了心理自卫,往往用暴怒的形式向这种恐吓进行反击。例如,当父母迫使子女服从自己的意志,否则就以断绝父子或母子关系相威胁时,子女往往以盛怒相对抗。

(2)由于某种有目的的意向活动受到阻抑,为了排除这种心理障碍,从而激怒起来。

比如,早已安排好去旅游,但却被家长坚决阻拦反对,孩子于是就会大发雷霆。

(3)由于外界的某种刺激干扰,妨碍正常的思考活动,使得心情非常烦躁。

比如,正在紧张地准备应考,邻居大声放录音机,使得他心慌意乱,紧张性增高。这种情况每每在集中精神工作、学习或休息时,更容易引起“火冒三丈”般的愤怒。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因为上面这3种原因而轻易地暴躁发怒。这3个因素都不是因果关系性质的必然规律。这当中,还有一个思想意识修养的问题。

读者也许会问题:“暴躁”和“烦躁”是否有区别?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但是它们也有一定的联系。区别在于:它们在强弱的程度上有差别,暴躁的力量强,烦躁的力量弱;联系在于:从弱到强地日积月累后,会引起量变到质变的演变发展,即烦躁有可能发展成为暴躁。因此说,容易烦躁的人也不可掉以轻心,误认为自己只是好烦躁而已,和暴躁并不沾边。

然而,为什么在同样的情境下,有的人可以克制自己不发脾气,而有的人却“点火就着”呢?为什么有些人练就了“闹中求静”的本领,而另一些人容不得周围环境中的窃窃私语呢?这和一个人的文化教养以及思想意识的锻炼、熏陶有密切关系。幼年时起被家人娇惯的人,易于形成暴躁易怒的性格,这就表明了脾气、性情和一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家庭教养态度与教育方式等密切相关。

人类有“习而安之”的适应能力,生理心理学把它叫做“可塑性”。这种可塑性因人而异,每个人在可塑的程度大小上不尽相同。这主要是由于家庭、学校、职业、社会环境的熏陶和训练不同所造成的。因而,暴躁易怒这种气质特点,并不完全是与生俱来、由先天所决定的。而且,每个人的气质,在后天生活环境条件下,又是可以改变发展的。

实际上,气质的变化主要被决定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所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以及行为活动的内容与性质。例如,一个看来“生性”软弱、优柔寡断、逆来顺受的人,经历了转战南北、驰骋疆场之后,会成为一个威武刚毅、当机立断、敢于反抗、叱咤风云的军事指挥家。同样的,一个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生性”耿直、行动敏捷的人,也往往会由于经受不住曲折坎坷的不幸打击,从而变得抑郁寡欢、萎靡不振、含蓄隐讳、行动迟钝。甚至这种内心的激烈变化,会影响一个人外表面貌和风度等的改变。

因此,容易暴躁发怒的青年朋友们,要加强思想意识方面的修养锻炼,加强自制力,遇事沉着、从容不迫、耐心谨慎;对暴躁易怒的危害性要有足够的估计,要认真对待、慎重处理。因为对暴躁易怒的脾气、性情如果不加克制,尤其是在遭遇到不幸的打击、挫折,从而造成心理创伤的时候,往往会发展成为一种“暴躁性”人格障碍的精神疾病。有这种人格障碍精神疾病倾向的人,多半表现为情绪很不稳定,易于任意地爆发愤怒、仇恨或暴行;在言词用语上、或者外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攻击性的行为,并难以自我控制。

二、防止易怒的方法

从心理健康学的角度来看,防止和克服暴躁易怒的方法,可以分为消极性质的和积极性质的2大类方法:

(1)对于容易引起你暴躁易怒的刺激,你可以采取“躲避”、“转移”或“释放”的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说是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孔子在《论语》中讲到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就是一种躲避刺激的方法,它可以制止你的暴躁发怒情绪。“三十六计,逃为上策”,说的也是躲避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我们在对人处世时,应该讲究些策略学。你也可以在暴躁愤怒将要发作时,避开当前的刺激,去做些其他工作。比如听听音乐,看看电视,或者提笔绘画写字等,从而把注意力从暴躁易怒的刺激中转移开。“情绪心理学”中讲的“移情说”,就是强调这一方法。风靡一时的影片《少林寺》中的方丈,被不法歹徒欺辱时,闭上双目,重复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用的就是情绪转移法来克制暴躁易怒的情绪。

释放法是多少带有些积极色彩的方法。它不是一味地在观念上避开或转移暴躁易怒的刺激,而是用行动给暴躁易怒找一条出路的排泄法,从而不让这种消极情绪积压在心里,造成心理疾患。

以上3种方法——躲避、转移、释放,都属于消极性质的防止和克服暴躁易怒的方法。但是,“躲避→转移→释放”这个模式,是逐步升级的层次。消极的性质越来越淡薄些,逐渐地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这3种方法的功效,也越来越大些。这说明,越是消极的方法,越是不能更好地防止、克服暴躁易怒情绪。因此,如果用“躲避”的方法,解决不了问题,那你就可以试用“转移”的方法;如若转移法无效,就请采取“释放”之法。

(2)对于容易引起你暴躁易怒的刺激,你可以采取“控制”或“升华”的方法。这2种方法比起上面3种方法来,富有积极的意义。

所谓“控制法”,就是加强思想意识上的修养,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强的意志,从理智上来防止、克服暴躁易怒情绪。日常生活里,有些人遇到可能引起暴躁易怒的刺激时,常常自我暗示地在心中默念:“息怒!息怒!”从而压住心头怒火的发作,用的就是这种理智控制法。

所谓“升华法”,是把暴躁易怒转移到从事科学、文化、艺术和体育等一些创造性活动上。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维克多·格林尼亚,青年时代曾被人讥讽为不求上进的“二流子”。他把受到嘲弄、羞辱的怒火,用于刻苦学习和潜心科研,最终有所成就,造福人群。我国有的体育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遇到有的观众捣乱,或裁判员不公正时,也是把不平的怒火转为“为国争光”的拼搏上,从而获得优异成绩。

青年朋友,当你暴躁易怒时,这5种方法,你都无妨一试。根据暴躁易怒刺激的性质、内容和力量程度等的不同,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方法。但是,最好采用最后一种“升华”的制怒法,因为这种方法最富有积极的、进取的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13

致力于人类心理问题研究,寻找幸福真谛!

第2个回答  2020-04-0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