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打招呼不同

见面打招呼有什么不一样的细节?

一、交际语言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今天天气不错啊!”
称谓方面,在汉语里,一般只有彼此熟悉亲密的人之间才可以“直呼其名”。但在西方,“直呼其名”比在汉语里的范围要广得多。在西方,常用“先生”和“夫人”来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对十几或二十几岁的女子可称呼“小姐”,结婚了的女性可称“女士”或“夫人”等。在家庭成员之间,不分长幼尊卑,一般可互称姓名或昵称。在家里,可以直接叫爸爸、妈妈的名字。对所有的男性长辈都可以称“叔叔”,对所有的女性长辈都可以称“阿姨”。这在我们中国是不行的,必须要分清楚辈分、老幼等关系,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懂礼貌。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比如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

受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等影响,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握手方式和动作的感受不同。中国人握手偏向礼貌温和。时间延续长;而西方人握手苍劲有力,握后马上松开,且握手相距的距离也较远。有的国家不是握手,而是拥抱的方式。西方人,尤其美国人,人们谈话时目光应对视,避开这种目光是拒绝给予信息的表示。但在日本、南朝鲜、台湾地区和其它一些亚洲国家,避开对方直视目光是尊重的表示,连续直视对方,则被认为是放肆的表现。

交谈中,要避开对方的忌讳,如数字方面,美国人忌讳“3”,天主教徒忌讳“13”,日本人忌讳“4”,香港人也忌讳“4”;植物花类,日本人忌讳荷花,意大利人忌讳菊花,法国人忌讳黄菊花,英国人忌讳紫罗兰;颜色方面,德国人不喜红色,认为红色是妖魔或死亡的象征;瑞典人忌讳禁止使用蓝色商标,因为他们的国旗是蓝色的,法国人讨厌绿色,忌讳黑色,喜欢白色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7
打招呼的思维和习惯不同。中国人打招呼经常问对方:“上哪去?”“吃过了没有?”“最近忙什么?”等。而西方人打招呼一般用:“Hello” “Hi”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How do you do” “ Nice to meet you”等。对中国人关怀式的问候,西方人无言以对,甚至被误认为是干涉他个人私事。笔者曾经有一次在街上碰上单位的老外,我用温和语气微笑地问候:“Hello,where are you going?” 他立即停了下来,眼睛睁得大大的,并说:“What?what?” 当时我很尴尬。

寒喧思维和表达不同。西方人对中国人的寒喧感到有点难堪。比如:在机场或车站迎接客人,“一路辛苦了”(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urney) 总是不经大脑脱口而出。他听了感到很惊咤,“我一路很愉快,怎么说我累呢?”真有点不可思议。西方人迎接客人时,常说些客套话,如:“Did you have a good trip?”(“旅途愉快吗?”);Welcome to America”(“欢迎到美国来”)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bf699c0100c8u1.html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9-02-26
差不多都是寒暄问候,中国人说,吃了吗?外国人说,早上好!

不同的是中国回答问候时有时候得说谎。明明没吃饭,却说吃了,不然别人会以为是否还要请你吃一顿饭不成?
第3个回答  2009-02-25
西方人一般都是挥挥手或者握手。
中国人一般点下头。
第4个回答  2009-02-25
中国:吃了没?干嘛去?
外国:很高兴见到你,太巧了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