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和"字的由来,以及在历代中意义的演变,古人对于"和"字的理解和名句等等.谢谢!!!

"和"字最初原自哪儿里?在造字时有什么含义?

解释:〔古文〕咊龢【广韵】【正韵】戸戈切【集韵】【韵会】胡戈切,𠀤音禾。【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书·尧典】协和万邦。又【舜典】律和声。【易·乾卦】保合太和。【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又【书·尧典】乃命羲和。【注】羲氏,和氏,主历象授时之官。 又【诗·小雅】和鸾雝雝。【传】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疏】和,亦铃也,以其与鸾相应和,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广韵】本作鉌。 又【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注】和,十三簧。 又【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战国策】与秦交和而舍。 又【諡法】不刚不柔曰和。 又和夷,地名。【书·禹贡】和夷底绩。 又云和,地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 又【广韵】州名,在淮南,汉属九江郡,齐为和州。 又【韵会】西和州,秦蒙恬筑长城始此,唐为岷州,宋攺西和州。 又【广韵】姓也。本自羲和之后,一云卞和之后,晋有和峤。 又【正字通】养和,今之靠背也。李泌采异木蟠枝以隐背,号曰养和。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乌龙养和,桐庐养和。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胡卧切,禾去声。【广韵】声相应。【易·中孚】鸣鹤在隂,其子和之。 又【尔雅·释乐】徒吹谓之和。 又【集韵】调也。【礼·檀弓】竽笙备而不和。又【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注】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加以滑甘,是谓六和。又【礼器】甘受和。【释文】和,戸卧反。【周礼·天官】内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17
◎ 和 解释:相譍也。从口禾声。户戈切

咊 hé

〈形〉

(1) 和谐;协调。 [harmonious;coordinated]

和,相应也。——《说文》

和,谐也。——《广雅》

音声相和。——《老子》

乐从和。——《国语·周语下》

倡予和女。——《诗·郑风·萚兮》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卦》

与讴谣乎相龢。——《文选·王褒·洞箫赋》

和五声。——《吕氏春秋·慎行论》

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

(2) 又如:和合日(和谐、合好的吉日);和合会(合好;和谐);和令(和谐畅适);和比(和谐)

(3) 和顺;平和 [gentle;mild]。如:和衷(和善。今称和衷共济,即指同心和善而共济艰难);和昶(和畅);和直(平和爽直;和顺正直);和正(和顺端正)

(4) 和睦;融洽 [on friendly terms;harmonious]

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言和而色夷。——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和友(和睦友爱);和比(和睦;和谐);和居(和睦相处);和勉(和睦互勉)

(6) 喜悦 [happy]。如:和悦(和乐喜悦);和喜(和洽喜悦);和愉;和怿(和悦)

(7) 暖和;和煦;晴和 [warm]

海上风和日暖。——刘斧《青锁高议》

春和景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稍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久而乃和。——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和无寡。——《论语·季氏》

(8) 又如:和清(温和清朗);和媚(温和美好)

(9) 适中;恰到好处 [moderate]。如:和售(以平价相买卖);和成(适量的饮食);和口(适口;可口);和味(适口之食)

(10) 指身体健康舒适 [comfortable]

和于身也。——《战国策·赵策》

(11) 又如:和宜(合适,舒服);和胜(病愈);和舒(和畅舒适)

(12) 日语的,日本的 [Japanese]。如:汉和辞典;和服

(13) 搀和,混和 [mix]

松脂蜡和纸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泪珠和笔墨齐下。——清· 林觉民《与妻书》

参考资料:- 汉 典 Zdic.net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