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建国大业的视频,不要预告片和首映礼的

有链接吗?如果能在线观看的,就把分数给你。

1、绚丽多彩的服饰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领导人。这位领导人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人人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画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人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模特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毛泽东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计划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计划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1984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假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假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假,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08
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在这个花果飘香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祖国五十九岁的生日,能与大家同祝国庆,我感到非常快乐。在这里,我要自豪地对祖国母亲说:我爱你,中国!
啊,黄河长江,奔腾万里,你们哺育了一个多么辉煌的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饮誉四海的华夏文明,足以让人叹为观止。哦,祖国,涓涓流贯的河川是你飘逸的长发,绵亘悠久长的山岳是你硬朗的脊梁。你有满山遍野的宝藏,你有秀丽多姿的山水,你有金碧辉煌的故宫,你有蜿蜓伸展的万里长城,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你还有很多很多。。。。。。在你辽阔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东方文明。
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中华民族也曾几经沧桑、几经痛苦,我们的祖国母亲也曾倍受欺凌与污辱。我们忘不了园明园的火光,忘不了扣在每个中国人头上的“东亚病夫”的帽子,忘不了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忘不了南京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染红了长江。大地在呻吟,黄河在哭泣,然而中国人民永远也不会被压垮。
虎门销烟揭开了中华儿女反侵略的序幕。太平天国的旗帜、义和团战士的大刀辛亥革命的枪声、无一不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不可辱,中国人民不可欺。五四运动的呐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似惊雷划破夜空。从南昌到井冈山、从延安到西柏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人民硬是用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个灿烂的新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巨人终于又站起来了!
走过59年的风风雨雨,经过59年的励精图治,我们的祖国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人民正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太平盛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正劈波斩浪,昂首前行!
我们中国已经很强大,但是不能忘记,我们的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国际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日本对我国的钓鱼岛垂涎三尺,更不能忘记,1999年我国使馆的被炸,同胞的鲜血告诉我们:我们还不够强大。
前进中的艰难险阻,激发着我们的豪情斗志新的千年,新的世纪,新的起点,十六大给我们吹响了进军的新号角,亿万中国人民正向着新的目标奋进。
我们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同学们,努力吧,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我们手中实现。祖国啊,母亲!请相信,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历史的重托,新的《中华交响曲》将在我们手中演奏出更精彩更辉煌的乐章!就象李大钊期望的那样:“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正气在青春的火焰中再现!让华夏神州五千年的雄健国魂在青春的火焰中再生!!!”

国庆节作文
时值金秋,气候宜人。正值国庆佳节,我邀上我的好友施展,与我们全家一起去浙江海盐放飞心情!
平日里看惯了大城市里水泥森林的高耸林立,古板,呆滞。一味的灰调子显得有些沉闷。而青山碧水的南北湖和钱江岸边十里长堤,在我的脑海中日益显得突出。那别具韵味的鲜活,灵动的质感,让我心驰心往。上了A4高速公路,心情变得畅快极了。你看:路边的田间地头,秋实累累;火红的枫树在朝阳的映照下,格外绚丽。天蓝得一尘不染,云也好象变得透明,秋阳的光辉温柔得真让人心颤。呼吸着带有泥土清香的清新空气,感觉真的不一样。
一个小时的车程,便到了海盐。放下行李,我们迫不及待地奔向海边。这是钱塘江的入海口,名扬天下的“地卷银山万马腾”的钱江潮就从这里起源。上次来这里我们曾玩了整整半天,抓了几大盆的海白虾、小螃蟹,却也一个个成了“大花脸”、“泥腿子”,仍是兴意未尽!在路上,我对施展说了很多关于抓虾捕蟹的一些技巧,直听得他摩拳擦掌……
到了海边,才发现原来现在正在涨潮,海水淹没了整个海滩,不能抓虾捕蟹了,我们不觉有点扫兴!海里层层叠叠的浪扑向堤岸,但不见潮来。海水并不是碧蓝碧蓝的,却泛着泥沙的黄色。在海堤上站了一会儿,我和施展走进海滨公园。咦,那是什么东西?怎么在鹅卵石中跳来跳去的?哦,看清楚了,原来是一只蚂蚱!看着那绿绿的蚂蚱,我和施展不免有些手痒了!我问妈妈要了两个塑料袋,用一个套在手上,而施展则要用他的“空手道”来捉蚂蚱!我们先把它赶到草丛中,然后,施展便两只手一齐扑了上去,没想到那只蚂蚱一跳,竟飞起来了,把我们吓一跳。蚂蚱飞了一段路,又落在一丛草上。我们轻轻走近那一丛草,仔细看,看见那只蚂蚱落在一个草叶上。我轻轻地用塑料袋套下去,啊,套住了!施展赶紧用手伸进去捉,捉着后放入另一个袋子中。有了经验的我们,开始满地的找蚂蚱,不一会,由于我们的默契配合,抓住了几十只蚂蚱。而我和施展也找回了久违了的童心!
第二天,我们驱车去南北湖景区。南北湖山不高,但层峦叠翠,水不深,但曲折蜿蜒。太像西湖,却比西湖更幽静,更有乡村气息。你看,湖边垂柳婀娜多姿,风梳理着她那美丽的长发;山上的松树清翠欲滴,秋风吹过,松涛阵阵。沿着湖堤,走到栈桥中央时,我抬眼向四外望去:左边是水,右边是水,前边是水,后边是水,这水碧波荡漾,没有一点污秽;左边是山,右边是山,前边是山,后边是山,不见半点土色;头上是碧蓝的天空,云朵静静地飘动,桥下是清澈的湖水,水波无声地起伏,天地间一片寂静,只有近岸的荷塘中、岛上的树林里不时传出阵阵蛙鼓、声声鸟鸣,然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天地间愈发显现出一种神奇的宁静。一阵清风徐徐拂过,这风没有一丝张狂,不带半点娇气,轻轻地、清清地、缓缓地吹过。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张开双臂,闭上眼睛,让这天地山水中灵气汇成的风吹入我的心胸。此时此刻,我的心胸一片宁静,一片空明,我感到自己已经融化,与天地融为一体,与自然融为一体……

外婆家的变化
金秋时节,天气宜人,正逢国庆佳节,我们全家去看望我的外婆。外婆今年已是七十多岁了,但耳聪目明,身体非常健康。外婆最快乐的时候就是逢年过节时儿女们带着孩子从全国各地回到老家,一大家子二十几个人欢聚一堂。这不,外婆拎着满篮子的虾蟹鱼鲜回来又在开心地和邻居们打招呼,老远就能听到她老人家那爽朗的笑。
外婆家远在浙江嘉兴的一个水镇,过去交通十分不便。从上海到外婆家,要坐火车换轮船,早上从家里出发,到达外婆家已是下午三四点钟。由于我特别会晕车晕船,所以妈妈每年去看望外婆一次,而我要两三年才能去一次。今天,舅舅开车来接我们时已是上午十点,还说外婆在等我们吃中饭,来得及吗?我有点不大相信。我们坐上Buck面包车,一会儿就上了A4高速公路,再走东西大道,啊,仅仅一个小时就到了!
在我的记忆中,从轮船码头上来,穿过铺着青石板的老街,走过一条窄窄长长的小巷,便是外婆的家。那是靠着河边的三间老房,粉墙黛瓦。沿着河的木窗轩敞着,悬着竹帘,你可能会觉得极有风致,古典又浪漫,可现实生活是:厨房和客厅在一起,煤球炉里的煤气弥漫开来,让外公不停地咳嗽;家里没有卫生间,外婆每天要拎着马桶去倒;雨季发大水,河水灌进屋里,老家具散发着难闻的霉味……。最让外婆发愁的是,节日里儿女们都回来时,这么多人怎么住?所以外婆经常念叨:“唉!什么时候能换大一点的房子,就好了!”今年,外婆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古镇改造,老人家搬进了新楼房。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漂亮小洋房,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闪光,尖尖的屋顶如同西方童话里的城堡。走进竹篱笆围起来的大院子,桂花树金桂飘香,石榴树果实累累,花坛里万紫千红的菊花绽放着笑脸,小白猫在太阳底下懒懒地睡觉……。跨进客厅,宽敞明亮,厨房和卫生间干净整洁,煤气、自来水、抽水马桶一应俱全,最让外婆满意的是,她给每个子女都能留一间房。外婆乐得合不拢嘴。
站在外婆家的三层楼顶,抬头眺望,映入眼帘的是沪杭高速公路、苏嘉乍高速公路、东西大道,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通向四面八方。不远处,是一片菱场的文水漾,年轻的姑娘们坐在菱桶里采菱,鲜艳的衣衫掩映在菱花碧水中。河塘边,有一大片的草地,是儿童乐园和老人健身区。每天早晨,外婆就到那儿去早锻炼。看着这么美丽的花园小楼,你绝对想不到,这里原来只有几间低矮茅屋,住着衣衫褴褛的外乡人。搬进新房子,住在花园里,外婆的身体越来越好,精神爽朗。她笑呵呵地对我们说:“改革开放可真好啊!小镇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好,出行越来越方便。听说,轨道交通修好后,从上海到这里只要半小时。到时,你们可要每个礼拜回来喔,最好早出晚归,天天来陪我老太婆,哈哈哈……”
听着外婆爽朗的欢笑,我不觉感慨万分。是啊,从外婆家的变化,我看到我们故老的中华正在日新月异的变化。啊祖国,万岁!这是你,这是我,这是华夏儿女的欢畅!

国庆节作文
每年的十月一日是一年一度的国庆节,是我们伟大祖国母亲的生日。伴随着风风雨雨,我们的母亲祖国已经59周岁了,这一天,举国上下都在欢度庆祝这一节日。
一大清早,我们便到了学校,在学校里,同学们有的出黑板报、画画;有的做贺卡、开主题班会;还有的通过日记、诗歌等形式纷纷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爱。国庆长假,同学们跟爸爸妈妈一起走出家门,游览名胜古迹,领略祖国的伟大文化。商店的门口悬挂着气球和彩旗,有红的、有黄的、有绿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里面人声鼎沸,原来都在打折、开展系列促销活动。街上人山人海,就连坐车买票也要排着长长的队伍,打的也要等好长时间。风景区的游人有如长龙,不计其数,男女老少尽在其中,人们都趁着节日出来游玩。停车场几乎没有空位子,饭店,宾馆的收入一定十分可观。

远方北京的叔叔打来电话告诉我们,北京国庆热闹非凡。我很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看看我们伟大首都的面貌,我和叔叔已经约好明年暑假一起同畅游北京。
国庆节是一个快乐的节日,人民的生活水平真的提高得很快。我们在祖国妈妈的怀抱中,幸福、快乐地成长,愿祖国妈妈永远美丽、永远繁荣,愿祖国一年比一年兴旺、发达!

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一首多么雄伟而又亲切的歌曲再次在我的耳边回响起来,似乎使我感到无比兴奋、无比骄傲。
今天是祖国母亲59岁的华诞,在此,我先向这位无私奉献的母亲道一声:“您辛苦了”!
金秋十月的今天,我们莆田城也披上了节日的盛装,来喜迎祖国生日的到来。
清晨,当太阳冉冉升起的那一刹那,市人大前的广场上,彩旗飞扬,热气球在微风中跳着欢快的舞蹈:时而,前后晃动;时而,左右摆动……广场上聚集了2000多人,在那儿等待那庄严的时刻。伴随着“歌唱祖国”那优美动人的旋律,解放军双手拿着那鲜红的五星红旗,迈着那矫健的步伐向旗杆走出。在庄严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那庄严的时刻,便使我回想起曾经所学过的课文(开国大典)时毛主席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以及当时的热闹时的情景。
国庆的到来,打破了莆田城往日的宁静。市区的中间有一条笔直宽敞而又洁净的街道,从东通西,与横贯东西的街——步行街连接成一条直线,成一个“一”字形。街道和公路两旁耸立的楼房——商场、服装店、水果店……商店门口装着霓虹灯:赤、橙、黄、绿、青、蓝、紫……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街上和公路上的汽车在奔驰,像长江里的浪花一样。步行街上,人山人海,各色各样的人们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莆田的图书城也不例外,在那儿有许多少年儿童在家长的带领下静静的端坐在地毯上,聚精会神的观看着图书。那场面,倘若那时的我有照相机的话,一定会将这动人的场面照下来。
亲爱的朋友们,我们是21世纪祖国初升的太阳,祖国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星辰,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骄傲,为了祖国的明天会更好,我们更应该努力奋斗,将来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2个回答  2009-10-08
有呀,乐视网里好像有
第3个回答  2009-10-08
第4个回答  2009-10-08
没有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