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子阿炳的真实姓名?

即《二泉印月》的作者!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39年,阿炳与江阴农村寡妇董彩娣结为夫妇。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9月,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拟聘阿炳为教师,但当时他已身患重病,无力应聘,12月4日与世长辞,葬于无锡西郊山脚下“一和山房”墓地,1951年3月27日其妻董彩娣病故。

阿炳在音乐上的成就,远远超越了家传师承的藩篱,博采众长,广纳群技,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09-01
《二泉映月》的曲作者叫华彦钧,乳名阿炳,江苏无锡人。他从小随做道士的父亲在道观里长大,道士们做道场用的乐器竹笛、三弦、二胡、琵琶等乐器他逐渐地全都学会了。十五、六岁时,他已成长为无锡道教界一名出色的乐师。1918年父亲去世,阿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雷尊殿的住持。但年轻的阿炳经不住周围人的恭维、引诱,染上了一些不良的习惯。1928年,他的双目失明,人们从此以后习惯地叫他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生活无着,道产也变卖一空,他开始了流浪的卖艺生涯。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种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艺中度过的。

阿炳是一位有民族气节的艺人。“九·一八”事变发生后,阿炳怒不可遏,他要用音乐表达自己的心声,用音乐唤起人们的觉醒。他除了演奏过《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等抗日歌曲外,他还经常及时地把抗日的一些时事消息编成唱词进行演唱。“八·一三”时期,蔡廷锴将军率领的十九路军驻扎在上海,他们英勇抗击日寇,阿炳就把他们的事迹编成了小曲进行演唱:“大刀队,顶刮刮,抡起大刀把敌杀,中华男人儿多英勇,杀鬼子就像切西瓜;一刀一个不留情,杀得鬼子连滚带爬,叫爹又叫妈!”

阿炳演奏的许多乐曲,都是他自编的,《二泉映月》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乐曲就象他凄凉悲惨的一生的真实写照,作品的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象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象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用二胡演奏的这首乐曲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说道:“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

从音乐结构与音乐发展手法上说,这首乐曲属于双主题变奏曲式,它的主题音调有两个,“ ……”这一主题音调高亢而优美,有时又显得很激昂。它是音乐变奏的重点;而另一个主题音调“ ……”则处在较低的音区,象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的喃喃自语。这两个主题音调以及它们的变体不断地反复展开,把作者的忧伤、悲愤、怒号、憧憬等复杂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二泉映月》这首乐曲能够保存下来,要归功于杨荫浏(杨早年曾向阿炳学过乐器演奏)、曹安和两位音乐家。1950年暑假,时在中央音院工作的这两位音乐家,携带学院刚刚买到的一台进口钢丝录音机回到家乡无锡。他们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找到了找到久仰大名的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要为他的演奏录音。而这时的阿炳已经有两年多不拉二胡和弹琵琶了,手头也没有乐器。杨荫浏就从乐器店现买了琵琶、二胡各一把,阿炳练习了三天之后,录下了《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曲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曲。录音后阿炳并不满意自己的演奏,他说:“荒疏太久,两只手不听使唤,奏得太坏了,我自己听着不入耳。我很高兴给你们录音,但要等我练习一个时期,下次再继续录音”。但第二年当他们再去看望阿炳时,这位饱经沧桑的民间音乐家已经因病去世了,他们录制的《二泉映月》等六首乐曲,成了阿炳仅存于世的绝响。

当年为《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录音后,杨荫浏问起这首乐曲的曲名,阿炳说这首乐曲没有名字,是他随便拉的。杨荫浏又问他常在什么地方拉,他说在街头,也常在惠山的亭子上拉。因为惠山脚下有一泓美丽的泉水,名为“天下第二泉”,杨荫浏说,那就叫《二泉映月》吧!由此可知,乐曲的名称本是即兴而定,与乐曲内容本身联系不大。因此,我们在欣赏这首乐曲时,可以不囿于标题的含义,而要从对音乐本身的感受着眼。

1952年,中国音乐研究所、无锡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为阿炳墓立了碑。此碑在“文革”中遭到破坏。1983年他的墓被迁往无锡惠山公园,为他重建了新碑,还为他塑了一尊像。

阿炳去世后,他亲自演奏的录音经人民广播器材厂翻制成唱片。1952年上海万叶书店出版了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杨荫浏、曹安和、储师竹合编的《瞎子阿炳曲集》。阿炳的不朽名曲《二泉映月》,博得了国内外音乐界人士的广泛好评,深受国内外听众的喜爱。后来人们还把它改编成二胡协奏曲、弦乐四重奏和弦乐合奏曲等多种演奏形式。《二泉映月》那悠扬美妙的音调,久久地回响在中国和世界的乐坛上。
上学时听老师讲过
第2个回答  2006-09-01
生平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第3个回答  2006-09-01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瞎子阿炳”是近代江南有名的民间艺人,年轻时就双目失明,以拉二胡唱曲街头谋生,并到处受欺,被迫一直漂泊流浪于江南各地。他虽处困境,但仍不断努力改进曲艺,后来他在苏州所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因曲艺高超而家喻户晓,深受欢迎。

参考资料:http://www.sylib.com/html/symr/swm/bd0.htm

第4个回答  2006-09-01
华彦钧,无锡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