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闪红星》的历史背景

如题所述

一、《闪闪红星》的历史背景

红军抗击日寇时期。

二、故事内容

少年潘冬子(祝新运--饰)的父亲响应号召,参加了红军抗击敌军,只剩下母亲与东子相依为命。母亲也是抗敌的积极分子,从小耳濡目染的东子虽然只有11岁,也立下了决心长大参加红军对抗日军。

一天,汉奸胡汗三带领日军来捉拿东子的母亲,眼看形势危急,东子妈决定留下来掩护其他群众撤退。在连扔两枚手榴弹砸死多名敌人后,东子妈亦英勇就义。目睹了妈妈被敌人杀害的惨况,东子决心用自己的力量为母亲报仇。

东子开始用自己的机智与勇敢与敌人周旋,暗中帮当地的游击队送盐送信。通与敌人的斗争,东子渐渐成长,替母亲报仇的时刻也终于来到。

扩展资料

一、人物原型

《闪闪的红星》是描写鄂豫皖大别山革命根据地麻城的故事。李心田老师在接受《中国广播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小说里潘冬子的原型是鲍声苏,鲍声苏系湖北麻城籍开国中将鲍先志将军的儿子。”

二、主要人物介绍

1、潘冬子

潘冬子是《闪闪的红星》中的人物,年仅十岁的潘冬子一心想参加红军的故事:冬子的爸爸是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他的妈妈被敌人残酷地杀害,冬子发誓要为妈妈报仇。怀着这个心愿他一心要参加红军,于是他巧妙地与敌人周旋,冒险为游击队送盐、送信,在残酷的斗争中不断磨练自己……

2、胡汉三

胡汉三是一个恶霸地主,后来农民运动的时候给镇压了,仓皇出逃。但是在农民运动走入低谷时,胡汉三当上了还乡团团长,镇压农民运动。在回来的时候,得意地叫嚣:“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闪闪的红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12
故事以一九三七年红军长征作故事背景。江西柳溪村内,一名天真活泼的小孩潘冬子,本过着无忧无虑的童年岁月, 但成长到十岁后,便经历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冬子的父亲是一名红军战士,在村中对抗奸角土豪胡汉三,却不幸被抓,危急中被红军赤卫队员所救,从此冬子对赤卫队队长修竹极度崇拜。柳溪村在赤卫队的保护下过了一段愉快的日子。 好景不常,红军要远赴长征,冬子父亲亦要随行。父子分别在即,潘父赠送一颗红星帽徽予冬子以作鼓励。父亲离开后,柳溪村只留下少量赤卫队员驻扎,大汉奸胡汉三在此时雇用了一批冷血杀手返回柳溪村,重新霸占柳溪村,冬子只好与母亲随赤卫队远走避开。 赤卫队在一次策划反击中,潘母为救所有人牺牲了。从此冬子在父母均不在身边的环境下,在失败及挫折中成长,冬子自强不息,性格逐渐坚强,从一名刚愎自用的小孩,变成一个真正勇敢的热血少年。幕后制作: 《闪闪的红星》是一部于中国电影史上,从七十年代至今一直脍炙人口的经典电影,该片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一个农村小朋友如何在逆境中成长的故事,三十年间陪着数代的儿童成长。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9
很多人都以为《闪闪的红星》是描写江西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一个感人故事,其实《闪闪的红星》是描写鄂豫皖大别山革命根据地麻城的故事。李心田老师在接受《中国广播报》记者采访时说:“我小说里潘冬子的原型是鲍声苏,鲍声苏系湖北麻城籍开国中将鲍先志将军的儿子。”

那么李心田又是如何结识鲍声苏,并以鲍声苏为原型创作了《闪闪红星》的呢?这还得从鲍先志将军说起。鲍先志, 1911年3月6日生于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西张店鲍家湾一个贫农家庭。1926年秋,鲍先志投身革命宣传活动,并加入少年儿童队,任队长。1930年曾当选村苏维埃主席,当年10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长征后,国民党还乡团将鲍先志的妻子贩买到了外地,将儿子鲍声苏贩卖给了地主。鲍声苏在地主家中受尽折磨。

解放后,鲍声苏找到了父亲鲍先志。鉴于鲍声苏文化水平太低,1961年,鲍先志便让鲍声苏到南京军区举办的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学习。当时李心田是部队文化速成中学的教员。由于鲍声苏在学生当中年纪较大,课余便经常与李心田老师聊天。当时鲍声苏向李心田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成长经历,讲到了地主和还乡团的狠毒,讲到了麻城满山红杜鹃(映山红)的美丽,讲到了盼望红军回乡的故事。鲍声苏悲惨的童年深深打动了李心田,“潘冬子”的形象终于跳到了他的面前,为他后来创作《闪闪的红星》提供了有利的素材。

说到“潘冬子”的原型,文革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来证明潘冬子的原型是鲍声苏。1975年初夏,李心田被通知参加一个样板戏的研究会。三个穿灰色服装的人坐在台前,开始时并无意外,后来扯到了《闪闪的红星》上,让李心田谈创作的依据,对许世友的印象如何,一字未提样板戏之事,气氛非常沉闷。一直到中午送李心田回家的路上,其中的一人说《闪闪的红星》出事了,要李心田如实谈创作的依据,不能对军区里任何人讲,并带走李心田的创作手记。

半个月后,创作手记还给了李心田,并告知事情过去了。原来是有人告状到江青那里,说《闪闪的红星》是给许世友树碑立传的。为什么说是为许世友立传呢?因为许世友的儿子许光的经历与鲍声苏有相似的地方。许光原名原名许大安,是许世友与结发妻子朱锡明所生。他从小受战乱之苦,什么苦滋味都尝过。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将他从农村接到身边,并送他到学校补习文化。江青当时很想打倒许世友,便想办法将《闪闪的红星》做一发炮弹。后来,鲍苏声主动承认《闪闪的红星》是写的他们家的事情,此事才有了结论。鲍声苏之所以说是写他们家的事情,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冬子”实际上是鲍声苏弟弟的昵称。鲍声苏的弟弟叫鲍冬冬,聪颖可爱,在南京军区大院里都昵称鲍冬冬为“冬子”。

鲍先志还是现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亮剑》中赵刚政委的重要原型之一。难怪新中国成立后,苏联顾问赞誉他是“中国军队政治工作的专家”。 鲍先志1988年12月30日在南京逝世。
第3个回答  2009-10-08
故事梗概急风暴雨的1931年,潘冬子的家乡——柳溪镇暂时还处在大土豪胡汉三的统治下。潘冬子挑柴经过胡汉三家门前被正准备仓皇逃命的胡汉三拦住盘问,逼他说出他父亲潘行义的下落,并丧心病狂地把潘冬子吊打拷问。这时,红军在潘行义的引导下,打进了柳溪,解救了潘冬子。柳溪建立了红色政权,潘冬子参加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潘行义在对敌作战中负伤,他在手术中主动将麻药让给阶级兄弟,使潘冬子深受教育。1934年秋,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潘行义随部队转移。临行前,他给潘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潘冬子和母亲暂时离开柳溪,转入了深山老林。在当地领导游击队和革命群众进行斗争的红军干部吴修竹,向他们传达了遵义会议的精神,增强了潘冬子和母亲坚持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为了掩护乡亲们撤退,潘冬子的母亲壮烈牺牲,潘冬子看到母亲的死,变得更加坚强。在闪闪的红星照耀下,潘冬子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战斗迎来了胜利。1938年,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奉党中央命令,准备开赴抗日前线。上级派潘行义来接吴修竹领导的游击队下山。潘冬子和父亲终于见面了。潘冬子戴上那颗闪闪的红星,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红军战士,加入了红军的行列,踏上了新的征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