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一句,其中"之"的意思是啥?

请教达人给出分析.

做主谓之间取独用的助词,无实际意义。

“寡人”和“国”之间一定有一个动词。虽然名词做谓语的情况也有,但那个谓语是陈述性的。如:今天周末。而“国”无法陈述“寡人”,反而是“寡人”处置的对象。主语处置的对象,在语法上就是宾语。

出自《孟子·梁惠王上》选段: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扩展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寡人之于国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13

寡人之于国也一句,其中"之"是:助词,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本身无意义。

之[zhī] 

基本释义:

1、往:由京之沪。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4、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之心。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无价之宝。缓兵之计。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

扩展资料:

原句出自于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原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白话译文:我对于国家,很尽心竭力的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30

用法:助词

用于取消句子独立性,本身无意义

这句话原句为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意思为我对这个国家费尽心思

拓展资料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文章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2
大体上是两种答案:
第一, 做主谓之间取独用的助词;
第二, 做句中舒缓语气用的助词。

孟子怎么这么喜欢使用“之于”呢?比较这些例子,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之于”中的那个令人困惑的“之”字基本上都在名词(或代词)后面。看来,那个“之”还真的是“做主谓间取独用的助词”。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寡人之于国也”中的那个谓语,又在哪里呢?有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是由于省略。“寡人”和“国”之间一定有一个动词。虽然名词做谓语的情况也有,但那个谓语是陈述性的。如:今天周末。而“国”无法陈述“寡人”,反而是“寡人”处置的对象。主语处置的对象,在语法上就是宾语。所以,教参翻译把它翻译成“我治理国家”是有道理的。

第二种可能,是因为那个介词“于”。介词“于”的作用是引出主语处置的对象。既然主语、宾语已经出现,中间的动词已经显而易见,省略就是必然的事了。“之于”中的“于”字作用比“之”字还大,“之”字可以省略,“于”字却万万不可。例8:孔子兼之,曰:“我(之)于辞命,则不能也。”此为佐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09-10-14
第一, 做主谓之间取独用的助词;
第二, 做句中舒缓语气用的助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