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的来由和习俗

如题所述

1.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上古时期,主要在黄河流域得以确立。最早在《尚书·尧典》中,就有了“日中、日永、宵中、日短”的记载,这相当于现在的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随着农业生产和天文学的发展,到了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中又加入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构成了最初的二十四节气框架。
2. 二十四节气的习俗:
- 立春:在立春日,古代官府会准备肉果食品,摆放在芒神土牛前,正午时进行“打牛”仪式。官员会执红绿鞭或柳枝鞭鞭打土牛三下,之后民众轮流鞭打,土牛被打得越碎越好,象征着对春天的热爱和农业的兴旺。之后,人们会欢笑着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中放入牲圈,寓意槽头兴盛。
- 立夏:立夏日,在我国沿海地区有“斗蛋”的习俗。中午时分,家家户户会煮鸡蛋,鸡蛋带壳清煮,保持完整,之后浸入冷水数分钟,再套上丝网袋挂在孩子脖子上。孩子们会聚在一起进行斗蛋游戏,蛋头对蛋头,蛋尾对蛋尾。
- 立秋:立秋时节,尤其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许多民间习俗。在商洛竹林关等地,有“摸秋”的习俗。这夜,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会在女伴的陪伴下外出,到田野中的瓜架和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以此祈求生育。摸到南瓜寓意生男孩,摸到扁豆寓意生女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