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不考科举?

如题所述

  诗仙李白生活于开元、天宝年间,乃是“盛唐”时期。此时正值科举制度方兴未艾,进士科成为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寻求仕途的方式,而进士考试的主课便是诗赋。这对于“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大诗人李白来说,可谓手到擒来小菜一碟。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李太白终其一生,却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这事一千多年来给后人带来种种难解的谜团。对此,香港《文汇报》刊文进行了研究。

  科举,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考试是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民间也叫“赶考”。科举制由最低级的县试开始,一级级往上考,最高级别为“殿试”,即皇帝亲坐殿上,对会试录取的合格举人亲自面试,以“钦定”甲第。当然,有时殿试也由皇帝委派的大臣代理。殿试录取分为三甲:其中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桂冠,其中第一名乃是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则叫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美誉;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有论者认为,李白虽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他聪明得有点圆滑,他怕麻烦,不想通过层层科举考试按部就班地入仕;或者担心万一考场失利名落孙山,遭人耻笑。所以他想走一条“快捷方式”,达到青云直上“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此论乍看似乎符合诗人藐视一切的浪漫色彩,其实却不然。

  唐代科举制度还算起步阶段,与后来宋、明、清科举的严密程度不可比。玄宗时扩大科举选官的规模,以诗赋取士的风气尤为盛行。以李白的卓越才华,通过“诗赋取士”的考试一举成名应该是易如反掌的事。李白之所以不去“赶考”,绝非“怕麻烦”或“担心考场失利”,而是因为他本是有名的孤傲之士,自言“天生我才必有用”、梦想“一鸣惊人,一飞冲天”,骨子里对芸芸众生趋之若鹜的求仕之路,根本看不惯甚至不屑一顾,所以他偏偏不去“赶考”,这才符合李白佯狂自负的个性。

  或许你说李白太骄傲太狂妄,但人家的自负高傲是有资本的。“斗酒诗百篇”使他在民间赢得巨大的声望,终于也引起皇帝的关注,唐玄宗决定“礼贤下士”破格任用——于是有人又说李白原本就想走这条“干谒”之路以求飞黄腾达——此言又差矣!事实证明,李白毕竟是李白,当42岁的诗仙被唐明皇盛情迎入金銮殿,供奉翰林之职,甚至上演了“命杨国忠代磨墨、高力士帮脱靴”的闹剧之后,更多的是目睹皇宫内幸臣权贵、宦官外戚争权夺利的种种“博弈”内幕,发现这个好色皇帝不过是将他当作粉饰太平的御用文人和宫廷诗人而已,自己辅佐朝廷成就一番大业的政治抱负变成泡影,于是,在当了三年“中宵出饮三百杯,明朝归揖二千石”、“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一别蹉跎朝市间,青云之交不可攀”的“闲官”之后,李白终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浩叹,毅然决然炒了皇帝的“鱿鱼”,辞官去也。

  李白不走科举之路,还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他的强烈的诗人气质使然。李白虽然是个恃才傲物的狂士,但以他的盖世聪明,当然深谙自己纵然拥有超凡脱俗的文学天才,却未必是治国济世的栋梁之材,从政之路不适合自己,在政坛上混迹与自己天真烂漫的个性格格不入。所以当唐玄宗对自己忍痛割爱、“赐金放还”时,当初进京高歌“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依然能从容地“仰天大笑出门去”!

  自古以来,文人从政成功者不乏其人,如诸葛亮、王安石、苏东坡等,但文人从政失败者更是数不胜数。李白更不同于其它循规蹈矩的文人,究李白一生,时而论剑说侠,时而陶醉名胜,时而求仙访道,时而退隐山林,纵然有“三顾频繁天下计”的抱负,离不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初衷,但其身份却始终是个追求绝对自由的行吟诗人,其生活和求索的主旨总是灵感,其生命的终极目标永远是诗歌。硬要让才气横溢、笑傲江湖的李白去从政,历史上可能会多出一个政绩平平的官僚,中国却少了一个千古难求的诗仙!

  我们不妨再设想,假如李白贪恋仕途不辞官,以当时李林甫、李适之相互倾轧之势,加之狼子野心的新贵安禄山、杨国忠从中作乱,唐朝政坛可谓风云多变错综复杂,生性桀傲的李白只能与左相李适之站在同一战壕。而李适之的政敌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李林甫又最忌恨文人;还有那个杨玉环,因李白一句“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将她比做淫妇赵飞燕而对李白怀恨在心……面对如此复杂险恶的政治情势,满脑子“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的浪漫诗人,怎能应付得了?他不当机立断“激流勇退”,迟早将成为政治斗争的殉葬品。 古今中外,大凡是真诗人,必有诗人的特质:多幻想、追求浪漫和跳跃式思维。我们当然不能说这种特质不好,有时候政治家和科学家也需要一些幻想和浪漫,甚至跳跃式思维。但是,这种恣情快意的诗人气质与“政治家”的确反差太大,诗人不适合当官,特别像李白这样放荡不羁佯狂自负的“谪诗人”!所以,李白的不走科举之路,既是客观形势使然,更是诗人内在气质的必然,这正是李白的聪明之处。无论如何,李白的第一生命是诗歌,他的一切离不开诗歌,不当官的李白活得才更潇洒,才给世界奉献出数千首雄奇瑰丽的诗歌精品。呜呼——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甚至要感谢那个沉湎酒色的唐明皇,要不是他的及时“赐金放还”,李白的命运还不知变得如何悲惨哩!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189926656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30
在唐代那些有才能的人都有一种达则皆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抱负,他们鄙夷那些通过科举进入政坛分方式,宁可退隐山林待人推荐或等皇帝的招见,中南捷径所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李白心高气傲又怎么会像世俗之人一样去科考呢
第2个回答  2009-10-30
不用考,名气大到直接皇帝去请来当博士
第3个回答  2009-10-30
考不上
第4个回答  2009-10-30
gig464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