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扬教师的典故成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1

『壹』 尊师重教的典故和成语

一、尊师重教的典故:

1、程门立雪

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2、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3、 *** :老师应上座

徐特立是 *** 学生时代的一位老师。当徐老60华诞时, *** 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信上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是我3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徐特立应 *** 邀请从南方来到北京, *** 在 *** 家中专做了湘笋和青椒等湖南家乡菜为老师洗尘。 *** 说:“没有好菜吃。” 徐特立表示“人意好,水也甜”。

上桌时, *** 要徐特立坐上席,徐老说:“您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 *** 谦让道:“您是主席的老师,更应该坐上席。”硬是让老师坐了上席。几天后, *** 还把自己的呢大衣给老师,作送别礼。

二、尊师重教的成语:

1、一字之师

拼音:yī zì zhī shī

解释: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比喻从别人那学到一点东西也是自己的老师。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译文:郑谷改齐己《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从此,众多读书人就把郑谷看做齐己的“一字之师”。

用法:作宾语;指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例句:他是文学巨匠,更是我的一字之师。

2、师道尊严

拼音:shī dào zūn yán

解释:本指为师之道,在于尊重人性,严谨为学,即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后改变其意思,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西汉戴圣编纂《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译文: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知识(学问)才会受到尊重;知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尊师重教。

近义词:师严道尊、尊师重教

例句:传承师道尊严,不忘民族初心。

3、尊师重道

拼音:zūn shī zhòng dào

解释: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自己的教育事业。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译文:臣听说圣明的君主王候,哪个不是尊师重道的。

例句: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1)赞扬教师的典故成语扩展阅读

尊师重教的名言:

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2、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3、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兴》

译文: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4、人不可以不就师矣。——(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译文:人不能没有老师指导学习。就:靠近。

5、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怎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问不向老师请教,最后还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贰』 关于表现对老师的尊重和求学的虚心真诚的成语典故

尊师重教、程门立雪、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叁』 关于感恩老师的成语故事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程门立雪

成语解释: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读音:chéng mén lì xuě

出处:《宋史·道学传二·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白话释义:有一次一位学生来拜见程颐,因为他有些问题想要问,但是他在窗户外边看见他的老师在屋子里边坐着睡着了,不忍心打扰他的老师,站在门外边,静静地等着他的老师醒过来,天上下起了大雪,而且越下越大,杨时没有走,在雪中站立着,过了一会已经有了一尺厚了。

(3)赞扬教师的典故成语扩展阅读

近义词:尊师重道、尊师重教

1、尊师重道

读音:zūn shī zhòng dào

解释: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敬道。”

白话释义:

读音:zūn shī zhòng dào

解释: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敬道。”

白话释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敬道。”

『肆』 形容向老师恭敬求教的成语典故有那些

程门立雪,复旧指学生恭敬制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今洛阳),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伍』 教师育人的成语典故

百年树人、百世之师、传道受业、桃李之教、授业解惑 希望能帮到你

『陆』 描写教师的成语典故

描写老师的成语 :
诲人不倦、
呕心沥血、
春风化雨、
德高望重、
鞠躬尽瘁、
为人师表、
循循善诱、
良师益友、
教导有方、
百年树人、
有教无类

『柒』 古代关于师生的感人故事,或者是关于教师的成语典故

铁石心肠 左光斗和史可法

明神宗后期,有个官员名叫顾宪成,因为正直敢谏,得罪了明神宗,被撤了职。他回到无锡(今江苏无锡)老家后,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东门外东林书院讲学。附近一些读书人听到顾宪成学问好,都赶到无锡来听他讲学,把一所本来就不大的东林书院挤得满满的。顾宪成痛恨朝廷黑暗,在讲学的时候,免不了议论起朝政,还批评一些当政的大臣。听过讲学的人都说顾宪成议论得对,京城里也有大臣支持他。东林书院名声越来越大。一些被批评的官僚权贵却对顾宪成恨得要命,把支持东林书院的人称做“东林党人”。
明熹宗刚即位的时候,一些支持东林党的大臣掌了权,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数杨涟和左光斗。
有一次,朝廷派左光斗到京城附近视察,还负责那里的科举考试。
一天,北风刮得很紧,天上飘起了大雪。左光斗在官署里喝了几盅酒,忽然起了游兴。他带着几个随从,骑着马到郊外去踏雪。他们走着走着,见到一座古寺,环境十分幽静,左光斗决定到里面去休息一下。
他们下了马,推开虚掩的寺门,进了古寺,只见左边走廊边的小房间里,有个书生伏在桌上打瞌睡,桌上还放着几卷文稿。左光斗走近前去,拿起桌上的文稿细细看了起来。那文稿不但字迹清秀,而且文辞精采,左光斗看了不禁暗暗赞赏。他放下文稿,正想转身回去,忽然想到,外面正下大雪,天气严寒,那书生穿得那样单薄,睡着了岂不要受凉,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身上披的那件貂皮披风解下来,轻轻地盖在书生身上。
左光斗退出门外,把门掩上,他打发随从到寺里和尚那里去一打听,才知道那书生名叫史可法,是新到京城来应考的。左光斗把这个名字暗暗记住。
到了考试那天,左光斗进了厅堂。堂上的小吏高唱着考生的名字。当小吏唱到史可法的名字时,左光斗注意看那个送试卷上来的考生,果然是那天寺里见到的书生。左光斗接过试卷,当场把史可法评为第一名。
考试以后,左光斗在他的官府接见史可法,勉励了一番,又把他带到后堂,见过左夫人。他当着左夫人的面夸奖说:“我家几个孩子都没有才能。将来继承我的事业。全靠这个小伙子了。”
打那以后,左光斗和史可法建立了亲密的师生关系。史可法家里贫穷,左光斗要他住进官府,亲自指点他读书。有时候,左光斗处理公事到深更半夜,还跑到史可法的房间里,两人兴高采烈地讨论起学问来,简直不想睡觉。
左光斗和杨涟一心一意想整顿朝政,但是明熹宗是个昏庸透顶的人。他宠信一个很坏的宦官魏忠贤,让魏忠贤掌握特务机构东厂。魏忠贤凭借手中的特权,结党营私,卖官受贿,干尽了坏事。一些反对东林党的官僚就投靠魏忠贤,结成一伙,历史上把他们称做“阉党”(阉音yān,指太监)。杨涟对阉党的胡作非为气愤不过,大胆上了一份奏章,揭发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左光斗也大力支持他。
这一来可捅了漏子。公元1625年,魏忠贤和他的阉党勾结起来攻击杨涟、左光斗是东林党,罗织罪状,把他们打进大牢,严刑逼供。
左光斗被捕以后,史可法急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他每天从早到晚,在牢门外转来转去,想找机会探望老师。可阉党把左光斗看管得很严密,不让人探望。
左光斗在牢里,任凭阉党怎样拷打,始终不肯屈服。史可法听说左光斗被折磨得快要死了,不顾自己的危险,拿了五十两银子去向狱卒苦苦哀求,只求见老师最后一面。
狱卒终于被史可法的诚意感动了,想办法给史可法一个探监的机会。当天晚上,史可法换上一件破烂的短衣,扮着捡粪人的样子,穿着草鞋,背着竹筐,手拿长铲,由狱卒带领着进了牢监。
史可法找到左光斗的牢房,只见左光斗坐在角落里,遍体鳞伤,脸已经被烧得认不清,左腿腐烂得露出骨头来。史可法见了,一阵心酸,走近前去,跪了下来,抱住左光斗的腿,不断地抽泣。
左光斗满脸是伤,睁不开眼,但是他从哭泣声里听出史可法来了。他举起手,用尽力气拨开眼皮,愤怒的眼光像要喷出火来。他骂着说:“蠢才!这是什么地方,你还来干什么!国家的事糟到这步田地。我已经完了,你还不顾死活地跑进来,万一被他们发现,将来的事靠谁干?”
史可法还是抽泣着没完。左光斗狠狠地说:“再不走,我现在就干脆收拾了你,省得奸人动手。”说着,他真的摸起身边的镣铐,做出要砸过来的样子。
史可法不敢再说话,只好忍住悲痛,从牢里退了出来。
过了几天,左光斗和杨涟等终于被魏忠贤杀害。史可法又花了一笔钱买通狱卒,把左光斗的尸体埋葬好了。他想起牢里的情景,总是情不自禁落下眼泪,说:“我老师的心肠,真是铁石铸成的啊!”

『捌』 尊重老师的历史成语成语典故

尊师重道。
尊师重道(zūn shī zhòng dào),汉语词语,意思是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程门立雪
据《宋史·杨时传》记载,杨时小时候聪明伶俐,人称神童。他考中进士后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攻读经书、写作教学,后来拜著名理学家程颐为师。
一天,杨时和学友游酢,因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得正确答案,就一起去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就下起雪来了。赶到程颐家时,适逢程颐坐在火炉旁闭目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过了良久,程颐醒来,从窗口发现了站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他们浑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程颐急忙起身迎他俩进屋。后来,杨时学到了程门理学的真谛,世称“龟山先生”,被后人推崇为“程学正宗”。“程门立雪”的典故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影响久远。

马门立雨
无独有偶,上世纪50年代初,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元帅求贤若渴,意邀著名思想家、国学宗师马一浮先生参加新 *** 的工作。马一浮颇负盛名,志向高雅,曾多次拒绝国民党 *** 的入仕邀请。陈毅轻车简从亲赴杭州蒋庄马宅拜访,为示尊重,他脱去正装穿起长衫。到马宅后正值马老午睡,家人不知来者是谁,请他稍等要进内通报。陈毅阻止叫醒马老,他在花港公园转了一圈回来,马老还没醒。此时下起雨来,家人就请他进客厅稍待。陈毅仍摆手不入,立在宅外耐心等候,他的衣帽都被雨淋湿了。马老醒来后,知道是威名远扬、功勋卓著的陈毅前来造访,并在外面淋雨等候,很是过意不去,遂连声道歉。马老被陈毅的诚意感动,痛快答应出任华东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之职。陈毅与马一浮的这段佳话被人称为“马门立雨”。

『玖』 有关尊敬老师成语典故

成语出处、游酢站在面前:“啊,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外面开始下雪。谓年老犹拜师受业,吃了一惊:成语释义成语:程门立雪 焚香礼拜 负驽前驱 尊师重道 师道尊严 良师益友 能者为师 研桑心计 一字之师 好为人师 教无常师 开山祖师 抗颜为师 老师宿儒 良师诤友 师心自是 师心自用 师严道尊 为人师表 先圣先师 学无常师 宗师案临 尊师贵道 至圣先师故事:古以南面为尊,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然白首北面岂以年乎:程颢。这两人求师心切。 于是,不言不动,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 1,坐着假睡?” 求采纳。进士杨时、白首北面,陈留王孝逸先达之傲者也,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夫子十五为人师焉,他自己也有40多岁,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北面为卑?” 这时候,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文中子·立命》,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此指学生敬师之礼,如此等了大半天,虚心求教。这时候,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北面。 2,见杨时、程门立雪(或立雪求道)。后来程颢死,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说道

『拾』 谁知道有关老师的成语典故

桃李满天下的典故
“桃李满天下”是形容老师教的学生很多,遍布各地,“桃李”是学生的代称。

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富五车,知识广博。他因为得罪了魏文侯,就跑到北方一旧相识家里躲避。这位朋友的家境并不富裕,子质不愿给朋友加重生活负担,便想开个学馆,收一些学生教读,借以糊口。朋友很支持他,就腾出两间空房作为教室,子质所收的学生不分贫富,只要愿学的都可以拜他为师,一视同仁。

这个学馆里有一棵桃树,一棵李子树。凡是来上学的学生都跪在桃李树下认先生。子质指着已结果的两棵树教导学生们说:“你们都要刻苦学习,要像这两栖棵树一样开花结果。只有学问高,才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

为了把学生教育成有用人才,子质认真教学。在他的严格管教下,学生们都发奋读书,学到了不少真本领。后来,这些学生先后成才,成了国家的栋梁。他们为了感念子质先生的教诲,都在自己住处亲手栽种桃树和李子树。

子质到各国游历时,碰到了在各国当官的学生,并看到了学生栽的这两种树,便自豪地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啊!一个个都很有作为!”从此,当先生(老师)的就以“桃李”代黎学生,并把学生多称作“桃李满天下”了。

相似回答